王 露 (华中师范大学武汉传媒学院 430000)
影片《逃离德黑兰》的剪辑艺术分析
王 露 (华中师范大学武汉传媒学院 430000)
电影《逃离德黑兰》获得多个奥斯卡奖项,该片的剪辑在叙事、场面过渡、音乐处理和节奏方面的水准很高。本文将从蒙太奇的运用、无技巧转场、音乐的处理、节奏的把握四个方面分析影片的剪辑手法。
电影;蒙太奇;逃离德黑兰
在奥斯卡第85界颁奖典礼上,改编自1979年伊朗人质事件的美国电影《逃离德黑兰》斩获最佳影片、最佳剪辑、最佳改编剧本三项大奖。本片主要来源于伊朗人质危机时期的一个典故。一位精通伪装技巧的的中情局特工托尼•门德兹(Tony Mendez)策划了一个营救方案,成功地将困在加拿大驻伊朗使馆的6名美国外交官带离伊朗。《逃离德黑兰》获得的诸多成就离不开影片对于多种蒙太奇手法的娴熟运用。蒙太奇是电影剪辑的手段,是影视作品的基本结构手段和叙述方式,是影视作品创作中不可或缺的艺术手段。
蒙太奇主要分叙事和表现两大类别。它在具体操作中又分为平行蒙太奇、交叉蒙太奇、连续蒙太奇、重复蒙太奇、叫板式蒙太奇、对比蒙太奇等多种形式。而这些蒙太奇手法都在本片中得以体现。
1.连续蒙太奇
沿着一条单一的情节线索,按照事件的逻辑顺序,有节奏地连续叙事称为连续蒙太奇。《逃离德黑兰》整部影片运用连续蒙太奇按照事件发展逻辑顺序进行讲述,从伊郞产生暴乱——6名外交官逃离——商量营救方案——营救过程到营救成功,影片以时间线索上的顺序发展为主导,以事件的因果关系为叙述动力,情节上环环相扣,从开场就能抓住观众眼球,使人轻易入戏。
2.平行蒙太奇
平行蒙太奇有两条及以上的事件线索。本片主要围绕伊朗和美国两地分头展开叙述。在伊朗,六名外交官在暴乱中逃出大使馆,受到加拿大驻伊朗使馆的庇护。在美国,中情局通过讨论决定由Tony冒充加拿大电影剧组去伊朗寻找电影拍摄地的方案来对六人展开营救行动。影片后半部分,美国高层改变了计划,决定取消本次行动,使影片的矛盾到达了一个高峰。但Tony在伊朗依然选择继续营救。
3.交叉蒙太奇
交叉蒙太奇是本片叙事的另一大剪辑亮点。在影片约66分钟他们逃离开始,影片从三个方面,想要逃离德黑兰的众人,伊朗的军方,还有美国中情局和影片公司,同一时间发生在四个不同地方画面不停的切换,构成紧张的气氛和强烈的节奏感。他们在经过了3次护照检查、机票风波、亡命追车之后终于逃离了德黑兰,逃离了伊朗。交叉蒙太奇使剧情结构紧凑,尤其是美国与伊朗之间镜头快速的交替制造了扣人心弦的悬念,使剧情逐渐趋于紧张,把影片推向高潮。在这场角逐里,很多特写镜头配合中近景切换,以及声效、配乐的对比,来渲染紧张的气氛,三条主线贯穿在一起,造成惊险的戏剧效果,给人紧迫的感觉,让观众好像身临其境,在感受着故事中人物的感觉,强化了故事矛盾的冲突性,使故事内容更加的丰富。
4.隐喻蒙太奇
在78分钟处以开着车的Tony的主观镜头拍摄,画面左边失火的汽车,镜头晃动,光线变暗,镜头里出现Tony的侧面特写,表示Tony的复杂矛盾的心情,然后镜头从车后面拍摄托尼开车出画,但画面主体仍是冒着熊熊火焰的那辆车,也暗示托尼此刻对白宫此时放弃营救计划的愤怒。
85分钟处,逃离的一行人到达机场,在此处给一个关在笼中的鸟的特写,笔者认为此处隐喻tony一行人犹如笼中鸟被层层包围,想要突破“鸟笼”获得自由他们需要花费很大功夫。
5.重复蒙太奇
重复蒙太奇指具有一定寓意的镜头在关键时刻反复出现,以达到刻画人物、深化主题的目的。而在本片中多次出现中被困六人的头像拼图和画像,比如在影片开端的15分钟美国商议营救方案对被困6人的介绍及19分钟小孩们专注的拼图,21分钟处被扣人质画像的基本信息,87分钟及88分钟处tony带着6人被困机场检验信息时孩子们的拼图。这几处拼图的出现无一不制造出紧张的营救氛围。
6.对比蒙太奇
在伊朗人围攻美国大使馆一场戏中,黑场过渡到一伊朗人在烧美国国旗,燃烧的国旗在占据很大的画面空间,之后切到烧美国国旗的全景,后急速摇到人群,给人群中各种人的特写,这一系的镜头通过和声音的组合,展示这一场戏的主要冲突。在街道人群结束后画面摇到大使馆围墙(空间转换),切找到一女人在大使馆室内打电话,并透过窗口看向外面激愤的人群,画面中打电话的人占据很小空间。到这里虽然戏里没有任何对白,但是导演通过这一组镜头将大使馆内外伊朗人和美国驻伊朗人员的表现对比,引出整部影片的戏剧冲突,推动故事的发展。后一场戏里两名官员边看窗外的人群边讨论游行的队伍,背景是喧闹的人群,这样环境音与官员的对白又形成一组对比。
多重蒙太奇的运用是影片最大的出彩之处。导演利用镜头和镜头间的碰撞、声音间的转场、画面的对比,传达出了最大化的信息元素,营造出远超过镜头本身和单一蒙太奇所能表达的情感、意境和效果。
为了使画面转换的逻辑性、条理性、艺术性、视觉性方面更好更强,在场面与场面之间的转换中,需要一定的手法。而本片使用了多种特殊的无技巧转场设计,使影片过渡不生硬,更加流畅。
1.空镜头转场
运用空镜头转场的方式在影视作品中经常看到,它可以增加作品的艺术感染力。本片多处运用到空镜头转场,比如:32分29秒处电影制片人Lester Siegel与Tony Mendez去购买电影剧本版权时的世界十字路口标志性建筑;34分38秒处伯班克电影厂;42分22秒国务卿办公楼前的雕塑;54分40秒加拿大大使馆伊朗德黑兰;71分35秒连绵丘陵等等。这样处理一是具有一种段落间有明显的间隔效果,二是为了叙事的需要表现时间或地点。
2.两极镜头转场
两极镜头转场指前一个镜头的景别与后一个镜头的景别恰恰是两个极端。前一个特写,后一个是全景或远景;前一个是全,远景,后一个是特写。影片在31分钟处运用大远景(好莱坞电影制片人Lester Siegel生活的小区)和特写(终身成就奖奖杯)两极镜头进行转场,80分35秒也运用了伊朗黎明城堡远景和Tony Mendez特写两极景别转场。
3.相同主体转场
相同主体转场指上下两个相接镜头中的主体相同,通过主体的运动、主体的出画入画,或者是摄像机跟随主体移动,从一个场合进入另一个场合,以完成空间的转换,这种转场方式在影片中非常实用,能够制造影片中上下场景的关联性,使观众不出戏。本片中有多处用到了从被困六人的头像画册转到他们现实状况中,如88分32秒处的从马克.拉齐克的拼图转到他在机场等候查票。
4.特写镜头转场
特写转场指不论上一个镜头拍摄的是什么,下一个镜头都由特写开始。由于特写能集中人的注意力,因此即使上下两个镜头的内容不相称,场面突然转换,观众也不至于感觉到太大的视觉跳动。因此在影片转场过程中经常使用。比如影片25分钟55秒处运用标题为“人质法庭新威胁”的报纸特写作转场,再如影片86分19秒运用打印白宫电报将场景从伊朗机场转到白宫等。
5.声音转场
伊朗文化官员问谁签署了好莱坞拍摄电影的方案的时候,然后这里运用捅声法声音先入“YOU”,之后画面切到主角Tony Mendez说“你的护照是哪里签署的?”本片中有很多地方都运用类似的手法来做转场。尤其是捅声法和拖声法在影片中大量运用,加强的影片的连贯性,启到承上启下的作用。同时捅声音法还有设置悬念的作用,让下场戏的声音先出现引发观众对下面内容的兴趣。
在声音方面影片多处运用声画分离来加快影节奏。比如主角在和其他人讨论用什么方法去营救6人的时候,除了给反应镜头之外,很多镜头都以营救的6人为主,甚至很多镜头前景的人物被放在了边缘。这些镜头无一不在表示营救这6人才是重头戏,当然其中还给了主角的单独镜头,通过这些技巧的处理,这一场戏更具凝聚力。
6.封挡转场
在影片的29分51秒处用到了封挡,也叫挡黑,镜头被画面内的形象暂时挡住,非常巧妙使该镜头前后两个段落形成鲜明的间隔。因此此种方法在影片中也较为常见。
7.叫板式转场
在影片的25分钟处,伯班克电影场演员们演戏现场,当导演大声音约翰.钱伯斯时镜头转向正在路上走的约翰.钱伯斯,这叫做叫板式转场,即我们常说的:叫曹操曹操就到。
音乐音效是电影的重要组成部分。此片的音乐音效也作了细致的处理。比如影片78分钟处,Tony接到取消营救计划的通知,运用了重金属乐队Led Zeppelin的When the Levee Breaks,强烈节拍震撼的鼓声,接着忧郁的蓝调口琴主轴,配以吉他等乐器的伴奏,再后来Robert Plant 极其哀怨的歌声,效果非常强烈。画面一一划过每个期待逃离的人及Tony离开的背景,将Tony的犹豫展现的淋漓尽致。当Tony回到住处,一个人在房间里陷入巨大心理斗争的时候,影片的背景音乐节奏逐渐加快,音量逐渐增强并加入了强有力的鼓点,当达到顶峰之后戛然而止,就象征着Tony经过挣扎坚定信念的过程。
影片高潮部分,逃离的一行人进入机场后取票过程中,第一次服务人员告诉tony他们没有他的票,而此时美国白宫协助营救人员正快速联系确认机票,最终机票确认。音乐从无到有,特别是白宫将要确认机票时音乐起,画面转到伊朗机场时音乐渐大渐快,透露出他们等待的焦急和害怕的心理。当机器中显示出他们的机票信息时音乐骤停,服务员出声音:“对不起,订票刚确认”。暗示他们终于可以放心,能够取到机票。节奏放松下来。在第二次验票时也运用了此类手法,音乐随着检查官盖戳的声音骤停,暗示他们离成功逃脱又近一步。
影片最后,响起了本片中为数不多的音乐,非常的缓和,亲切,给人一种温暖的感觉,配合人们脸上幸福的笑容,阿弗莱克陪儿子睡觉时,轻柔的音乐,让人产生无限的遐想。
该片在节奏上把握得不俗,张弛有度,收放自如。在拍摄手法上大量的使用了推、拉、摇、移、跟、切等技巧。还有大量的切镜头,摇镜头,闪镜头,使人清晰的感受到了那动荡不安的氛围。
导演对高潮段落节奏和气氛的拿捏,让人惊讶不已。从进机场到上飞机,他们被怀疑身份,并被扣留检查,到被追逐,逃离成功,层层推进。导演通过这种几次小波折和并列的剪辑镜头,把一个即将失控的电影故事合理地推向了高潮。画面黑暗,给人一种压抑,喘不过气的感觉,加上集市上杂乱的声音,拥挤的人群,显的更加的动乱,附和着本片的主题。
电影《逃离德黑兰》运用蒙太奇精湛地表现出了一部电影能够创造出怎样的精彩,可以说是步步惊心扣人心弦,高潮部分的气氛令人窒息。当然影片也有不足之处,主要在于前半部分过于波澜不惊,后半部分则过于惊心动魄,给人前后不太平衡的感觉。
[1]周新霞.多重蒙太奇剪辑[J].电影艺术,2008(3).
[2]孙建峰.逃离德黑兰的幕后真相[J].中外文摘,2013(08).
[3]濮僮.论电影剪辑的魔力——《逃离德黑兰》[J].艺术品鉴.2015(4).
王露,华中师范大学武汉传媒学院教师,研究方向:影视后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