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每日故宫》APP的媒介传播特色

2016-07-12 08:37宋竹芸同济大学200000
大众文艺 2016年6期
关键词:艺术作品故宫媒介

宋竹芸 (同济大学 200000)

浅析《每日故宫》APP的媒介传播特色

宋竹芸 (同济大学 200000)

近年来,手机移动应用的出现改变了传统媒介的传播方式,博物馆作为向人们提供知识、教育、文化的公共机构也做出了相应的转变。本文试图从传播内容的碎片化处理,看的“互动性”,空间的个性化和屏性媒体与审美,分析《每日故宫》APP的媒介传播特色。

《每日故宫》;碎片化;互动性;个性化;屏性媒体

从目前来看,博物馆APP大致可以分成两类,一是为博物馆爱好者制作的以馆内导览为目的的APP,另外一类是由专门的制作小组、工作室或者专业化的公司制作的APP。后者又可以分为三类,如iDaily Museum一类提供展览信息的APP,或者介绍巧妙的展品为主的APP,又或者兼两者综合性性质的APP。《每日故宫》应属于由专人制作以介绍展品为主的APP。从《胤镇美人图》《紫禁城祥瑞》《紫禁城祥瑞》到2015年《每日故宫》APP的上线,新媒体让严肃的博物馆的突破了时空的限制,借助科技力量开拓传播渠道,也为人们的生活添加了更多审美乐趣。

一、传播内容的碎片化处理

中国作为世界上拥有最多智能手机用户的国家,正在发展成为世界上最大的移动互联网市场,手机等移动电子设备的使用使大部分现代人的阅读习惯发生了改变,美国传播学家马克•波斯特认为,互联网等电子媒介的迅猛发展使我们跨入了“第二媒介时代”,交流的信息模式促成了语言模式的彻底重构,它将人所熟知的现代主题被信息方式置换成一个多重的、撒播的和去中心化的主体,人们倾向于通过新媒体自主的得到多元但不繁琐的文化艺术体验。不仅如此现代生活节奏追求快速高效,与传统用大段时间进行艺术欣赏或者阅读的习惯不同,现代人倾向于碎片化的阅读。《每日故宫》传播内容最大的特点是对于展品的展示是一日一款,一日一推,并不十分复杂,非常适宜现代人碎片化阅读的习惯。它一日一款展品推送的主题设置,为受众提前筛选出了值得当日欣赏的艺术品,相比于耗费时间无目的性的游览方式更符合快节奏的都市生活,满足了现代人希望利用碎片时间在短时间内获得知识的阅读心理。

二、使“看”具有互动性

《每日故宫》依托移动互联网平台向受众进行艺术品的展示,实际上是向受众进行高像素、高清晰度艺术品照片的展示。人们在这个基础上的观看方式不同于置身在博物馆中单向度的“看”,它需要依托移动产品的功能和特性。这种观看的行为大致可被分解为三种类型:点击(整体欣赏),触碰(调整细看)和滑动(移动欣赏),它是可选择的,是理性的,与艺术品产生互动的。

美国当代文艺理论家丹尼尔•贝尔认为:“当代文化正在变成一种视觉文化”,影响时代的视觉文化在不知不觉中改变着社会的传统价值和生活方式。人们对于艺术的把握是一种基于视觉的感知,而不是纵向的有深度的思考,并且往往被视觉冲击力,眩晕感,时尚的新奇刺激感所吸引。但《每日故宫》这类博物馆主题APP的出现为我们主动的观看找到了新的通道,虽然观看的内容是具有固定性的,但是受众的观看行为需要依靠自身的选择。这种观看行为不仅仅只依赖单向度的视觉感官接受,也需要有效的支配身体的帮助进行视觉选择,因此在这个过程中的观看是具有互动性的。

三、空间的个性化

传统的艺术展览信息传播主要是在展后实现的,信息的反馈比较滞后,甚至因为时空的限制会发生错误或者遗漏。而机械复制时代图像的可再生性加之新媒体技术的成熟,使得手机应用产品的展览空间成为了一个信息的通道,人们可以在这个空间内流动的进行艺术欣赏和信息反馈,从而突破时空的局限。《每日故宫》的同步笔记将大众传播变为“小众传播”,受众可以通过APP用户登录等方式获得专属的博物馆个性化定制,使用者还可以根据喜好分类收藏藏品,并随时同步再现笔记内容。约瑟夫派恩和詹姆斯吉尔摩认为“体验是使每个人以个性化的方式参与其中的事件”,《每日故宫》将展览空间的内容通过使用者对艺术作品的个性化处理,使信息的反馈不发生滞后,使用者可以随时记录每天点滴心情笔记,配合故宫文物的精美图片在各大社交平台分享,从而使展览空间成为了一个自己的审美空间维度,极具个性化和参与感。

四、屏性媒体与审美

每一种媒介形式都能改变艺术作品的阐释方式和解读方式以及艺术的定义,《每日故宫》除了每天展出一款艺术作品以外,加入了非常少的文字介绍,它将大部分的思考和欣赏空间留给了受众,因此受众对它的信息的接受大部分依赖视觉感官,而信息的投射依靠屏幕来完成,从屏幕到视觉接受,这个传播过程不同于传统的静态的定向的信息传播。它依赖于整体的把握。马歇尔•麦克卢汉的“媒介决定论”促使人们关注媒介与人的关系,他认为“我们的时代渴望整体把握、移情作用和深度意识,这种渴望是电力技术的自然而然的附属物。”

整体的把握实际上是指通过屏幕受众接收的信息远远多过于图像或文字本身,它包括了意向,想象,无意识和审美经验,他们对图像的视觉解读能力需要社会经验、历史知识、审美力的基础的,是一种深刻的鉴赏能力和批评能力。传统的艺术作品借助科技消除艺术的界限,通过与现代人生活经验的滲透和多元混合的方式,在感知和互动之间完成了它的定位和结构。通过在《每日故宫》中的书写和推送,受众将敏锐的感知艺术的存在,从他们自身的理解出发,结合其引起的情感作用传播对艺术个人化的审美判断。黑格尔认为美是理念的感性显现,通过移动互联平台对艺术的传播,受众对艺术作品美的感受将更多地依靠整体的审美力与感性的生活经验。

五、结语

《每日故宫》使古老的艺术作品结合科技的平台,突破了时空对博物馆艺术作品的限制,满足了受众对博物馆艺术作品的审美需求。它传播内容的碎片化设置巧妙的贴合了现代人的生活节奏,而通过不同方式的“看”实现了受众与艺术作品的互动,通过同步笔记与分享使用者可以轻松地将传播内容个性化为第一无二的审美体验,并且通过屏幕对艺术作品整体性的审美体验将更依赖于每个人的感性理解和审美判断。

[1]陈思,蔡婧.他们让故宫萌萌哒[J].大学生,2015,18:28-30

[2]徐令.从屏性媒介看新媒体艺术的主体视觉特征[J].剧影月报,2006,05:61-62.

[3]程孟辉:现代西方美学[M].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2008.

宋竹芸,同济大学人文学院美学专业2014级在读硕士生。主要研究方向:文化产业。

猜你喜欢
艺术作品故宫媒介
雪中故宫
辨析与判断:跨媒介阅读的关键
高中语文跨媒介阅读内容的确定
书,最优雅的媒介
五彩缤纷的艺术作品
何晋渭艺术作品
张杰艺术作品
陶瓷艺术作品
故宫
反思媒介呈现中的弱势群体排斥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