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 滢 (常州轻工职业技术学院 213164)
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思考与探索
杨滢(常州轻工职业技术学院213164)
创新能力是优秀人才最宝贵的品质,高校作为人才培养的摇篮,必须采取各种措施加大创新型人才培养的力度。本文分析了当前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现状与问题,并提出进行创新能力培养的方法措施。
大学生;创新;培养;现状;措施
创新能力是利用知识和技能,在艺术、科学、生产、实践等方面提出具有经济价值、社会价值等的新思想、新理论和新方法。党的“十八大”将创新提升到战略层次,要求高校培养具有宽阔视野、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优秀人才。近年来,不少高校做了很多的努力和尝试,但是,目前的创新能力培养,从教师到学生都没引起足够的重视,缺乏相应的软件和硬件设施。因此,怎样切实提高大学生的创新能力是我国高校面监的一个十分重要的课题。
创新能力培养涉及文化氛围、思想观念、教学管理等诸多因素,很多高校忽视大学生的创新能力培养,创新能力培育的现状不容乐观,存在问题很多。
1.对创新活动重视不够,创新教育缺乏长效机制
在目前在多数高校创新教育并没有做为教育目标和教育理念纳入到常规教学管理,很少有创新研究课程做为必修的课程纳入正常的教学计划,学生创新活动多为临时的、分散的,质量不高,缺乏影响力。一些学校的教学实验无法满足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需求。学生创新活动没有专门的管理机构和详细的培训计划,没有实际操作的实验室培训,严重制约了创新教育的开展。
2.传统的教育模式重知识的传承,轻个性与创新能力的开发
传统的教学模式影响根深蒂固,缺乏民主、平等、合作的教育环境,教师和学生之间的关系是命令与服从的关系,相互之间的交流不够,高校教师只完成规定的教学内容,对大学生实践与创新指导不够。教学计划太多强调存在明显的趋同性,限制了学生个性的发展和创意思维的形成。
3.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没有创新
在教育内容方面,一些课程设置不合理,教学内容落后。教学模式和方法方面,灌输式教学仍然是占主导地位,课堂的开放度不够,限制学生个性发展和创新思维。学生在课堂上被动的接受,缺乏深入思考,影响了学生的知识面扩大,无法使学科和相关学科的最新发展和应用知识在一起,难以进行创新。
4.没有足够的创新实践平台
大学生进行创新活动的需要资金、人员、设备等软硬件的支撑,但很多高校实验实习、科技竞赛和学术交流等平台不能满足大学生创新培养需要。高校由于招生人数多,造成实验设备的紧张、陈旧,与高端科技完全脱节;实习过程中,实习的单位从自己的业务管理和安全考虑是不欢迎实习,造成学生实习有效时间缩短。毕业论文本是一个提高学生科学研究能力和创新能力重要的途径,但一些学校的毕业论文流于形式,选题、评审和答辩审查不严,选题大多没有难度、缺乏创新。缺少实践,限制了大学生的独立思维能力和主动创新的探索。
5.考核评价方法不科学,不利于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高校对学生的评价仍然以纯粹的考试为主,局限于从课程教材内容,限制学生自由发挥,不利于大学生创新精神的培养。传统学生评价机制,重视学生对知识和技能的掌握,而忽略发现和发展他们的潜力。由于教育评价制度对创新教育引导和激励不足,学生发表论文、申请专利奖、参与创新活动,功利性性过强,影响了学生的创新能力和科学素养的培养。
培养具有创新思维、创新意识和能力的高质量人才的是高等教育的核心任务,高校应采取各种措施,培育学生的创新意识,提高学生的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快速成为一个创新型、复合型人才,从而推动学生的就业和创业。
1.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建立适应创新需求的教学体系
高等教育要积极适应时代的需要,建立灵活的教育制度等,在确保实现高等教育基本目标的基础上,帮助不同情况的个人实现其目标;教学中注意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使学生了解学科发展的新趋势和最新研究成果。教学中多采用激励和启发式,鼓励学生尝试新的实验设计方案,培养学生独立处理复杂问题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通过构建新的教育体系,培育形成注重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大学校园文化环境和学术氛围,让学生在课堂上形成创新思维,提高创新能力。
2.改革学生考核评价方法,推动大学生主动创新
针对传统考核方法存在的问题,高校要逐步改革对学生的考核评价方法,建立有利于创新和创业的评价方法。首先考核评价内容要全面,要处理好学生的课程学习与课外阅读、研究能力、专业技能、社会实践和其他综合能力的关系,特别是对学生创新创业、发表论文和专利,在学分和奖金进行鼓励,必要时可以申请豁免的一些相关课程。其次,评估方式应该多元化,书面考试和技能考试结合,课内考核与课外考核结合,使学生学会灵活应用知识的能力,促进学生积极主动提高他们的创新意识和能力。
3.转变观念,促进创新教育的发展
对高校创新性训练是否能真正实现培训目标,改变观念是关键。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自觉自立,引导学生将理论学习和实践锻炼结合起来。首先,教师要有创新的观念,然后通过教师对学生进行创新理念、创新思维和创新方法的引导,结合学术研讨会、报告和其他活动,帮助学生明白,创新行为人人可为,激励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积极参加到创新实践活动。
4.建立实验和实践平台,为创新活动提供助力和保障
加强高校内部和外部实验和实习基地建设,为学生更宽松的实践条件。首先是加强课程建设和实验平台,实现实验教学资源的共享,提高实验课程的课时数量;其次是加强与企事业单位和社会组织合作,共建生产实习基地;另外,鼓励学生参加各种社会实践,在工作实践中的体验科学和技术创新。
5.依托各种科学研究项目和学科竞赛,培养大学生创新能力
高校应该鼓励学生参与到各种科学研究项目中,学习学科最新知识,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另外,举办和鼓励学生参加创业技能竞赛、学科竞赛、创意设计、商业计划和其他竞赛活动,可以有效地加强专业理论的学习,可以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并促使他们去思考各种新问题,扩大视野,产生创新的思维与灵感。
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是社会和国家发展的需要。随着社会的进步,人类对的创新人才需求会越来越高。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是一个系统工程,还需要高校与社会相关部门支持与配合,需要有配套的创新平台和的激励机制。
[1]安闻国.体育学科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途径和方法[J].现代教育科学:中学教师,2011(01).
[2]郭美斌.搭建大学生能力竞赛训练平台,促进实验教学改革创新[J].商情,2012(07).
[3]廖勤.石河子大学培养创新人才的实践研究[J].石河子大学学报,2013(1).
[4]胡军英.提升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几条途径[J].商品与质量:消费研究[J],2015(14).
[5]赖李明.严抓毕业论文过程管理提高学生实践创新能力[J].改革与开放,2014(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