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文虹 (苏州市姑苏区图书馆 215000)
传承发展活态保护——论非物质文化遗产生活化保护
沈文虹(苏州市姑苏区图书馆215000)
“后申遗时期”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核心从“重申报”转为“更重保护”,要融入相关地域当代人的精神世界和日常生活,在传承发展中使其得到积极有效的活态保护。本文从加强调研分析、构筑载体平台、引导传承发展、促进文旅融合四个方面,阐述了对非物质文化遗产如何开展生活化保护。
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生活化保护
自文化部明确提出国家级名录项目的“退出机制”以来,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已进入“后申遗时期”,保护工作的核心从“重申报”转为“更重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来源于生活,是一定的生活方式和生产方式的产物。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要融入相关地域当代人的精神世界和日常生活,在传承发展中使其得到积极有效的活态保护。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博览会在三年前就以“非遗:我们的生活方式”为主题,全面展示整体性、生产性保护成果,让民众切身地感受到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与自己的生活息息相关。本文就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生活化保护进行了探索。
1.调研摸底,掌握非物质文化遗产现状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活态流变性,决定了非物质文化遗产更要在传承中延续、在发展中保护。面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生活化保护这一新课题,需要我们全面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调研工作,梳理区域内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的种类、数量、分布状况、生存环境及保护现状、传承脉络等情况。尤其是对历史文化遗存丰厚的古镇、古村落、历史街区等,更要关注当地老百姓与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关联程度。
2.分析研判,挖掘生活化保护项目潜在优势
通过对区域内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分析研判,适合非物质文化遗产生活化保护的项目其潜在优势主要有三方面:一是项目业态集聚初具规模。如苏州市姑苏区西北街以制扇技艺为代表的传统工艺美术,观前街的餐饮类老字号,齐门路、园林路、粤海广场等地的玉雕等,无论是行业内还是在普通民众间都颇具影响力,有的已形成海外市场销售网络;二是传承人骨干力量较强。就苏绣而言,目前苏州有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8名、省级13名、市级16名,工艺美术师以上的专技人员数百人,从业人员更以数万计,形成了一大批由老中青相结合的传承人骨干人员;三是项目生态链比较完整。以百戏之祖——昆剧为首,在苏州至今仍保存着一条比较完整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生态链,如令人惊艳至极的剧装戏具,带动了苏绣、缂丝、民族乐器制作技艺以及桃花坞木版年画、苏州剪(刻)纸等多个项目的发展。
3.分类保护,确定适合生活化保护项目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丰富性和复杂性,决定了在保护工作中要注重因类而宜,实施各不相同的分类保护措施。一是根据项目的存续状况:对存续状况较好、有一定的消费群体,具有市场潜力和发展优势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就比较适合生活化保护。二是根据项目的类别情况:传统美术、音乐、舞蹈、戏剧、曲艺和杂技,传统技艺、医药,传统礼仪、节庆等民俗,这些与人们生活息息相关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是生活化保护关注的重点。
1.建设主题生活馆
通过将非物质文化遗产按照生活的原貌进行有机整合,以老百姓熟悉的生活场景整体呈现,这样的主题生活馆更能拉近非物质文化遗产与普通民众的距离。姑苏区非物质文化遗产生活馆尝试还原客厅、戏台、书房等生活场景,巧妙地把区域内的90多项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融入生活场景进行布展,既唤醒了老苏州人的深深记忆,又让新苏州人身临其境感受到了“苏式生活”的雅致经典。这种以“生活馆”的方式传播非物质文化遗产,更能够体现非物质文化遗产与生活密不可分。
2. 融入传统节庆活动
传统节庆活动具有广泛的群众性、兼容性与实用性,它既是一个文化空间,也是一个立体的展示平台。以农历四月十四苏州“轧神仙”庙会为例,目前已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是众多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展示平台,如雷允上六神丸制作技艺、道教音乐、皮老虎制作技艺、梅花糕海棠糕制作技艺等,融吕祖传说、道教仪式、传统医药、民间技艺、花市、民间小吃、表演等为一体,参与群众遍及苏州,并辐射到江浙沪其它地区。
1.打造品牌,扩大影响
非物质文化遗产重在传承,应根据时代的变迁,在保留核心要素的基础上,推动项目在当今社会的进一步发展,以体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生命力。这种活态发展对传统美术和传统技艺类项目尤为重要,因为它们本身就是在长期的手工劳动实践中形成和发展而来,也只有在生产实践的具体活动中才能得到展现和发挥,需要针对市场需求,在内容题材、表现形式、技法等方面不断推陈出新,从而在生产实践中得到积极保护。杨曦玉雕、王健扇庄等工作室虽然规模不大,但是传承人结合现代人的审美情趣,使作品更具活力,既树立了属于自己的品牌,又获得了可喜的经济效益、扩大了社会影响。
2.创新思路,扩展业态
在近几年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过程中,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样式不断创新、质量不断提高。如通过开发新品,使苏钟有了“变戏法钟”;通过设计日用品,使发绣走入酒店的软装修行列;苏州剧装戏具合作公司除了对口传统剧团外,还不断开拓市场,牵手日本的宝冢歌舞团、韩国的影视集团等现代影视娱乐企业,传统戏剧和影视服装各占半壁江山,培养各行当继承人达近百人。不断创新,给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注入了更高的文化附加值,扩展了业态、拓宽了市场。
1.展现区域文化特色,进一步提升旅游品质
非物质文化遗产历经沧桑,承载着该地域独具特色的历史文化内涵,带给人们的是一种精神的震撼和身心的愉悦,它能有效地提升旅游的文化品味,拓宽旅游视野,充实旅游的人文内涵。如苏州两大中国历史文化名街——平江路和山塘街,江南民居、古街小巷、小桥流水令人流连,除了美景怡人之外,耳畔不时传来弦索叮当的评弹曲调亦令人沉醉,还有前店后坊的工作室,常常使得游人一探究竟驻足忘返。
2.不断丰富旅游产品,推动文旅双赢发展
在门类众多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中,有相当一部分是适宜旅游开发利用的,如传统音乐、传统舞蹈、传统戏剧、曲艺、杂技与竞技、传统美术、传统技艺和民俗等,都有很强的表演性和观赏性。同时,非物质文化遗产由于具有原生态的文化特征,作为某区域或某群体所特有的优秀文化遗存,蕴涵着巨大的经济价值。如宋锦、苏绣等,被重新设计包装,开发成手提包、笔记本、手机袋等旅游产品。围绕旅游“吃住行游购娱”六要素,将非物质文化遗产作品转化成旅游商品,极大地丰富了旅游市场,由此衍生出与之相关的产业集群,推动了文化与旅游产业的共同发展。
[1]王文章.非物质文化遗产概论(修订版)[M].教育科学出版社,2013.
[2]刘锡城.非物质文化遗产:理论与实践[M].学苑出版社,2009.
[3]肖曾艳.非物质文化遗产产业化的困境与突破[J].学术论坛,2012(1): 70-73.
[4]胡惠林,王媛.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从“生产性保护”转向“生活性保护”[J].艺术百家,2013(4):19-25.
[5]方旭红,张清清.论非物质文化遗产在旅游发展中的“生活化”利用[J].华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1):38-43.
沈文虹(1980-),女,江苏苏州,汉族,本科学历,硕士学位,苏州市姑苏区图书馆,馆员;研究方向: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