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21世纪国产青春电影文化的缺失

2016-07-12 10:19中国艺术研究院100029
大众文艺 2016年17期
关键词:青春文化

李 琳 (中国艺术研究院 100029)

浅谈21世纪国产青春电影文化的缺失

李琳(中国艺术研究院100029)

21世纪是中国青春电影的一个新的阶段。国产青春电影呈现出复杂多元的趋势,但也出现文化缺失的现象。主要表现在:现实主义的缺失和艺术表达的局限,这既是新世纪青春电影的独特特征,也是国产青春电影创作者未来创新的动力和方向。

现实主义;性;暴力;文化缺失

一、青春电影的概念

青春是永恒的话题,青春是每个人的成长经历的重要阶段,也是代际人群的共时性集体记忆,青春题材的普遍性与独特性,注定要与电影产生密切的相关性。对于青春电影的界定问题,引起电影研究者的关注和热议。陈墨从中国传统文化角度出发,以“人”的发现和“个体青年”的发现为视角,他认为“直到80年代初期,中国的青年题材电影才出现了一些新的气象,这在某种意义上可说是中国青年电影的真正起点。”1戴锦华把“青春电影”称做“青春片”,在她看来,“所谓‘青春片’的基本特征,在于表达了青春的痛苦和其中的诸多的尴尬和匮乏、挫败和伤痛。可谓是对‘无限美好的青春’的神话的颠覆。”2她将青春的残酷的色调和主题描绘出来。

青春电影的界定,内涵比较丰富,外延却相对模糊。本文中,将青春电影放在相对广义的范围内,“青春电影”就是指以青年个体成长过程中从“幼者”向“成人”过渡状态的生活为题材,创作母题上既包括上述研究者所说的“青春成长”、“青春残酷”,也将之延伸到一切与青春有关的心理、社会和文化方面。例如,心理意义上的自我寻找和认同,社会地位上的边缘向主流的追逐,文化上的青年亚文化性等所有这些表现主人公的青春体验、成长烦恼、生命狂欢、情绪情感、价值认同的影片,我们皆称之为“青春电影”。

二、国产青春电影文化缺失

新世纪,社会风尚变迁,复杂的电影创作的环境,创作者的精神和新的艺术观念都受到影响,这些文化观念不同程度地回响在青春电影中。近几年,青春电影如雨后春笋般出现,并获得相对较好的市场票房。在高票房的背后,潜藏的是文化的缺失,国产青春电影正逐渐走向文化的式微。

(一)现实主义的缺失

国产青春电影现实主义的缺失首先存在于影片的叙事方式中。近期青春电影多来源于网络流行小说改编,将小说改编为电影的过程中,结合互联网思维方式,大段的旁白,相似的情节,后现代主义的拼贴、各种类型元素的杂糅,非线性的叙事下,描绘的是“问题少年”的青春,而不是大多数青少年的青春。其次,影像风格的表现,选择了繁华都市,将都市的繁华和时尚展现在观众眼前的同时,力图勾勒中国当前社会的拜金主义和精神空虚的问题,但只是几个镜头的闪现,寥寥几语的人物对白甚至是戏谑的玩笑,这都不能对观众形成冲击与震撼。青春电影中,现实的残酷和社会的压力几乎是不存在的,残酷的原因来自于主人公的任性和自身性格。这就导致青春电影缺乏时代厚重感,缺乏对社会问题的表述与反思,所以说,国产青春电影存在于导演的想象的现实之中,缺乏对社会现实的表现。2013年,赵薇执导的《致青春》最终累计票房7.11亿元,作为赵薇导演的处女作,成绩斐然。而且大批粉丝高呼是80后的集体记忆。但也只是对集体记忆的一次询唤而已。在这部电影中,充满着浪漫主义的色调,女主人在毕业典礼上高唱《红日》、混迹于男生宿舍肆意的玩牌,在男主人公同意她的追求后,水晶鞋的出现,使影像风格充满魔幻主义色彩。在青春电影中,弥漫着浪漫化和童话性的影像元素,甚者,充斥着娱乐至死的精神。在国产青春影片里,观众看到的是一群因爱偏执的孩子。与家庭的关系、对待友情的态度,对于梦想的追求都被消解了。青春的复杂性和残酷性,最后只剩爱情的残酷。历史的时代感和青春文化的朦胧、美好、残酷,都在爱的浓烈情感中,悄然隐去。

暴力是青春电影的一个创作母题,但对暴力行为的过度迷恋,则是叛逆性极致化的表现。青春的美好,在于青春的冲动性和对一切无惧无畏的勇气。影片《左耳》中,对于暴力表现的比较彻底,为了保护许弋,酒瓶摔在李耳的头上;为了报复张漾,甚至出现了群殴、绑架、剁手的情节。多数青春电影都设置了暴力情节,导演们试图用身体的疼痛,突显青春残酷的主题。青春是布满伤痛的,却不是无尽的绝望和痛苦,血淋淋的教训并非是青春转型的唯一表征。青春的叛逆,是自我个性的表达,是对一切权力机制的反叛,以残酷和暴力渲染成长的可贵,便难以阐释青春文化的纯粹之美。

(二)艺术表达的局限

青年主体地位的提升,使青年文化也日益丰富。如何为青年人讲故事,如何按照青年人的心理逻辑结构故事,中国电影创作主体一直在努力。但是,新世纪国产青春电影中,艺术性还是略逊于商业性,缺乏艺术表达的真实。性是青春电影的另一创作母题,在诠释过程中,并不只是爱与情感的外化表达,一部分国产青春电影将性作为叛逆的一种表达形式。由于青春期的生理特点,对异性身体充满了好奇与迷恋,然而对于爱与性的认识却是模糊的。这种特殊性,造就了心理上对性的态度是矛盾的,充满渴望和恐惧。近些年“堕胎文化”也似乎成为青春电影的标配。例如:《匆匆那年》中,女主人公用性报复和堕胎报复男主人公;《万物生长》中女主角以怀孕为由,与学医的男主人公产生交集推进剧情。青春物语似乎是以怀孕、打架、喝酒为中心。“生活就像一条宁静的长河”3,青年观众需要的是坦率和贴切,青春电影视角下沉的同时,也应当注重叙事的艺术性,不仅仅只是简单的让情节主导结构,而应当注重艺术真实与情绪真实的结合。

新世纪以来国产“青春电影”数量可观,但以近五年为一个阶段,考察中国大陆“青春电影”现象,它的复杂性并不是一个简单的自然时间概念所能够涵盖的。无论是题材选择上的青年亚文化性还是票房价值决定论中的现实主义文化缺失都是新世纪“青春电影”的独有特征。青春电影是用影像和情感力量内化于人心,从而抚慰心灵、丰富生活、促进成长的艺术。“青春电影”不仅是一种文化消费,也是一种有价值的青春影像记忆,它承载“80后”“90后”与青春有关的记忆和期待,因而,从艺术本质的角度来讲,青春该如何存在,如何把一个特定的内容和题材演绎成为一部可以跨越民族、地域和文化的作品,怎样用影像的方式把与青春有关的命题创作好,是国产青春电影创作者的动力和方向。

注释:

1.陈墨.当代中国青年电影发展初探[J].当代电影,2006(03):81-84.

2.戴锦华.电影批评[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163.

3.程青松,黄欧.我的摄影机不撒谎[M].中国友谊出版公司,2002:368.

李琳(1991-06)女,汉,山东潍坊,学历:在读研究生,就读于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生院,研究方向:中国电影史。

猜你喜欢
青春文化
文化与人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年味里的“虎文化”
“国潮热”下的文化自信
青春睡不着
谁远谁近?
幻青春
埋线:1厘米提升的青春
青春献礼
青春不打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