奚 协 (南京艺术学院 国际教育学院副教授 210013)
建构中国气派的艺术类体验课程群的思考
奚 协 (南京艺术学院 国际教育学院副教授 210013)
为了发展和提升对外汉语教学事业,艺术作为另一种语言,建构起中国气派的艺术类体验课程群,是顺应在华留学生的需求和时代的潮流。艺术类体验课程群的设置是外国留学生了解中国、掌握地道汉语、培养汉语交际能力,同时丰富汉语教学课程,培养更多留学生的中国传统文化品格和艺术气质,重塑他们的灵魂世界,提升他们知华、友华的品格。
中国气派;艺术类体验;课程设置
江苏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基金项目项目:《艺术——另一种语言》(批准号:2012SJB760046)
随着中国综合国力的增强,国际地位的提高,中外文化交流更加密切,汉语言在世界范围内展现出它惊人的魅力,越来越多的外国人开始学习汉语,学习中国文化、艺术,以此提高他们自身的汉语各项能力。如何更大程度提高学习者的主动和被动学习效率,重视将语言教学与文化、艺术教学结合起来的对外汉语教学研究,是发展有中国特色的汉语言文化教学的重要课题。其中,建构具有中国气派的艺术类体验课程群是提升对外汉语事业的有力举措,也是凸显对外汉语教学特色的重要内容。因此,设置艺术类体验课程群,既有大量的体验性课程又理论相结合,二者相辅相成。如书法、国画、陶艺、剪纸、民族舞蹈、民乐、戏曲等是含有中国特质的艺术类实践和理论课程。通过学习艺术类体验课程,培养学习者的中国传统文化品格和艺术气质,同时还能够重塑他们的灵魂世界,提升他们知华、友华的品格。
中国经济的高速发展,综合国力的提升,世界各地学习汉语的热潮不断深温,中国作为汉语的母语国家,外国留学生来华的数量呈现每年快速递增的趋势。顺应形势,我国越来越多的高等院校开设了不同级别的汉语言课程和一些与其相关的课程。为了本国民族文化与艺术的对外传播,并努力提升留学生的数量和提高对外汉语的教学质量,彰显高校自身的国际化水平,对外汉语教育的规范化和特色化建设就显得尤为重要。
艺术作为另一种语言,不仅提供了信仰、神话、风俗和某种人类历史的一种解答,尤其在文化不是十分复杂的社会中,艺术被作为表达文化,记录并保证其延续。基于此,建构具有中国气派的艺术类体验课程群,是在保证对外汉语自身的高质量教学条件下,设置具有中国传统文化思想的艺术类体验课程,从大的方面,其博大精深的各类艺术精华,充分展示中国深厚的文化软实力;从小的方面,凸显对外汉语教学课程的丰富和中国高校的国际视野和综合实力。
目前,我国高校对外国留学生开设的对外汉语课程,分为系统学习汉语言和文化的正规的学历教育和不同等级的汉语言短期强化的进修或培训。这两种教学因时间和教学目的的不同,但开设的汉语言课程类型是相同的,一般分为汉语言综合技能、听说专项技能,以及有限的中国文化和书法、国画等一些艺术课程等。但是,由于书法、国画等艺术类体验课程的开设成本和师资的要求,以及对于学习者的实践性即动手动脚动眼动嘴的要求相对高,在外国留学生的全部课程中所占比例较小。随着来华学习的留学生,对语言与文化和艺术的深入探讨,汉语言教学和中国文化、艺术课程的设置越来越受到关注,特别是中国艺术类体验课程的构建,发挥留学生的动手能力和提高思维能力,并培养留学生的艺术素质,提高汉语言学习的热情。
在华留学生学习汉语专业或短期进修汉语课程中,结合对外汉语言教学进程的正式的、系统的“中国艺术”课程在各高校中开设不多,而现有的汉语言教学中的中国艺术教学却越来越不能满足在华留学生对系统了解和学习中国艺术的需求。因此,艺术作为另一种语言,开设面向在华留学生的正式的、系统的“中国艺术”课程群是顺应中国时代发展、进步和需求。在此背景下,建构中国气派的艺术类体验课程群,并研究提供一份具有可操作性的教学设计,促进汉语言学科的发展。南京师范大学的高立平博士说:“对外汉语教学作为一门学科,本身就有双重的身份和意义:一方面它是语言科学,具有语言科学的本质和功能;另一方面它是教育学、文化学,是人的价值观体系,代表着国家和社会利益集团的人文倾向、价值立场,有更突出的人文性质和功能、更深远的意义。”1
1.外国留学生在的特点
在华的来自世界不同的国家和地区的留学生,普遍存在着语言障碍问题、生活适应问题、宗教信仰不同、价值观不一致的四个主要表现,促进这些具有不同文化背景、不同民族的外国留学生之间的沟通与理解,促进文化与艺术的交流与发展,不仅使留学生群体之间和外部环境、人员相互的和谐共处,促成文化与艺术的融合,而且为文化与艺术的传播和交流作出贡献。
而以我校即南京艺术学院国际教育学院的外国留学生为例,他们的年龄基本在二十岁至三十五岁之间,都是申请艺术类相关学科的本科和硕士、博士研究生,来自马来西亚、韩国、蒙国、尼泊尔、印度、巴基斯坦、泰国、印尼、伊拉克、俄罗斯、英国、德国、丹麦、美国、加拿大、哥伦比亚、澳大利亚、毛里求斯、刚果(金)、巴巴多斯、塞舌尔等近60个国家。在我校的留学生在生活、学习方面,相对中国学生而言,经验比较丰富,性格大多是内向和外向的综合体,情感意识有一定的独立性时而又显得复杂,但思维很活跃,有较强的求知欲和动手能力,自主学习能力较强,且汉语学习的时间普遍都在 1年以上,汉语水平为新 HSK4级。针对这些来华学习的原因多种多样的留学生群体,各项教学课程设置以寻求共同目标为前提,结合留学生个人的目标,共同构建以实践性的体验了解中国艺术的精髓,对中国艺术的精神诉求产生共鸣的系列课程,以此通过体验式课程的学习,使来自各国的留学生对中国艺术留下深刻印象并展开跨文化传播的交流。
2.在华留学生所在院校的艺术教学情况
我校是全国最大的综合性艺术学府,拥有艺术学学科门类下设的艺术学理论、音乐与舞蹈学、戏剧与影视学、美术学以及设计学全部五个一级学科的博士、硕士学位授予权;优秀的文化传统、积淀了深厚的文化底蕴,我校营造了浓郁的学术氛围,强调学生的基础理论和基本技能的培养。学校设有美术学、绘画、雕塑、艺术设计学、艺术设计、工业设计、服装设计与工程、动画、音乐学、音乐表演、作曲与作曲技术理论、录音艺术、戏剧影视文学、表演、播音与主持艺术、舞蹈学、舞蹈编导、摄影、艺术教育、戏剧影视美术设计、广播电视编导、公共事业管理、导演、数字媒体艺术、广告学、文化产业管理、会展艺术与技术等37个本科专业,专业方向50个,教授、副教授共304人,博士生导师50人,硕士生导师135人,这些良好的学习、生活条件,浓厚的开放的学术政策环境,为建构中国气派的艺术类体验课程群提供了坚实的后盾。开设普及性的、体验性的艺术课程群作为外国来华留学生学习的重要内容,既可以丰富留学生专项学科的单一性,开拓视野,充分调动外国留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深入了解中国文化和艺术,还会使留学生对专业的学习更加用心和投入,将课堂变得生动灵活、丰富多彩,从而提升留学生的专业素养。
带有中国符合和元素的艺术越来越受到社会各界特别是在华留学生的广泛关注和兴趣。开设适合在华留学生的体验式艺术课程的教学目的与方法,合理设定教学目标、突出学生主体性地位和体验情境的真实性等教学原则。
1.改变很多外国受众对中国艺术存在以偏概全,或者认知错误等问题,以及在对外传播过程中存在的困难和障碍,将中国画、书法、剪纸、中国音乐、中国舞蹈、中国工艺美术、中国陶艺等课程作为主要研究对象,,以体验式课程的形式,探讨如何传播什么样的中国艺术内容,用何种传播方式,并将取得怎样的效果等问题,作为从学理层面展开对在华留学生教育课程的深入分析和研究。
2.从跨文化传播学和对外汉语教学的视角切入,以期通过对在华留学生作为受众的传播对象,将中国艺术和文化作为传播内容,通过对在华留学生受众的需求调查和认知诉求进行分析,分析中国艺术在汉语国际推广过程中发挥的作用,从而为中国艺术和文化的海外传播提供有益的启示。
3.探索如何将艺术体验课程群设计成为对外传播的系列性融实践性兼顾理论的课程,并对其进行课程定位、内容梳理和分析,建立素材库,选择教学内容,最终设计菜单式的完整的教学课程。希望通过这系列课程,探究出既符合中国艺术和文化的自身特点,又能符合中国艺术和文化对外传播基本规律的模式,对于推动中国艺术的对外传播,提高中国文化软实力的重要途径。
4.对外汉语教学的宏观目的是弘扬中华文明,也就是传播中国文化。通过我校的艺术体验课程群的设置,从本校的实际情况出发,编写整合教材内容,汇编成系列性的既涵盖汉语教学又有艺术特质整体内容,又具有南艺特质的艺术体验课程群的系列性书籍。同时通过教学,培养和挖掘相对稳定的双语教师队伍。
但是,现阶段对中国艺术体验课程群设置的经验积累和探究空间尚在继续研究深化中,为中国艺术的世界对外传播与交流提供更宽广的空间,提升对外汉语教学的广度和深度,并更趋完善和丰富。
注释:
1.高立平.对外汉语教学中的文化意识[J].南京社会科学, 2002(2): 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