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 莉 (四川师范大学舞蹈学院 610101)
“快餐文化”下中国舞蹈产业的现状
——以舞蹈三度创作解释这一现象
袁 莉 (四川师范大学舞蹈学院 610101)
快餐文化下,越来越多的舞蹈作品呈现出“短、频、快”的特征,低俗乐舞充斥着我们的生活,与之相对应的是人们对经典作品一如既往的热爱与钟情,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状况呢?本文试图从舞蹈的三度创作解释这一现象。过多的编导在快餐文化的影响下创作出现了极其浮躁的创作心理,只注重一度创作与二度创作,而恰恰忽略了至关重要的三度创作,未能与观众进行良好的情感沟通与交流,缺少了三度创作的再创作与升华怎能编创出符合当今时代特征,适应观众心理需要与审美情感的作品呢。
快餐文化;现状;云南印象;三度创作
“快餐文化”,比喻追求速成、通俗、短期流行,不注重深厚积累和内在价值的文化思潮和文化现象。社会生活节奏的加快,使得快餐剧、快餐杂志、快餐流行乐舞的大量出现,它们满足了人们追求短暂精神文化需求的同时,也带来了负面影响,人们追求的快餐文化只能填饱肚子,食之无味,弃之不惜。
现代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伴随着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精神生活要求都越来越高,舞蹈艺术迎来了广阔的春天和前所未有的关注。
1.现状分析
舞蹈的社会功能进一步拓宽,其健身功能被再次发现和得以肯定,以健身健美、自娱自乐为目的的群众性的舞蹈活动得到蓬勃发展,与此同时旅游产业的蓬勃发展亦使舞蹈这种无须语言文字就能交流情感、介绍中国风俗民情的最佳手段受到普遍青睐。
也正是在这一相互渗透的过程中蕴藏着巨大的商机,从而吸引了大量的民营机构、企业甚至风险基金投资机构的注意力,都将投资目标瞄准了即将发展繁荣的舞蹈产业这一大蛋糕上。使得整个舞蹈界在利益、金钱的诱惑下充斥着浮躁的气息。舞蹈创作“短、频、快”,大量舞蹈作品内容低俗,创作频繁而无新意,绝大多数创作和演出的舞蹈都只上演一次就没了下文;而舞蹈演员也在演出中也只是照搬演出很少加入个人情感及二度创作,专业素质、职业道德有待提高;观众只为一时的放松而观看品质不高甚至低劣的演出。
2.永不凋零的经典剧作
与之相对应的是观众对经典作品一如既往的热爱与钟情。西方芭蕾代表作《胡桃夹子》《天鹅湖》《睡美人》等来华演出,场场爆满,座无虚席。大型原生态歌舞《云南映象》,从2004年第一次在京上演至今依旧所到之处,好评如潮。为什么《云南映象》在快餐文化的影响下依然如此受欢迎长盛不衰呢?获得如此之高的艺术成就,就是因为杨丽萍潜心创作,深入民间地头,与当地人们一起生活一起歌舞,用2年时间创作了一个纯天然的《云南映象》,她深入挖掘现代观众的审美需求,结合现代化的舞美技术把云南少数民族最真实的原生态舞蹈搬上了舞台,推向世界。它让从没去过云南的人们,也对云南的风土民情有了大致的了解,它不仅为中国的舞台艺术开启了一个全新的创作领域,也将成就一个文化与市场结合的奇迹。
这就是快餐文化影响下中国舞蹈产业发展比较极端的两个现象,一个是低俗乐舞的流行,一个是经典剧作的长盛不衰,通过这两个现象的比较可见观众对经典作品还是有很高的审美能力和审美需要的,更多人是需要高水准高情操的作品的,那为什么在同一个时代观众的审美需要会出现如此之大的反差呢,这就是我们舞蹈学习者、教育者、舞蹈艺术的爱好者需要探究的地方。
现在舞蹈市场出现了严重的供需不平衡,优秀、经典作品极其稀缺?从舞蹈创作即生产,到舞蹈作品的表演和呈现,再到舞蹈欣赏即消费,这个产业链来看,舞蹈创作不再只是传统的编导加表演,还要包括分析观众心理,着重研究、分析观众的审美情感,编创、表演符合观众心理的作品,提高舞蹈作品的内涵与质量,在良性的相互竞争中优胜劣汰,实现舞蹈产业的健康发展。
1.只重视一度创作与二度创作
在快餐文化的影响下编导只注重作品的量而未重视作品的质的提高,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状况呢?是因为我们在整个舞蹈实践环节中更重视的是一度创作与二度创作,而忽略了至关重要的三度创作。所谓一度创作指舞蹈编导元作品的创作;二度创作是编导编排的动作,由演员根据自身不同的特质,对动作自身的感悟与体会加工表现出来。舞蹈的二度创作是由意识形态转化为物态形象的过程,是舞蹈演员创造能力的体现。编导如果仅仅以自己的视角为出发点,创作在自己的编导思维中和审美意识里的话,很容易忽视观众的审美心理与审美感受,自然他所编创出来的舞蹈作品也知识符合自己的审美情趣,而忘记了编创的根本目的是为了赢得观众的认可,观众的喜爱程度是衡量一部作品优秀与否的重要标志。
2.忽略了三度创作的重要性
三度创作是观众鉴赏审视艺术作品时的创作。舞蹈作品最终是要呈现给观众的,观众的接受度、喜爱度衡量一部作品优秀与否。通常人们的观点认为一部作品由编导编创出来,交给演员表演,呈现给观众欣赏就完成了整个舞蹈实践的环节,其实并非如此,舞蹈作品的欣赏它不是完结而是舞蹈实践环节新的开始,因为一部作品只有和观众进行了交流,并产生一定的社会影响和价值功能且对舞蹈的编创和表演给予一定中肯的有建设性的意见才才算完成。这样舞蹈创作、舞蹈表演和舞蹈欣赏三者之间就形成了一个良性的循环,我们说舞蹈创作相当于生产环节,那必然会适应消费者消费需求即观众的审美需求,反过来观众需求有会成为刺激舞蹈生产的推动了,因此可见舞蹈创作、舞蹈作品和舞蹈欣赏三者不是孤立的而是彼此联系彼此依存的一个有机整体。
所以三度创作就显得格外重要了,它学院观众欣赏完后和编导以及演员进行交流,帮助他们更好的完善作品。而这里的交流有两方面的含义,一是观众欣赏作品时本身内心情感的变化,通过舞蹈演员所塑造的动态形象,我们的观众感知它,进而体会它,这个过程中就需要观众展开联想以及丰富的想象力将形象化的动作与现实生活联系起来,产生情感的共鸣,最终理解作品的含义和编导所要传达的艺术精神。另一方面的交流则是在完成了一的基础上,观众将自己的真实感受和对舞蹈作品的观点,以客观、科学的态度传述给编导及演员,告诉他们你的所看所想,帮助他们更好的修改和完善该作品,使它符合观众的审美需求。因此,我们说舞蹈欣赏不是舞蹈实践的结束而是新的开始,它是至关重要的,它是对舞蹈作品的补充和扩展。
我们知道舞蹈艺术是一门集视觉、听觉和动觉于一体的艺术,最完美的舞蹈欣赏,是调动身体的各个器官全身心的投入到作品中,与作者产生情感上的共鸣,进而相互交流,给作者信息的反馈,进行作品的补充、再创作和升华,最后使舞蹈作品得以传播、保留和继承。
现如今,就要求我们舞蹈创作者根据观众的审美心理过程,摒除浮躁的创作心理,重视三度创作,与观众进行情感沟通,创作出符合时代特征,适应观众心理需要和审美情感的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