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 彦 (中南民族大学 430074)
老子的“道”与民本思想
叶彦(中南民族大学430074)
老子在他的著作中试图论证和阐明的大致可分为三点,一、何为道及道之性质与功用,二、王侯应如何效法和实践道,曰、符合道的政治观与战争观。老子用通过对大自然与社会的观察和思考向统治者提出要求——修道乃可以立身为政,表现出朴素的民本思想。
老子;道;民本思想
提到民本思想,更为人知的是儒家的仁政主张和“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治国理念。有了历史上夏桀和商纣暴政亡国的经验,西周建国者已十分重视民意对于维护政治稳定的重要意义;因而到了诸侯争霸、战争盈野、人民生灵涂炭的春秋战国,诸子或奔走各国或著书立说,希望以个人主张建立一套行之有效的治国方略时,道儒两家不约而同地对人民给予了极大关注。这种区别于殷商神本文化的人文关怀可以称为民本思想。
老子的著作经过口耳相传至战国时期成书,其本来面目并非如我们所见:全书原本并未分章节,德经乃在道经之前;甚至“道德”也只是后人从书中择取二字“强为之名”。如摒弃章节之分,我们或许可以按照某种新的逻辑和顺序来理解《老子》全书。细读之可以发现老子试图论证和阐明的大致可分为三个方面:一,何为道及道之性质与功用;二,王侯应如何效法和实践道;三,符合道的政治观与战争观。
“道”是先秦诸子对自己学说和主张的称呼,是老子哲学的基础与核心要素;它既是万物本源,亦是万物运行之法则。道虚无、幽深、混沌、永恒、先天地生,为万物之根本:“视之不见”“听之不闻”“搏之不得”,“惚兮恍兮”“窈兮冥兮”,“寂兮廖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怠,可以为天地母。”而且其用不盈:“绵绵若存,用之不勤。”道不仅生万物而且不居功,“其名不去,以阅众甫。”道又为万物之奥,不弃人、不弃物,是善人之宝、不善人之所保,故为天下贵。老子从自然宇宙间的河谷、海洋、水等处下谦卑之物中感悟出道无穷的力量,来自其无象、无声、无形、无光、无影因而不可感知的存在和支配万物却不居功不妄为不多言而顺其自然的品性。战争频繁导致的社会动乱和贫困饥荒让当时的思想家们消除战争,再建统一秩序的目标十分清晰,愿望极为强烈。老子通过对自然和社会的观察向统治者提出了要求——修道乃可以立身为政,有道之人君亦应无形无名无为无执,以道治身治国。
老子对统治者最高的要求便是不要对人民施加影响。统治者首先应当笃虚守静,任其自然,无知无为无执。老子认为事物相对产生并相互影响:“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因此,统治者的一言一行都会产生相应结果,只有无所为才能让身处泥涂中的百姓得到喘息的机会;饱经战乱的贫苦百姓确实经不起更多摧残。其次,老子严辞劝诫统治者修身养性,少私寡欲,清静淡薄;道因虚静而能观万物变化,同样统治者也只有具备“清静”之品性与修养才能领导国家与人民。故凡事皆应持其清静,不用扰攘烦苛。老子历数五色、五音、五味、田猎与难得之货的危害,并提出“生生之厚”适足以致死,目的就在于指出统治者不能沉溺于穷奢极欲、奢侈腐朽的生活;因为上之所需必取诸下,“民之饥,以其上食税之多”,只有宽松的社会环境才能与民休息。第三,老子高扬人民地位,并告诫统治者“贵以贱为本,高以下为基”,认为统治者不应自见、自是、自伐、自衿,而要对人民言语谦下行动谦恭。道能以“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可见柔弱胜刚强,统治者对待百姓也不能傲慢逞强,自谓孤、寡、不榖不仅是口头称呼,更应是发自内心的自觉处下。理想的统治者会善待、信任百姓,如果对人民压榨过度则必然招致恶果:“民不畏威,则大威至。”圣人应当自知自爱而非自见自贵。老子对统治者的要求都出于人民利益,力图说服统治者减轻对人民的控制,节制个人欲望以减轻人民负担,并以平等谦卑的姿态对待人民。虽然这些劝诫的最终目的都是稳固执政者的统治,但老子确实站在人民的立场上,为人民争取适宜的生存环境,是一种超越等级的民本思想。
道不可感知而功用无穷,折射在政治主张上,便是任其自然无为而治“治大国若烹小鲜”,治国不能扰民,政治贵在自然淳朴,人民感受不到统治者的存在才是最好的状态。在老子看来,东周时代“大道废,有仁义;智慧出,有大伪。六亲不和,有孝慈;国家混乱,有忠臣。”并对之进行毫不留情地批判。老子继而提出只要任由民众自然发展,则百姓能“甘其实,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的政治观点,此即为老子理想的小国寡民社会模式。与儒家“大道之行,天下为公”的社会模式相比,老子的政治观显得消极退缩,孔子虽感叹礼崩乐坏也没有退回到原始社会的想法,而只是力图克己复礼;其中原因可能还在于老子对道之感悟,“夫物芸芸,各复归其根。”事物皆为道产生、最后又复归于道,也就只有恢复最初状态,达到“道”舍去一切多余之物的“虚无”状态才能拯救人民于水火之中。这是老子依道得出的政治观,朴素真诚,为中国人民构想出了最早的世外桃源,世世代代为人们所幻想,却只是可望而不可即的乌托邦。
老子不喜欢战争,“以道佐人主者,不以兵强天下。”由于战争对生产力、社会秩序的破坏和对人民身心的极大伤害,不论为何而起都是不义之事。因此战争只在万不得已的情况下才能发动,“兵者不祥之器,非君子之器,不得已而用之。”即使发动也只是解决问题而已,战胜敌人也只能以丧事对待,此时的老子俨然西方现代思想家对世界大战的批判与指责,极具人道主义精神;这种超越时空界限的同情心比之先秦任何一家政治哲学思想都不逊色。
能够在封建等级制度森严的上古时代提出充分考虑人民利益的统治者自修之道与治国之道实属可贵,只是时代没有老子民本思想生长的土壤,他却为后世由动乱之中建立起新政权的统治者提供了可资借鉴的方案。西汉初年的文景之治与唐初的贞观之治均得益于轻徭薄赋、与民休息的怀柔政策,甚至可以说几乎历朝历代统治者初掌权时都会采用道家的无为而治,只是没有哪一朝持之以恒地坚持下去,最后总是被不甘受压迫的另一阶级揭竿而起。
[1]黄瑞云.老子本原[M].湖北人民出版社,2013.
[2]傅佩荣.傅佩荣解读老子[M].线装书局,2007.
叶彦 ,中南民族大学文学 中国古代文学 唐宋方向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