席晓华 (河北艺术职业学院 050000)
互联网时代古村落文化的活化途径
席晓华(河北艺术职业学院050000)
随着互联网+时代来临,古村落的保护在一定传承的基础上也造成了流失和破坏,本文以文化传播的视角探讨了在新媒体时代古村落如何拓展传播方式实现古村落文化的可持续发展。
互联网+;古村落;文化传承;活化
本文系2015年度河北省文化艺术科学规划项目课题“互联网+文化背景下河北传统村落的保护与传承”研究成果,课题编号:HBWY2015-Y-G021。
古村落是一个有生命力的个体,承载着历史,是民族文化的载体。保护古村落不仅仅是规划建筑、景观,保护建筑风貌物质形态,更为重要的是保护其文化价值和艺术价值,这样的建筑才是有真正意义上的古村落。一些古村落盲目模仿城市,乡村固有的乡土文化悄然消失。在建设“美丽中国、美丽乡村”的背景下,依托互联网媒体的优势,古村落文化的传承要以整合古村落文化的前提下保护和活化。
传统村落的文化内涵主要体现以下三个方面:
一是现存传统建筑风貌完整。也就是在村落中应该拥有一定规模和数量的传统建筑,同时要求历史遗存的文物古迹和建筑物、构筑物布局集中紧凑,用地面积达到保护区内建筑总用地的70%以上;建筑的形式、高度、体量、屋顶、墙体、门窗、色彩等基本保持着传统的地方风格和风貌特色。
二是村落选址和格局保持传统特色。也就是村落的演变和发展基本延续了始建年代的堪舆选址特征,仍然体现着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关系,蕴含着古代先民的天地人和哲学观,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建筑风水理念,以及儒家礼制规范和伦理道德;村落的各类建筑布局、路网格局大体保持着传统的空间结构、空间肌理和空间形态。
三是非物质文化遗产活态传承。也就是村落依然保持着传统的富有生命力的生产、生活方式和鲜活的起居形态,以及依托传统方式和形态,在历代生息繁衍中创造的以声音、形象和技艺为表现手段,并以身口相传作为文化链而得以延续的口头文化、体型文化、造型文化和综合文化等等。
(一)古村落开发意识的同质化
目前古村落的保护多以旅游开发为主要形式,暂且不论旅游开发的后续影响,单单在传播与整合资源、政府统筹管理的阶段就面临着很多问题。首先,公众、政府意识不高。虽然“望得见山水,记得住乡愁”的城镇化策略已经出台很多年,但是大众和政府的投入依然还不够,不计后果的拆迁和乱建仍然存在。只有公众和政府给予更多的重视,才会有更多的力量投入到传统村落的保护当中来。
(二)传播方式单一
同一个事件,不同的传播方式,最后会有完全不同的传播效果。
在2012与2013年,国家颁布了包含2000多个传统村落的名录。但是并没有引起公众的广泛关注,公众了解村落信息的渠道少之又少。究其原因,一方面是因为政府自上而下地去调研、收集信息费时费力,且不能非常便捷地对传统村落进行控制和调整,没有办法长期地、动态地掌握其相关信息。另一方面,相关部门不能及时地对突发事件作出反应。
传播媒介的选择影响着事件传播的社会影响力和效果。新媒体的广泛应用,打破了传统媒体一统天下的局面,人人都可以通过媒体进行传播,整个社会变成了一个网状的信息网。选择性地发挥媒介组合作用能够促进村民对村落文化的认知,唤醒村民的文化自觉,同时借助互联网的巨大传播力,推动全民重新再认识村落文化的价值和意义,全民总动员对传统文化的传承。
(三)管理层面的非整体意识
旅游开发会给传统村落带来一定的经济力量去改善、保护传统村落,但是也会带来破坏。政府以及其他单位对传统村落的改善和开发提供一定的经济支持,但破坏也会随之而来。初期,旅游所带来的经济支持的确有利于传统村落的保护,但当其成为村落的核心,其他农副产业、生活习俗、人文风情等非物质文化遗产地也会逐渐随之消失。
传统村落从内涵、规模上来说,都是我国最珍贵的文化遗产。然而传统古村落在城市化加快的进程中面临着人口分流,村落生活、习俗等非物质遗产难以继承和保护,专项资金不足,原住民的需求难以满足,保护产业化等多种多样的问题。而互联网技术的出现为传统村落的保护与发展提供了一些新的思路。
(一)传统村落传播平台的建立
在传统媒体时代,对于普通大众来说,要能获得垄断性的媒介资源是想都不敢想的事情,而今天,现代媒介的使用权不断得到下放,这使得农村里的意见领袖也获得了从渠道上对文化资源重组的能力。他们主动将新媒体和民族文化的传播进行有效连接,从而将民族文化资源转化为社会资本,谋得本民族更长远的发展。
随着移动互联网占据人们越来越多的时间,拥有“互联网思维”成为越来越多行业生存的必备技能。现阶段,利用APP的形式为公众提供直接的相关平台,或者利用微信、微博等接口,为公众推介相关旅游信息成为主要方式。
然而在未来,技术的多元化与处理量的提升有助于形成统一的信息平台,并且与城乡规划、新型城镇化、智慧旅游等平台统一结合,为更好地推广、保护、发展传统村落起到决定性的作用。
(二)传统村落数据库的建设
传统村落数据库的建设是对传统村落保护的必要手段之一,能够实现对传统村落历史记忆和景观的永久保存,为政府决策提供智力支撑,为领域内学者对村落保护和发展研究提供重要资源。在APP当中公众利用Check_in的功能提供的大量文字、图片、声音、影像等多媒体资料成为传统村落数据库的主要数据之一。终结了之前由政府、学者主导的由上至下对传统村落信息的收集与公开。同时避免了琐碎的重复劳动,减少了大量的人力、物力。
在互联网化的今天,互联网在一定程度上能够改善当前传统村落的被动局面,无论在广度和深度, 在针对性和普适性, 在安全性和可靠性等方面提供了新的思路、方法和手段。利用新的技术拉近大众与传统的距离,利用新的导览模式,建立新的旅游形式,从而达到传统与互联跨界的目的,为传统村落、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提供足够的内动力。
(三)古村落文化再生的创新意识
古村落独特的文化元素的保留是传统文化传承的基础,通过实现古村落文化资源向经济资源的转换,逐步构建文化产业体系,以此来推动文化保护创新与经济发展相互促进。
古村落的活化以古村落文化为研究核心,以古村落文化为产品,深度挖掘其历史文化故事,打造古村落文化的独特性和差异性,在此基础上通过政府或者投资将商业旅游开发和文化活态相结合,进行乡村再造。
乡村再造过程中一定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和物质遗产的资源转化,非物质文化遗产成果在古民居、古村落的乡村旅游中的推广与传播,具有历史文化内涵的乡村旅游路线,必然会助推乡村旅游的品牌建设。
打造创意产业或者艺术基地,将农村的传统手艺转变为手工艺术品,创意设计的力量引导经济,将文化价值转化为经济价值。以古村落核心文化为载体,通过营销的手段,产业化的方式推向市场,实现古村落文化的可持续健康发展。
古村落是一个既特殊又普遍的文化空间,文化是古村落的灵魂,我们在古村落文化的传承中既要坚持原则又要正视矛盾,不破坏古村落前提下的文化创新保护才能共赢。
席晓华,河北艺术职业学院,讲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