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美章 (福建省龙岩市永定区虎岗镇综合文化站 364100)
闽西客家山歌艺术风格初探
唐美章(福建省龙岩市永定区虎岗镇综合文化站364100)
闽西位于福建省西部,是客家人的祖居地,人口约300万,客家人主要居住在永定区、上杭、长汀、连城和武平县;新罗区、漳平市也有少部分客家人。客家人喜欢山歌、爱唱红歌、更爱唱时代赞歌。他们通过演唱方式来反映时代的变化与发展,反映不同时期的社会政治和人文历史,充分体现了闽西客家人的一种乐观向上、积极进取的革命精神。如果说永定土楼是世界建筑史上独一无二的奇葩,那么客家山歌则是中华民族文化大花园中一朵永不凋谢的鲜花。本文就闽西客家山歌的种类、内容等艺术风格作个简单的探讨。
客家山歌是闽西客家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客家人自娱自乐的一种生活习惯。客家山歌表现的是一种发自内心的纯真之美。体现的是一种朴素、自然风格,给人的印象是天然的、快乐的。客家山歌之所以经久不衷、广为流传,是以客家人长期所处的自然条件、生活习俗以及他们淳朴的情感和愿望有关。闽西客家山歌这种鲜明的农村色彩,洋溢着浓浓的乡土气息,让人感觉很自然、很亲切、很感人。客家山歌形式主要有民间小调、竹板歌、民谣等;具体内容主要是情歌、劳动歌、生活歌、儿歌。
在北宋时期,中原大地战火连年,群众饱受残酷剥削与压榨,农田被占、家产受侵,生活悲惨,致使中原人们背井离乡,往外迁徙,安家立业。客家人来到新的荒凉的土地上繁衍生息,过着刀耕火种的生活。千百年来,由于受自然环境、生活条件等诸多因素影响,客家文化表现的形式主要有山歌、小调、竹板歌、民谣。如:客家妹子快乐多,娘胎偷偷学唱歌;哇哇落地一声唱,绿水青山都来和。又如:客家妹子爱唱歌,家有山歌十八萝;挑来一担慢慢唱,唱到日落月上坡。只要有客家人居住的地方,一定能听到优美、动人的客家歌谣。
闽西客家山歌主要是七言四句三韵,歌词比较和谐,唱起来很顺口,听起来很舒服,歌词也很押韵。闽西客家山歌是客家百姓在劳动过程中产生的,所以,具有随意性、地域性、口头性等特点。客家山歌本地方言特别重,别有一种韵味。客家人在每年的中秋期间,都会不约而同地聚集在河的对岸、桥头两边,用高吭的声音在对唱山歌。在农村,很多青年男女就是通过对唱山歌结为夫妻的。
闽西客家山歌内容极其丰富、主题深刻、形象可歌、情感真实、语言凝练。具体表现在:
(一)表现革命题材的山歌
在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毛泽东、周恩来、朱德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来到闽西建立革命根据地,领导和指导闽西革命工作。当时老百性知道什么是阶级,什么是剥削,贫苦落后究竟是什么人造成的,农民逐渐觉悟了。群众主要通过宣传标语、山歌、漫画、战报、扫盲和唱一些革命歌曲来弘扬正气,鼓舞军心民心。如:流传到现在的《红军游击队歌》:红军游击各乡村,头一要紧杀豪绅;因为豪绅十分恶,勾结军阀打穷人。第二要紧缴枪支,缴到穷人手上持;穷人手上有枪械,地主豪绅一一杀。第三要紧更应该,田契账簿拿前来;还有来往借银字,点火一烧化成灰。第四要紧对富人,没收财产莫容情;现银拿来充军饷,田地米谷分穷人。第五要紧助农工,权柄拿到手当中;建设苏维埃政府,工农专政乐无穷。还有五个好主张,一抗捐来二抗粮;三抗租谷四抗税,五抗放债吃人王。穷人大家要认清,地主豪绅没人情;公公道道同其讲,口讲出血也闲情。
又如反映根据地人民热爱革命、报名参军、英勇杀敌的坚强决心的曲子。《风吹竹叶》:风吹竹叶响叮当,自幼报名到前方,前方打倒反动派,打的敌人一扫光!
新中国成立后,人民当家作主,文化氛围更加浓厚,当时产生了大量反映土改、抗美援朝、自由婚姻、互助合作的歌谣:如:日头一出满地红,天下第一毛泽东;斗倒地主老封建,穷人翻身好威风。革命传统要发扬,抗美援朝记分详,抗美就是打美帝,援朝就是保家乡。婚姻大法好主张,绝对禁止妹等郎;废除买卖婚姻制,自由结婚喜洋洋。
这些脍炙人口的革命歌谣,文化内涵丰富,深受群众爱戴。鼓舞民心,令人振奋。闽西人民在沸腾的斗争生活中扩大了政治视野,思想更为活跃,充分反映了闽西人民的理想抱负,充满了革命的乐观主义精神和为革命前仆后继、勇往直前的战斗精神,为新中国的解放事业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
(二)表现青年男女爱情的山歌
如:月亮弯弯两头勾,两颗星宿挂两头;金钩挂在银钩上,郎心挂在妹心头。又如:月亮弯弯两头尖,两个星宿挂两边;金钩挂在银钩上,郎心挂在妹心边。再如:月亮出来亮堂堂,犀牛望月妹望郎;郎有心来妹有意,有心有意结成双。永定的《八月十五看月光》:八月十五看月光,看见鲤鱼跟水上;鲤鱼不怕漂江水,恋妹不怕路头长。 这些歌词用衬托的手法,歌颂青年男女坚贞不屈、忠贞不渝的爱情,值得颂扬。
(三)赞美方面的歌谣
闽西客家长汀山歌《人民江山万年长》:上连连来闹连连,翻身当家掌个权,工人大哥来领导,人民江山万万年嗳嗨哟!歌词表现了人民对新社会新生活的热爱和歌颂之情。歌词凝练、简洁、明了。改革开放后,农村实行生产责任制,群众生活水平有了很大提高。在群众中流传着这样的颂歌:自从改革到如今,农村变化最分明;落实生产责任制,粮多钱多算唔清,政策落实得人心。盘古开天到如今,哪有农民发千金;自从农村大改革,千金农民算唔清。日头落山满天星,山里人家尽开心;看了电影看电视,文化生活日日新。
随着时代的变迁,客家人传唱的民间歌谣的内容和形式也有新的变化。闽西客家人如此辉煌灿烂的文化,促进了当地生产力的发展。如今,客家人爱唱山歌、爱唱民谣的习惯仍然没有改变,还在一代一代地延续着。被福建省文联授予全省“民间文化优秀传承人”的永定籍“闽西山歌大王”李天生,现已80多岁高龄,他13岁开始唱客家山歌,1956年冬天,他作为福建代表参加全国首届农村文艺调演,满怀红土气息登上中央大舞台,用客家方言演唱《八月十五看月光》,用“竹叶笛”演唱《东方红》,赢得观众交口赞扬。演出结束后,伟大领袖毛主席、敬爱的周恩来总理邀请李天生等人,接他们入中南海怀仁堂演唱《金丰大山不寻常》等客家山歌。李天生创作的客家山歌已融入了《土楼回响》第二乐章,而且由他本人亲自演唱。他不仅在中国唱山歌,还把中国客家山歌唱到东南亚、欧洲等海外,为宣传客家文化,弘扬客家精神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闽西客家山歌的发展史就是客家人的迁徙史、奋斗史、血泪史,客家山歌在不断发展过程中,积累了一定的经验,已发展成题材广泛、形式多样、音调优美、结构单一、内容特别的客家语歌曲。
客家语歌曲已融入这个时代,这个时代也需要客家语歌曲,我们不仅要继承传统,更应注重推陈出新,歌唱祖国、歌唱家乡、歌唱生活、歌唱未来。
唐美章,福建省龙岩市永定区虎岗镇综合文化站站长、群文副研究馆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