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会敏 (合肥工业大学建筑与艺术学院 230000)
中国女性画家在不同时代语境下的“地位变迁”研究
刘会敏(合肥工业大学建筑与艺术学院230000)
本文所谈及的中国女性艺术泛指的是中国所有女性创作的艺术,包括一些优秀的作品。从历史学角度分析女性艺术家们从古至今在不同语境下所呈现的艺术活跃程度原因。从“三从四德”到西方女权主义思想,中国女性主体意识逐渐加强,女性画家在艺术领域的“地位问题”上展现出新的面貌。本文正是探讨这一变迁的历史必然性。
时代语境;女性艺术;后现代主义;后现代艺术
当我们研究艺术史的发展规律时,可以发现每个时代特定的语境都有与之相应的进步艺术,这种艺术具有最典型和最具感染力的艺术精神。由古至今中国女性画家的“地位”显现出巨大差异,究其原因便是中国女性所处不同时代语境影响。
东周秦汉时期男尊女卑格局形成,直到五四文化运动要求对妇女压迫的解放,女性在新的政治,文化,与经济环境下,慢慢跟上国际发展的轨道。这势必将深刻影响中国女性艺术家在绘画领域的主动性。本文具体分析不同时代的语境下女性绘画艺术的发展脉络,认识到女性艺术发展的趋势。顺应事物发展规律,跟上时代的进程。
女性在艺术中的境遇一直取决于她在两性关系中的地位,这使得她们在艺术上缺乏自主性和合法性。直到近现代,女性在经济,心理,进而在社会人格上取得独立,逐渐扭转依赖男性为中心的消极家庭圈。新的时代语境下发挥巨大的潜能,追求自我,实现人生价值。“女性意识”觉醒,开始对人格独立的追求和精神自由,认同自我,顺应新的“时代精神”。
本文通过研究自古至今三个时期女艺术家的社会地位和文化背景而展开。
研究女性画家的史料相对于男性较少,但汤漱玉著的《玉台画史》是相对较为完备。我们可以从社会学角度分析该书所记载的自上古虞舜时期至清女性画家。
在教育方面,女子禁锢在闺阁中学习提笔练字,或是在私塾中学习封建礼教。她们被社会期待担任“相夫教子”的传统角色,女性隔绝了与外界的联系的境遇,而忽视了自我价值。
男性期望女性遵守三从四德,做好自己“分内事”。即便如此也出现一批优秀的女画家,如管夫人、鲍夫人、文淑等。她们学习绘画的来源大致有以下几种渠道。一是受父兄家学影响、二是有较宽的人脉的姬侍,名妓,她们接受一些有学识的达官显贵指点、三是拜师学艺或是自学临摹。在绘画题材方面善画花鸟自娱寄情之类,具有非意识形态性。“德、容、言、功”作为她们的的社会规范,即便有一些优秀的女性画家,她们也不会把绘画作为终极目标。只做“兼善”技能之一。种种的制约力量,导致女性在纯粹的绘画领域表现出游离状态。
五四新文化运动兴起,女子学堂如雨后春笋。大批女子可以接受教育,知识的获得让她们拥有力量打破了封建礼教对女性的压迫。
大批女性艺术家群体出现。如成就颇丰的潘玉良、出身名门的方君璧、蔡元培女儿蔡威廉、大家闺秀关紫兰、徐悲鸿的弟子孙多慈等。在接受教育时女性意识觉醒,追求自身价值。在机遇与挑战并存的时代,这批女性艺术家们不仅自己取得较高的造诣,更是成为教育者,推动美术教育的发展。作为第一批开拓者为后来女性绘画艺术起到很好的引领作用。然而新中国女性艺术家对男女平等出现错误的解读,在为政治服务的文艺之路,艺术无性别的时代姜燕的《考考妈妈》赵友萍的《代表会上的女委员》等作品。出现从男性的视角来进行艺术创作,女性画家缺失对自身性别的意识。
源于杜尚思想的概念艺术,将艺术理念走向的虚妄无凭的极端,以及极少主义将现代主义艺术推入空无一物的死胡同。由此可见西方现代艺术开始进入偏激而粗暴的怪像。艺术家们在探索新出路时按照物极必反的规律,一种温和折中的后现代艺术应运而生。它反对连贯,权威和确定的解释,倡导多样化道路,认为给定的文本、表征、意义和符号有无限多层面的解释。这样一来,男性话语权下的艺术解释便被女权主义者解构了。
女权主义与后现代主义发展来的后女性主义,认为男性长期压制无权地位的女性,反对性别概念本身。受西方女性主义精神影响,中国女性艺术家们开始意识到要倡导多元化道路,在进行艺术实践中女性艺术家们以自己独特的视角专注自己的情感表达。女权主义艺术受后现代主义运动影响,认为艺术无性别,而艺术家却确确实实的存在着差异,犹如“中西方美术”的概念不容忽视。女性对身份和性别的自我认同正顺应后现代主义的理念解构总体性、整体性和确定性,确立差异性和多元性的地位。
艺术本身又是个人化的,其生存语境的不同造成人与人之间的差异自然就存在,看待世界和看待自己方式不同,所以不会存在统一的标准和共同的风格,艺术中就不存在唯一的标准,至高的权威。所以他们个人所思所想所愁所感所悟所孤寂所苦闷之中摸索灵魂的空间一些女性,所创作出的作品也带有各自的特色。意味着艺术更为彻底的自由民主,平等,关心社会,亲近大众。
在中国有这么些当代女性艺术家,如“新生代”的群体,如阎平、喻红、申玲、徐晓燕、管朴学、蔡锦等人。以及个性化语言更为突出“后新生代”的群体,如夏俊娜、沈娜等。以及具有强烈个性化语言的“后新生代”杰出代表如夏俊娜,申玲等。她们的艺术作品不再捕捉不同不同圈子的口味,更关注自我的情感,尝试拥有自己的绘画语言,努力表达自己的情感。
本文在论述三个语境下中国女性绘画艺术发展概况,证实中国并不缺乏具有创造力的优秀女性艺术家。与时俱进的社会意识形态使我们意识到艺术的活力来于艺术的包容性。女性作为占据一半人数的主体在生产活动中的地位不可替代,作为创作主体自然有着与生俱来的性别优势,从而区别于男性艺术家来展示不同的立场和主张。性别的差异而导致认识世界和观察世界的不同正顺应新的时代语境。具有历史必然性。
通过对中国自古至今女性艺术家在不同语境下的绘画艺术发展状态的研究。意识到后现代艺术精神传入中国给中国的女性画家们带来的挑战与机遇是并存的。艺术的广泛性需要女性艺术家用女性的视野看世界,以此完整艺术来源于生活,达到更好地了解生活。艺术界需要各种类型的艺术家来展示不同的立场和主张。从而更加确定中国女性画家地位正顺应时代的潮流得到一个公正平等的待遇。
[1]沈奕斐.《被建构的女性——当代社会性别理论》.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3).
[2]廖雯.“闺阁画”与“新闺阁画”—中国妇女绘画的藩篱[J].文艺研究,2003(02).
刘会敏,女,汉族,安徽滁州人,合肥工业大学建筑与艺术学院,2014级美术学在读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油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