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ext-江冰
读书人止庵
Text-江冰
栏目主持人:江冰
广州市作家协会在唐宁书店做了一个 “名作解密”的活动,头一个邀请的嘉宾是传记、随笔作家兼学者止庵先生,解密的对象是止庵新书 《惜别》(上海人民出版社2014年出版)。受嘱托,敲敲边鼓,充当嘉宾主持。书快递到家,端详书的封皮,好比见人第一印象,拼脸时代,书更不例外。淡黄色布纹、硬壳、不大,但厚实敦厚,加一白色腰封。上有三行广告语:我们面对死者/有如坐在海滩上守望退潮,没有必要急急转身而去;止庵书写亲情离别、叩问生死的沉静之作。反面则是一段文字:
母亲去世的第二天上午,大哥和我回到医院,他去病房办理手续,我在院子里等他。忽然听到不远处两个陌生人在聊天,“今天天气不错。”“是啊,是个晴天。”/我们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失去亲人,也是在这样的背景下怀念死者。
一瞬间,我心一动。知道这话中有话,但弦外之音一时琢磨不透。好似玄机深藏,老庄隐匿其中。我告诉自己:遇到高人了。一翻开头,了不得,学问不小,是个读书人,一口气读完,即刻写下微信——
《惜别》哀而不伤,沉静之作。图热闹寻刺激者,恐难开卷。开篇会觉得有点掉书袋,稍微失去比例,但慢慢走进去,可以感受一种坦然诚恳的态度:送别的路很长,一生的岁月值得慢慢地品味。沉静地执着,执着的沉静,一如止庵这个古典味极浓的笔名。一种力量由此焕发,并非惊天动地,却似波澜壮阔。欣赏他的决绝,尽管并不完全同意。比如拒绝宗教安慰;比如卡夫卡已经写尽现代人之困境。尤其喜欢他对日常之肯定,甚至拒绝传奇。想起我的父亲,去世前几天那些凡人的快乐。
作协主席张欣看到,即刻转给止庵,又即刻转来止庵的微信,解释为何有一个学究式的开头。我的好奇心陡增:一个作家为何像学者一般的严谨,且有一种决绝的认真呢?于是,这成为我与止庵对话的第一个问题。止庵的回答回到腰封的那段文字,并反复说明他写这本书的出发点:我要借此思考生死,母亲的逝去假如仅仅是一种痛苦的怀念,是很个人的一件事,你要写出来,难免矫情。而我最不愿把她写成传奇,我甚至避开她受苦受难的人生坎坷,而是选择母亲的晚年,写她 “对于日常生活异乎寻常的热爱”,尽管母亲晚年所享受的也是 “因陋就简”,但我将其视作对从前磨难生活的一种否决。但更重要的是我期望通过这本书使得逝去的母亲成为一种 “曾经的存在”。
止庵在现场讲述了与史铁生的交往,讲述了母亲去世前后对自己的影响。他对生死的思考穿越中外古今,深入老庄,试图回到中国人在先秦时代的生死观。他谈到孔子的学生子贡为何为老师守孝六年——只为心安。谈到日本有一对男女情人自杀前,用口红写下一句诗,被后人刻石铭记:白冰海啊,依旧波涛汹涌!并联系自己母亲去世时旁人议论天气的恬淡。止庵的谈话跳跃自由,旁征博引,却无一丝矜持冷傲,沉思与激情同在。在唐宁书店火车车厢一般的书房现场,我仔细看着止庵那张颇具沧桑却满满诚恳的中年北方男子的脸,仔细听着止庵不无虔诚且极为专注内心的声音,仔细揣摩他的思路,他的别具匠心——并非清澈见底,并非宏大叙事,而是穿过无数纠结线头的一种艰难的爬梳——时而沉浸在富有哲学意味的思考,时而陷落在话语描述的一种氛围之中。理性与感性的瞬间切换,使得他的讲述具有极大的弹性空间,幸运的是现场听众文雅安静,似乎均为作家知音。止庵近于决绝的认真,表现得那般坦诚真挚非同凡响,别有魅力。
最后,止庵明确表示他的书是在反反复复思考写作价值后才动笔的——全书分三层结构:纪实、诗、思考。他明确告诉读者,《惜别》“若是当做个人回忆录来看,可能会觉得书中一些思考有点多余,甚至构成阅读障碍,但在我却是非写不可。”止庵再一次显示了他独一份 “决绝的认真”。我尊重并珍惜这种当下稀有的品格,并愿意将此书推荐给所有向往读到 “沉静且美好”作品的读者。
江冰JiangBing
广东财经大学人文与传播学院院长、教授。并为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世界华文创意写作协会副会长、中国小说学会副秘书长、中国当代文学研究会常务理事、广东省中国文学学会副会长、广州市文艺批评家协会副主席、中国小说年度排行榜评委。入选新世纪本领域最有影响的35篇论文、中国作家协会新锐批评家、广东省十大优秀社会科学科普专家。著有 《浪漫与悲凉的人生》《中华服饰文化》《新媒体时代的80后文学》等。
1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