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效红 (临沂广播电视台 276001)
生活是舞台美术创作的源泉
王效红 (临沂广播电视台 276001)
近年来,舞台美术的概念化、雷同化、形式单一化,在舞台设计中普遍存在。有人把这种状况归咎于舞台美术创作受内容的制约造成的。为了突破这种束缚,曾纷纷提倡形式不应受内容制约,强调它的独立性,也有人为了“出彩”而冥思苦想,从中外资料堆里寻找新的模式。生搬硬抄、以“怪”取胜,致使观众难以接受。舞台美术要改革、要突破、要创新。这是时代赋予我们的使命,也是舞台美术工作者迫切需要解决的课题。
美术创作;生活;舞台
为什么存在概念化、雷同化、形式单一化的现象呢?原因当然是多方面的,但我认为其中最根本的恐怕还是舞台美术工作者脱离了生活这一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源泉所造成的。
艺术源于生活,这是条普遍规律。90年代初,由于受技术、资金等条件的限制,想搞一台好的春节晚会,尤其还要向中央一套投稿,准备在中央台播放,作为地方电视台都是卯足了劲。当时我就想,作为春节晚会,就是一场当地人的丰盛的文化大餐,首先考虑到喜庆、吉祥;春节晚会的题莫是《沂蒙春潮》,当时设立了许许多多的方案,有雨伞、大风车、剪纸等,最后决定还是剪纸好。因为作为历史文化城的琅琊古郡,有着丰富民风民俗的传统,尤其是剪纸艺术,更是家家过年、十五看花灯的重头戏。有着非常雄厚的群众基础,大家喜闻乐见。于是就定下了这个方案,于是就刻了一张直径三米,内里一个大大的“红”春字。春字的周围是缠枝花卉,做好后挂在台中央,中间沙幕上又点缀了大大小小不同雪花造型的剪纸贴片。在灯光的渲染下,一副窗外纷纷飘雪的雪景就活灵活现的表现出来。当演员穿着红红火火的舞蹈大红裙子,上场后,加上烟雾的气氛,整个舞台的喜庆气氛不言而喻。一台色彩丰富的、吉庆有余的文化盛宴就这样呈现在观众面前,收到了很好的艺术效果。
艺术创作的特点是我们在生活中感受到的形象,推动了我的大脑的思维,进行着不断的认识运动和加工活动。由于生活要经过人的大脑思维,因而在阶级社会中,艺术创作为一种意识形态,代表了不同的阶级和利益,艺术的发展也就充满着矛盾。艺术是生活的反映,但艺术比生活更加概括、集中、典型、生动、完美。我们经常到生活中去体验、观察。有的人收获较大,有的较少。这里有技巧问题,但关键还是我们的思想、感情、立场、观察要真正认识生活本质,这些都是很重要的,同时,进行舞台美术的创作,还要符合戏剧内容的需要的创作还要符合戏剧内容的需要。由于不同的喜剧题材,主要思想,矛盾冲突,历史背景,地理环境等,舞台美术必定会千变万化。
不妨举《抓壮丁》为例。该剧是个讽刺喜剧。它既有民族情,又有浓厚的喜剧色彩。第二景设计者用了一些装饰性的山和云,另外舞台中间一个乌龟驼碑碑上醒目位它置贴着“抓壮丁”的告示,它告诉观众即使在深山僻野之地也免不了抓壮丁,说明国民党已到了穷途末日了,剧中人王保长和潘驼背谈抓壮丁的生意经,深刻揭露了人物的内心活动。当王保长和卢队长说到“而今蒋委员长……”时,两人立即毕恭毕敬在龟碑两旁立正,这突破讽刺风格和样式的一般框框。设计者巧妙的构思给人留下深刻印象。最近中央实验话剧院演出的《阿q正传》(薛殿杰设计),表现风格以布莱希特的间离手法和中国传统艺术相结合,既充满思考和哲理,又生动鲜活,即不受时间,空间的限制,又朴素,完整和清晰。它不追求环境的逼真,毫不掩饰的把演出器材暴露在观众眼前,坦率地告诉观众这是在演出。是不是这种样式与生活无关呢?当然不是。它不模仿生活现象,而是反映生活的现实。它要生活中去概括从广泛实践中去提纯,的当然不可能离开生活了。杭州话剧院叶明楠先生设计的历史剧《苏小小》也是舞台艺术来源与生活的很好的例证。苏小小这个人物历史上的确有记载。在杭州也有大量传说。作者在翻阅了大量历史资料后,叶明楠先生决定以白居易的柳枝词作为更有前途创作依据。诗曰:苏州杨柳任君夸,更有钱塘胜馆娃若能多情寻小小,绿杨深处是苏家,古代的记载是依据。但是戏是演给现代人看的,它不是历史博物馆的展览品。因此他把古代的生活和现代生活又记得联系在一起。他讲:“我常常在西湖写生,春天的柳丝在微风中飘舞,青年男女在柳丝中穿梭往来,层层垂柳想给西湖挂装料天然的珠帘,真有“水光涟漪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之妙”。他从生活中仿佛捕捉到西湖与苏小小的形象,启发他使用绳幕的形式,在舞台上用白腊旗绳垂直悬挂下来,又投以绿色灯光,它又似珠帘而非珠帘。通过绳幕即可看到演员的表演,它又创造了内外两个演区。绳帘这种形式确实有利于烘托渲染戏剧气氛,又是何雨戏曲表演艺术的需要。它来自生活而高于生活,做到内容和形式的和谐统一。
反映古代生活的戏剧,创作以历史记载为依据,我们只能以间接生活来丰富我们自己。在进行设计时,一事最终历史,忠实地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来研究,分析,但也不能被历史的真实所束缚,著名表演艺术家梅兰芳谈到:“服装不妨参考绘画,应该是参考而不是照搬。《洛神》从画中看起来,衣服时异乎寻常的肥大身材,画上是静止不碍事,但到台上舞起来可无法行动啦, 为了达到画面效果,就用长短秒分三副披到左右肩上,这样可以活动自如,表现《洛神赋》里面“披罗衣之璀粲兮……曳雾绡之輕裙’”可见形式还是服从表达内容的需求。
90年代来,我应邀设计舞台剧《春江月》。这出戏描写绣花女子柳明月舍己为人的美好心灵。塑造了一个善良无私的中华民族妇女形象。根据戏剧需要,我运用了柔软的垂柳,秀丽挺拔的翠竹,洁白的玉兰,鲜红的杜鹃花。选择这出具有春江特色的自然景观,烘托了柳明月的性格。假如不是去仔细的分析人物,揭露人物内心的世界,那么《春江月》与《苏小小》两个戏的布局就易雷同化,一个戏的舞美设计只有共性没有个性,就要露套。《春江月》一二三场是同一场地,都在垂柳下的铁匠铺前,但我运用了三种不同的树脂和色调。第一场柳明月接到她爸爸来信,要她会桐庐相亲。柳明月的心情像春江水一样的含量,柳丝飞舞,她在柳丛林中穿梭,是那样舒畅。第二场迎亲,旭日东升,垂柳沐浴于金黄色色调之中,显得热烈、兴奋、喜气洋溢。第三场急转、柳明月为了保护忠良之后挺身而出,黄花闺女认了亲儿子,从而夫家休妻,老夫气死。此时舞台垂柳飘摇,江水翻滚,银灰调子笼罩,揭示了柳明月心痛如割的心情。而到第四场柳明月的家,岁月十载流逝,柳家一贫如洗……我没有真实表现出柳家房屋的结构和外部造型。而是采用两幅屏条,用江南民间兰印花布,背景是白雪皑皑银絮飘舞。这样他既符合于民家环境,又具有浓厚的乡土风味,揭示了柳明月洁白的心灵和美好的理想。
生活、内容、形式三者是一个整体,缺一不可,但三者之首是生活。它们象鱼儿与水,花朵与土壤的关系一样,古今中外名著之所以有不朽的生命力,主要一条是他们的作品来源于生活,扎根于人民生活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