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亚琦 (景德镇陶瓷大学 333403)
安徽淮河柳编工艺现状及发展研究
王亚琦 (景德镇陶瓷大学 333403)
本文通过对以阜南柳编为代表的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淮河柳编技艺的田野考察调研,剖析了当下农村柳编手工艺的发展现状及面临的危机。并针对农村手工艺面临的问题提出在个性化消费的时代下,运用工业设计的思维与方法将农村手工艺进行的创造性转化,从而形成农村手工艺的创意产业化。
手工艺;淮河柳编;民间;个性化
本项目由江西省研究生创新资金项目资助(项目编号YC2015-S366)。
伴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城市现代化进程不断加快,人们的生活方式也随着外来文化的影响而发生改变。农村手工艺也逐渐显示出与当代社会的格格不入,而举步维艰甚至岌岌可危,面临着生存与发展的严峻挑战。同时在城市化的过程中,许多民俗文化遭受到了不同程度的破坏,以至于农村所承载的传统文化资源不断流失。如传统的村落空间、民俗民艺的样式以及可发展生产的文化资源都遭到严重地破坏。面对这种情况,如何减少农村文化资源的流失,保护现有农村手工艺是我们亟待解决的问题。然而当前对农村手工艺术的保护还仅限于“为保护而保护”的层面,并没有真正地提高农村手工艺自身在当代社会中的生命力,使之具备在当代社会生长的持续能力。
近一年来,笔者对安徽省阜南县的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淮河柳编的发展进行了考察,对柳编手工艺人、柳编使用对象、柳编实物以及相关研究机构和基地进行了多次调研考察,对柳编的生产、使用、销售、保护与发展等各方面的资料进行详实采集,获取了较丰富的资料数据,进而构成了本文的基础。
淮河柳编工艺是我国柳编工艺中具有代表性的一支,地处淮河中流的安徽阜南县,自古盛产杞柳,柳编历史悠久,手艺世代相传,其编制技艺高超,艺术品质独特,具有浓郁的民间文化气息。根据《阜南县志》记载,阜南柳编兴于宋元,繁于清初,产品曾行销江南各埠。柳编是一种集实用性、艺术性、手工性于一体的服务于生活的手工艺术,与人们的生活紧密相连。尤其对于生活在沿淮低洼地带的农民,柳编可以称之为谋求生存的“命根子”。
自改革开放以来, 当地柳编企业家瞄准各大进出口展会,主动对外推介柳编产品,从此阜南黄岗柳编走出了国门。2015年全县67家柳编企业累计产品出口26071万美元,柳编已然成为当地的农村特色产业、优势支柱产业,直接带动了2.7万农户从事柳编产业。
根据安徽省阜南县国家级非物质遗产——柳编技艺的发展现状的调研,阜南柳编产业当前呈现以下特点:
(一)柳编技术日臻成熟
阜南柳编自宋元历经几百年的技艺传承发展,技术日趋成熟,自成体系,并跟随时代发生转变:产品从传统农业生产生活用具向现代家居、装饰、园艺等工艺品转变;编制材料从单一的柳条为主渐渐向藤、草绳、木片等多种材料复合使用转变;编制工艺从较为传统的立编、经编技艺向拧编、钉编、排编、意编、别荐编、不同材料混编、植绒等复合技术方面转变。
(二)规模化、专业化程度高
目前, 按照“协会+基地+公司+农户”的产业化发展模式,全县杞柳种植面积已达8万多亩,约有9万多人从事柳编生产经营销售。
通过结合本文的分析研究可知,在沥青混凝土路面施工当中,施工机械化的选型配套对于工程整体施工效率以及施工成效具有极为重要的影响作用。本文所选择的沥青混凝土路面施工工程,其在进行施工机械化选型配套时也是坚持以工程实际情况为主,通过充分利用现有工程施工条件,在灵活运用相关计算公式并主动遵循国家各项规定标准要求下,合理配备相应的施工机械,从而在有效控制整体施工成本的基础上,使得工程项目得以保质保量地完成建设。
(三)形成产业发展集群
阜南县柳编产业以黄岗镇为中心,拥有70多家柳编龙头骨干企业和占地约3平方公里的产业功能区,并积极培育了“黄岗”“阜南”两个省“名牌产品”。同时当地成立了柳编协会,负责协调制定柳编产业发展规划与对外交流。
为了使历史悠久的柳编技艺发扬光大,阜南县政府对柳编技艺进行了一定的保护,目前发展态势良好。具体的保护措施可以大致分为文化传承保护和产业集群扶持。
(一)文化传承保护
1.积极收集相关资料,提供资金,组织专家、学者研究,同时采用文字记录、数字摄影等多种方式采集柳编技艺的相关资料,并出台相关管理办法进行规范保护。
2.申报相关文化遗产名录,建立非遗传承人机制。2009年,阜南黄岗柳编入选安徽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编号为:Ⅷ-26),2011年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编号为:Ⅶ-55)。同年,当地柳编企业家王文忠被认定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黄岗柳编)代表传承人。
(二)产业集群扶持
1.组织当地柳编企业参加各类展销与评比,产品多次被评为“安徽省乡镇企业系统名牌产品”、“安徽省旅游优秀产品”。
2.成功申报地理标志产品保护,并通过中国工艺美术协会于2009年成功申报“中国柳编之乡”称号,2014年又被中国工艺美术协会授予“中国柳编之都”荣誉称号,极大地提升了当地柳编产业的竞争力。
3.引导当地柳编企业同手工艺人成立专业合作社,成立柳编协会,规划国家柳编文化产业园,实行集群发展战略。
政府的大力扶持,促进了柳编技艺的传承和发展。但农村柳编产业在面对农村劳动力大量流失及其他新兴工艺产业的冲击下,其生存环境也面临诸多挑战。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柳编技艺传承危机
目前柳编生产多为合作社农户进行原始手工编制,公司定点收购,进行配件装饰等后期加工。而因年轻人不愿费时费力学习编制手艺,目前从事柳编原始手工编制的多为留守农村的中老年人。所以,柳编技艺面临缺乏年轻人传承的窘境。
(二)柳编的实用功能逐渐淡化
同改革开放前相比,如今农村的生活方式与审美方式受外来文化的冲击有了很大变化,传统的柳编产品被认为是过时、老土的物件,本地市场逐渐萎缩。而目前阜南柳编产品几乎全部出口西方。此外,不少企业为了迎合市场将柳编改为全部使用藤、竹、树皮等其他材料进行编制,改变了柳编的艺术内涵和技艺特征。
(三)保护机制尚待完善
由于阜南柳编技艺没有建立统一的资料汇编和宣传展示平台,导致研究人员在调查过程中获取较完整和准确的信息比较困难,不利于柳编技艺的研究与保护,并且存在一定的重申报、轻保护,重开发、轻管理的现象。
伴随着科技的飞速发展,机械化、智能化生产是大势所趋,工业化批量制造的产品已经迅速渗透到我们日常生活的每个角落。在生活方式日益程式化的趋势下,消费者已不仅仅局限于产品的生理需求的满足,而是逐渐关注如何充分展现自我个性的产品心理需求。个性化消费观和追求差异化的消费理念正在慢慢形成。
传统手工艺产品承载着一个民族的文化传统与造物思想,构思巧妙,制作精良,实用美观。同工业化批量制造产业相比,传统手工艺行业具有传承性、工艺性、自然性和地域性的特点,不仅蕴含着“手作”的精神,同时具有宗教和社会象征意义。在现代生活的方式程式化的当下,传统手工艺产品具有保持人类创造性和增进人文情怀的独特作用。
同时传统手工艺产品具有深厚的历史价值、文化价值和精神价值,在一定程度上意味着优良的品质,而内蕴的文化意涵更非年轻品牌及产品可比。如何将无形的价值转化成现实的产值,对当前的中国传统手工艺来说,可以尝试运用现代设计思维方法,将手作与设计结合,与产品的创新结合,与文化的意涵结合。同时,把机械化生产与手工结合,提高产品附加值,增加经济延伸价值,是传统手工艺行业的现实出路。比如位于杭州的知名设计公司品物流形,在对当地余杭传统竹藤编制工艺深入调查研究后,将其同现代家居生活有机结合进行再设计,取得了意想不到的设计效果(图1、2),和良好的经济社会效益。
图1
图2
农村手艺必须在社会转型的情况下相时而动,顺应时代发展潮流,改良创新工艺,设计出符合现代生活的器具,从而运用现代设计的思维与方法对农村手工艺进行创造性转化。“创造性转化”不是简单的商业化,而是将民间手工艺术的精华与现代生活产品的巧妙结合,并形成农村手工艺的创意产业化,使民间艺术借助新的载体传承延续,同时也促进了农村产业现代化的发展,从而整体推动乡村的可持续发展。所以传统手工艺虽然面临生存压力,但是机遇也同样存在。
[1]陆岚、陈言.村镇文化创意产业背景下的民间手工艺发展模式[J].艺术百家,2013(2)
[2]葛田田、刘青. 淮河柳编艺术初探[J]. 蚌埠学院学报,2012(2)
[3]阜南县政府网. http://www.funan.gov.cn/jinriyw/zhengwudt/117304.htm
[4]张萌萌. 手工艺品的价值研究——以手工布偶设计研究为例[J]. 西江月,2012(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