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国云吉林省梅河口市第三中学
第二起跑线
——综合实践活动课教学反思
冯国云
吉林省梅河口市第三中学
综合实践活动以活动为主要开展形式,重视的是研究过程的获得,而不是研究结果的获得,强调让学生亲身经历、动手去做,使学生在各种活动中获得对于实际的真实感受,强调每个人的参与,正如一句名言所言称的那样:“我听过,我忘记;我看过,我记得;我做过,我学会。”
可教学实践往往事与愿违,让人觉得不够理想,尤其刚开始上综合实践活动课时,让我感触很深.每次上课我都能尽量用综合实践活动的理念来指导,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自主选定好主题,之后完全放手让学生自由组成学习小组去研究,利用课余时间去完成任务,我在成果汇报之前很少过问学生的研究情况.然后通过课堂交流反馈学生的研究成果.这样做后,我发现,自觉而又能力较强的学生乐于去完成任务,能找到资料,组织出汇报材料,在成果汇报阶段表现得积极踊跃;不自觉而能力相对弱的学生则没有资料可汇报,充当观众,出现了一部分学生“忙”,而一部分学生“闲”的局面,这样的结果并不是我想要的,更不是综合实践活动所要达到的目标,未能充公调动不同层次学生的积极性,经过调查,我还发现一些学生是“心有余而力不足”,有的是在查找资料上遇到困难,有的是在组织资料上遇到麻烦。
静下心来进行反思,这是由于缺少教师的监督、参与和有效的指导而造成的.面对学生的自主探究,让我们常会陷入一种进退两难的尴尬局面,不能像别的学科那样来教学生,担心影响了学生的自主学习,而完全放手又不能实现理想的教学效果,不知道应该放在什么位置,"抓不住感觉".综合实践活动虽然鼓励学生进行自主探究,同时也承认学生作为正在发展中的受教育的个体还离不开教师的指导的.尤其课程刚启动不久,学生处于不知所然的状况,完全自主选题和自主探究显然是不切实际的.综合实践活动不能"教",但离不开必要的"教",后者是指必要的指导,先扶后放,循序渐进才能真正实现教学目标.找到原因之后,我便开始采用这样的方法,成为学生研究过程的参与者、指导者、组织者,而不是高高在上的领导者。
例如,在上六年级《口香糖的危害》活动时,我注重鼓励每个学生的点滴成功,激发学生人人参与的积极性,从肯定的角度出发提出改进的建议,而且从不把学生与他人进行比较,而是更重视学生进步的状况,哪怕是一次不成功的研究、参观和访问等等,我都给予鼓励,让学生充分放开胆量,敢于迎接挑战.在收集资料阶段,我确立了只有一项资料就算完成任务的最低标准,哪怕找到了一张有关口香糖的图片也可以,而且,对于实在没有找到资料的同学也可以向有资料的同学借鉴,做到资源共享.对于资料完成得好的同学及时给予奖励.以此来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要求,使得一些经常当观众的学生也渐渐加入到了综合实践活动的研究之中,让我感到十分欣慰。
另外,在主题研究阶段,我参与到活动之中,与同学们一起筛选他们手中的资料,同时进行筛选方法的指导,确定哪些资料属于有关口香糖环境危害的,哪些属于口香糖对于人体的危害的,哪些属于口香糖的制作和成分的,哪些属于口香糖残渣处理的资料等.在成果汇报时,提出一些建设性的意见,使汇报形式多种多样,通过剪报、手抄报、图片、倡议书、诗歌、各种表演等等.有了老师的指导和参与,学生的兴致高涨,有了老师的鼓励,学生的自信心倍增,学生人人参与,个个“动”了起来.久而久之,效果越来越明显,教师逐步由多扶少放到少扶多放,进而真正实现学生的自主探究。
综合实践活动的开设将教师和学生放到了同一起跑线上,对于教师的能力提出了全方位的、深刻的挑战,教师要在指导学生的过程中学习怎样去指导,要转变学生学习方式的过程中转变和完善自己的工作方式和行为方式,和学生一起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