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晓彬 (广东海洋大学寸金学院艺术设计 524000)
石狗形象变迁的传承与创新
黄晓彬(广东海洋大学寸金学院艺术设计524000)
石狗雕刻艺术的起源有三个:一是古代雷州先民们对自己图腾融合并改造后的产物;二是人们对雷祖的一种神化色彩的信仰;三是来源于沙皮狗的造型,专家的一致共识是认为沙皮的产地是中国的南海,广东南海大沥为沙皮的起源地,大沥斗犬是现代沙皮血源比较近的祖先。专家认为这个犬种最早出现在中国的汉代甚至更早,例如,东汉辟邪形玉壶,就是沙皮狗的造型。从汉墓中发掘出来的塑像可以做为一种证据,这种用泥土做的塑像具有短腿、卷尾、皮肤褶皱的头部和正方形的体形。那时候的艺术家集中了沙皮狗的外表特征,与新石器时期石狗形象相吻合。
雷州石狗的时代性与区域性的特征明显。比之汉代的金兽、石雕卧马皇家雕刻艺术,雷州石狗被当地人民赋予了丰富的文化内涵,传承性更好,再创造的过程更值得研究,而且雕刻手法复杂,总体的艺术风格偏向于写意性。
在造型上,可以大致分为三个时期:新石器时期、春秋秦汉时期,唐宋时期,明清时期。这三个时期的造型各不相同,而又各具特色独树一帜。
1.新石器时期百物混沌型
新石器时期的石狗又表现为百物混沌型,这种也被大多数学者称为原始类型,本质上其造型很接近于沙皮狗。雷州出土的新石器时期有大型肩石铲、石拍器物已经说明了,当时雷州石器加工已有一定水平。根据相关地理知识我们不难得知,雷州的史前文明是相对于中原的南蛮之地的文明,同时也是百越族人世世代代的聚居之地,百越民族各部落的图腾都糅合在一起,凝聚在石狗的外貌造型上,自然会有其他图腾的特点,所以导致了这段时期的石狗形态差别。相对于唐宋时期的具象表现,这个时期的石狗五官的刻画不够具体,只用简单的线条雕塑出整体的形神出来,所以我们可以称之为抽象型石狗,比如,雕刻者雕刻了狗的形态,却不对脸部进行写实雕画,只用几条简单的线条来表示形神。
其中石狗特点表现为:刻工粗拙、平头方脸,五官与肢体作象征性的雕刻,古朴、粗简、肃穆造型,眼部雕刻不甚清晰,要么是模仿人眼,要么是以圆球体代替,而身上的兽毛之类细碎也都省略了,但是平头方脸严肃的造型为后期实现威严的造型提供了很好的蓝本,鼻子和脸部笑痕形成了隆起的“︿”丘陵山形,为了突出这部分造型,嘴部大胆省略,更能够体现严肃,“︿”的造型非常难得,经过改良,可以形成既威武又可爱的面孔,也可以形成老龄和善的面孔,简单的一笔已经非常符合道法自然的道教精髓,非常有借鉴价值。但是遗憾的是,在后来的很多个时期和朝代中都没有出现和继承,也没有受到后人的重视。
2.春秋秦汉时期
春秋秦汉时期的雷州石狗,受到当时手工技术的制约,也局限于当时社会整体的对艺术的审美水平影响,造型偏向于粗犷朴素,没有太多花俏的装饰,形状简单,大多昂首朝天,取自天人感应的图腾特征,又取天狗吠日求雨之意。其眼部雕刻清晰,以圆球体代替造型,眼窝深陷,我们可以形象的称之为“荷包蛋”形眼;秦汉石狗嘴部都很具体的刻画,秦代石狗的嘴部更方正,鼻部瘦长、条状带有少许起伏,整体造型与石凳无异;汉代石狗的嘴部则具有曲线感,甚至有很肥厚的双下巴,脸部做了倒角打磨处理,不再是方方正正的脸腮帮,造型却是简约不少,张嘴具有弧度,某些角度看起来极像青蛙或蛤蟆,但仔细一看,却有舌头紧贴于下唇,这正是狗神舌头自我降温的状态,这种张开嘴的态势一直在后来的很多个时期和朝代中都有出现和继承。
3.唐时期具象型
到了唐宋时期,这个阶段的石狗造型开始出现了大幅度的改变,注重整体结构,以及纹路,线条的表现。而且这个时期同时也强调了石狗的生殖器的刻画。
相对于新石器时期的抽象型石狗表现,唐代时期石狗更加具象,基本拥有狗的特征和形象,属于雷州石狗早期雕刻。这一时期的石狗一般有着尖而细长的嘴巴,平坦的唇部,高高竖立的耳朵。更有的石狗面部更尖,造型更以写实为主,面部平视,鼻尖平坦,鼻骨与眉弓拉直,面部平坦,起伏较少,起伏主要集中于嘴、嘴角部位,水沟穴(人中)基本被露出来的牙齿取代,不吐舌头。对后腿细节的雕刻不甚在意,只是作部分残缺处理或者变形的前移,后腿整体较为圆润。尾部通常都会蜷曲起来用于修饰后体。前腿与之相反,纹路清晰,注重细节,呈立状。
4.宋时期狮象类型
而宋代石狗面部更方,属于肥头大耳形,耳廓靠后,与狮子相似,齿唇较厚,嘴的外围截面占整个头的三分之二以上,舌头圆润被两排牙齿咬住,就如同石狮咬着石彩球一般。鼻孔鼻尖都有较高隆起。狮象类型石狗,这是在“狗”的基础上,加上了狮子的特征。一般表现为头部圆润,眼窝深陷,眼珠比平常的石狗更为硕大和突出,继承了上一种石狗面部表情丰富的特点。狮象类型的石狗一般都会雕刻上垂着的铃铛。其出现估计离不开丝绸之路的发展,但不排除是佛教在中国的进一步传播所导致的文化产物。
5.明清时期石狗人格化
到了明清时期,人们开始使用拟人化、人格化的手法来表现外貌和形神。这个时期刻工精美,纹饰线条等被雕刻地十分细致,可以从侧面反映出社会崇尚福禄寿的民风所向。张大嘴巴,舌头明显,眼球硕大,鼻翼清晰,脸颊造型接近于人,笑痕很深,有些更显得面目狰狞,由于笑痕的处理要求人格化,与造型“可爱”直接产生了矛盾。
人格化类型石狗,也称为人神石狗,这是人面狗身,强调对石狗的崇拜上升到人神高度的一种艺术造型。这个时代的石狗与百物混沌型的有巨大差别,就是具有了人格化的形象,并被赋予了丰富的各种人的面部表情。这类石狗将狗的面部与人的五官融合,通过夸张变形的手法改变成为人类的面部和五官。特别明显的是对石狗鼻子、眉骨、眼睛以及嘴巴的刻画,可以看出石狗的喜怒哀乐。
雷州石狗还根据中国的传统官僚等级,区分出来文相、武相之分,取文武相结合,文武并存之意。文相石狗一般整体雕刻出斯文端庄文质彬彬的气质,以蹲姿为多。武相石狗则刚好与之相反,造型上威武霸气,以立姿为多。
用的故宫博物院资料信息部副主任苏怡话来说,“博物馆不应该冷酷,不该把过去的文物冷冻在这里,把知识冷冻在这个时刻。否则,文化就会变得固化甚至僵化了。”我们石狗博物馆的文创产品也应该这样走,基于现状,发展方向可以向佛山陶瓷雕塑以及旅游产品两个大方向发展。石狗首先需要在广东打响自己的名堂来,而号称“南国陶都”的佛山正是石狗文化新时代发展的好去处。
把陶瓷雕塑用于石狗身上,首先要根据市场需求把符合大众审美的形象设计好。石狗本身具有神灵的意义,我们可以以“山”为主题,兼具有可爱、威武造型。我们可以联想到“山神”:
例如,为了营造眼窝的深陷感,我们可以把眼球设计成两个对称的“6”字形,再在“6”字形的圈内画上“3”(与“山”同音)。
再如,鼻部的设计,近代石狗鼻头应该大而明显,我们可以把其原型的圆形设计成扇形,“扇”同“山”谐音。
还如,我们可以将鼻头和脸部笑痕形成了隆起的“︿”丘陵山形;下巴圆润有山丘之形;而头型则可选用狮子头的样式,甚至可以借用类似古埃及人面狮身的头饰造型;而常见的经典蹲坐姿势,胸部挺起,可在胸部画山水,做到“胸中有丘壑,有容乃大”。
石狗号称“南方兵马俑”,在21世纪,作为从上古时期便从雷州传承下来的偶像崇拜的具象化特征,不能安于现状,一直停留在雷州继续它的“迎宾工作”以及“守护神职能”。石狗在历史的发展中逐渐被尊奉为神,而且“身兼多职”,有的地方称其为“白马公”“马王爷”“灶王爷”之属,也不排除受到汉代马踏匈奴石雕的影响,其具有“祈雨降福”“迎送宾客”“辟邪降魔”“守护境民”等职能,集多神于一体,合众工于一身。
因不同地区的石狗有不同的纹饰,如洋田地区有状如青蛙,沿海地区有状如海豚,山区有似狼似虎。另一方面职责不同的石狗也有不同的纹饰,如守田的大都面部扁平,身上饰有云雷纹,属“望天石狗”,专司风雨,以利五谷;守海的尾部饰有船锚,以利航海;守山的脚下饰有兽网,以利狩猎。这样,可供参考、利用、需要设计的元素越来越多,石狗的文创设计是一个庞大的体系,要想系列化、传承化,还需要一代代人不断的塑造和努力,方能够有大成。
[1]叶春生.岭南民间文化[M].广东高教出版社,2000.
[2]林涛.雷州石狗奇观[M].中国文史出版社,2004.
黄晓彬(1982-),广东海洋大学寸金学院教师,北京航空航天大学交互设计方向硕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