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瀛龙 (广州美术学院 510000)
浅析河北大厂花丝镶嵌工艺现状及思考
李瀛龙(广州美术学院510000)
花丝镶嵌工艺自古以来为皇家金属工艺,被皇家所垄断。据大多文献记载,它源于春秋战国的金银错,在经历了历朝历代的发展,到了明清时期,花丝镶嵌工艺发展到了顶峰。而随后逐渐走向了衰退。清朝后期及民国期间,众多宫廷里的工匠们流离失所,流散于民间。失去了昔日皇家宫廷的供养,这门原本只为皇家服务的花丝镶嵌技艺一度陷入了后继无人的境地。随着我国社会经济发展模式的转型,文化事业也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工艺美术行业迎来了新时代发展的契机。
花丝镶嵌;工艺现状;马福良
花丝镶嵌,又名细金工艺,起源于春秋战国,兴盛于明清。花丝镶嵌分为花丝和镶嵌两种工艺,在古代多数的金属饰品和器物中,花丝与镶嵌工艺经常配合着出现,因此统称为花丝镶嵌。该工艺制作程序复杂,工艺技法经过历代匠人总结归纳为“掐、填、堆、垒、织、编、攒、焊”八个字,工艺技术要求极其严格。工艺制作主要使用金银等贵重金属,配以珍稀宝石,传递出雍容华贵,富丽堂皇的皇家气息,被誉为“燕京八绝”之首。花丝镶嵌工艺作为一门传统细金工艺,一直被皇家所垄断,花丝镶嵌工艺所制成的饰物也只能提供给皇家贵族享用。到了民国,由于清朝没落,帝制瓦解,原本工作于清朝造办处的众多金属工匠流离失所,该工艺也随着这些匠人们的出走,流散于民间。新中国成立后,我国政府曾组织成立了“北京市花丝生产合作社”,及后来建立了“北京花丝镶嵌厂”,厂里身怀绝技的工匠们仿制了多件国家级文物,花丝镶嵌工艺曾一度看到了发展的曙光。但好景不长,上世纪80年代末,我国工艺品出口受到国外市场因素的影响,经营和市场环境每况愈下,直到2002年北京花丝镶嵌厂倒闭,据统计,当时从事该行业的人员也从原来1000多人锐减到后来50人左右,花丝镶嵌工艺的发展一度陷入了后继无人的困境。近年来,随着我国社会经济发展转型,文化产业得到重视,国家文化部多次颁布相关文件大力支持我国工艺美术行业,曾经被誉为“燕京八绝”的花丝镶嵌工艺也于2008年6月被正式纳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
为了更好地推动我国传统花丝镶嵌工艺的传承与发展,笔者认为需首先建立在对该工艺发展现状真实的了解之上。花丝镶嵌工艺制作如今主要分布在我国的河北,四川以及广东潮汕一带。每个地域的花丝镶嵌作品呈现出不同的艺术风格。其中,北京花丝镶嵌集中体现了我国宫廷花丝镶嵌工艺特点,而以北京花丝镶嵌工艺为代表的加工地主要集中在河北大厂县。为深入了解我国花丝镶嵌工艺的发展现状,笔者选择了河北大厂作为该工艺考察的实验基地,展开了为期两个月的工艺考察和学习。
河北大厂隶属于廊坊市,紧邻北京燕郊,是一个回族自治县。在这个不大的小县城里却聚集了数十家专注于珐琅工艺和花丝镶嵌工艺的传统特种工艺厂和小型个人作坊。以马福良老师的花丝工艺厂为例,它的设置为前店后厂的形式,前面主要陈设摆放着马老师多年以来设计和制作的工艺产品,从小型的杯子,到大型的花瓶,挤满了在这个约为四十平米的展示空间里,前店主要作为产品对外的销售和宣传。后厂则分为了包括制胎,焊活,金活(专门制作黄金类饰物),錾刻,点蓝共五个小型工作车间。每个车间所负责的一项工序其实就是一门重要的细金工艺。一件上等的金属工艺作品通常结合了三至四种工艺才能完成。从最开始的设计图纸,到做模型制胎,掐丝焊接,点蓝烧蓝,到最后打磨镀金,工厂里每个车间分工明确,相互配合。其中不管是最初制胎所使用的锻造錾刻工艺,还是掐丝镶嵌,以及点蓝烧蓝工艺都均已列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每一门工艺均有各自独特的工艺语言特点和精密的工艺制作流程,笔者在此不作详尽展开,而以马福良老师特种工艺厂为主要研究案例,以点窥面,希望通过对该领域中工匠们的工作环境及生存情况做深入采访和记录,从而初步描绘出大厂花丝镶嵌工艺的发展现状,并将此作为本文所阐述的重点。
1.厂内实况
通过实地考察以及每天与师傅们一同工作生活的两个月时间里,笔者对厂里的情况作了详尽的记录和整理。笔者发现,厂里的生产和经营情况并不如像外界所想象的那样乐观。厂里工作环境一般,以占地面积最大的制胎车间为例,车间里辅助型制胎设备大多使用已超过30年,部分已出现严重老化的现象。其中,一面挂满紫铜做的早期制胎模型墙给笔者留下了深刻印象。制胎模型的初稿一般以紫铜为料,根据设计图纸,以锻造和錾刻成型,是往后复制生产同类工艺产品的雏形,每一件制胎模型都饱含了设计师和工艺师们的心血。然而,在这些一叠叠的制胎模板上,早已落满了厚厚的灰尘,可以断定,这些模板已常年无人使用了。扫除表面的尘土,笔者依稀看见这些模板上所錾刻的大多为中国传统的装饰纹样,有龙纹、卷草纹、佛教题材的莲花纹等。
2.师傅访谈
除了记录花丝工艺厂里的工作环境,笔者与厂里的师傅们也做了深入的交流。厂里师傅大多为女性,而在焊活和制胎车间的师傅以男性为主。他们年龄大多在三十五至五十岁左右。在与师傅们交流的过程中,笔者发现,他们的儿女基本没有在从事他们的行业,而且他们本身也不希望自己的儿女继续进入手工艺这个行业。在问及为何不愿意让自己的儿女继续从事本行业时,师傅们大多表现出无奈的表情,一方面,他们深知自己的这门手艺是靠多年积累而来,也希望传授给自己的后代,但现实生活的压力已然让很多人放弃了当年的执念。如今像师傅们当年十七岁就开始学手艺不同,大厂里大多的年轻人不再做这样日复一日,繁缛而无味的工作了。
通过为期两个月的深入学习和访谈,笔者对河北大厂县花丝镶嵌工艺的发展现状有了较为全面而深入的了解。笔者发现,虽然国家有关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的政策为该地区工艺行业的生存带来了春风,也在某种程度上缓解了该工艺行业每况愈下的经营和发展困境,但缺乏新的生命力补充,年轻人大多不愿意从事该行业,生产制造的工艺产品脱离人民群众生活,成为了当今花丝镶嵌工艺发展举步维艰的重要因素。我国优秀的传统手工艺只靠国家政策的扶持是远远不够的,只有让这些宝贵的手工艺回归工艺美术的本质,贴近现代生活,让更多年轻人了解和学习,才能为该工艺发展注入新的生命力,走出自身未来发展的道路。
[1]郭文婷.中国传统花丝工艺在现代首饰设计中的应用和发展[D].北京服装学院,2015
[2]侯晓晔.花丝工艺与现代首饰设计的融合与创新[D].北京服装学院,2015.
[3]张凡.中国传统金银细金工艺的古与今[J].雕塑,2010(02).
[4]杨小林,范立夫.金银器制作中的传统细金工艺[J].收藏家,2006(10).
李瀛龙,广州美术学院教师,2014年毕业于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工艺美术专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