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与色的追溯——浅析闫平油画的色彩表现与日记式符

2016-07-12 10:19:15崔高伟云南艺术学院美术学院650500
大众文艺 2016年17期
关键词:油画色彩绘画

崔高伟 (云南艺术学院 美术学院 650500)

光与色的追溯——浅析闫平油画的色彩表现与日记式符

崔高伟(云南艺术学院 美术学院650500)

闫平是中国当代女性艺术家,她的绘画风格自成一家,她的作品既有西方绘画的表现形式,同时又具有中国画的气韵生动。她把自己对生活生命的思考、感受融入到绘画中,高度重视色彩的表现,不再单纯的去表现光与色的效果,打破西方传统绘画的枷锁,使色彩组合关系更有感染力,使的色彩具有形式美感。她的绘画题材大多以现实生活场景为主,是自己熟悉的主题,也是自己的亲身经历,这种把自己的真实情感日记式记录下来的符号式象征,具有其风格的独特性,对当代绘画创作者也有着深远影响。

闫平;色彩表现;日记式符号

一、闫平油画的色彩表现

(一)传统光与色的突破

由于时代背景、生活环境、艺术修养、个人喜好、表现方式等因素,艺术家创作的作品表现出明显个人艺术风格,呈现出各种绘画风格流派。闫平作为中国当代女性画家,其绘画风格的形成必然与这些因素产生联系。她对色彩的理解具有非常强的女性敏感的特点,对色彩的运用是许多人叹为观止的。闫平的绘画题材并没有什么奇特之处,但是这些题材的平凡衬托出她的绘画震撼人心的一种向度。作为一种私人领域式的绘画构建,闫平善于使用色彩纯净的具有鲜明女性语言的符号去营造风格。

在80年代初期,受传统“苏派绘画”的影响在中国“乡土写实”慢慢流行起来。闫平是其中的重要一位画家。闫平这一阶段的作品有很浓厚的风俗人情,并会与写实派的绘画手法相糅合。这不单单开创中国油画创作的新风向,还有效地解构了在当时普遍具有的,对“乡土写实”这一观念表面化、单纯化的理解。闫平的绘画在这一时期更多的是在强调光感,光源色的运用。同时在这一时期我们不难看出闫平的色彩的纯净,这是与传统苏派绘画所不同的,似乎融入中国女性的有的灵韵。

(二)19世纪纳比派的色彩追溯

德尼将纳比派归纳为两种变形的理论:一种是客观的变形,它是基于纯美学,具有装饰概念,以及色彩和构图的技术要素;再一个就是主观的变形,它使得画家个人的灵感得以发挥。纳比派的绘画风格对闫平的创作,其影响也是潜移默化的,她主要从纳比画派的那种轻快、恬适、静谧与温馨的室内场域中不断的吸食养料。在这个阶段,闫平更加注意表现主义的创作方法,从而强调绘画艺术的现代感。在光与色的运用方面闫平更加的凝练,通过剪影式的笔触造型去除琐碎的细节,表达出作品的生命活力。是闫平与纳比派的一大区别,更可以说是与纳比派的一种断裂,绚丽夺目的色彩在闫平的梦幻般、激情无比的画面中喷涌传来,绮丽的光与色、生命的肆意绽放,使得观者心绪时而荡漾时而宁静。闫平在吸收西方大师精粹同时加强了自我的认识,对于颜色、笔触、构图的运用方式,有了更加具体的认识,这也使得闫平对于作品的所要表达的问题有了明确的认知。在闫平看来,绘画形式、绘画色彩,一旦缺失了作者对于生命的思考和情感的把握那都是无用功,只有灌注了感情与生命力的作品才能诠释艺术的真理。

二、日记式符号的象征意义

(一)油画《母与子》系列的象征分析

母与子的情感是永远诉说与演绎不完的,闫平创作了一系列《母与子》作品。她的母与子系列,在绘画语言的丰富性还有色彩情感上寻找新的表达点。我们看到闫平的作品有很多的是描绘生活中母亲与小孩在一小场景的互动,闫平所画的母亲是当代的、中国的,既朴素又亲切的,比如,母亲为女儿穿衣服,怀抱小女儿,还有给女儿洗脚等,这是一个当代的中国母亲真实的写照。”

闫平与许多母亲的一样,会默默无私的付出,会像其他母亲一样关怀孩子。是无数的母亲中的一位,闫平用她熟悉的方式去表达她对于母与子之间关系的感受和认识,母亲对于孩子的情感无疑是最让人动容的,也许不是最好的,但是最有爱,最感人。闫平的母与子那是用母爱挥洒出来的美妙的世界。闫平的母爱与大部分母亲对孩子的情感产生共鸣,而这种绘画的表现方式不是所有母亲都能驾驭的。卡萨特也是一位擅长画母与子题材的美国印象主义画家,其作品也是很注重光与色的关系,画面大多以人物为中心,光与色在她的作品中更像是母与子之间沟通的桥梁,周围环境描写较少,闫平的绘画作品选取的大多是室内中的母与子,闫平所画环境和室内仿佛给了她一种安全感,闫平的画更多的是用周围环境去烘托主题,在闫平的油画作品中我们看不见非常具象的事物,我们只能看到人物的色彩、轮廓与动态,但是却能一下辨别出她的绘画主题,正是这意象与表现得结合。使得作品可以很好的表达出闫平的情感,表达出最真切最朴素却的情怀。表达出闫平母性的柔情,还可以看出孩子带给母亲的生机与朝气,母与子的主题表达的情感不是什么深奥的理念,也没有太多的独特性,闫平对这一题材的描绘与感悟并不是在挖掘思想的深度,而是在品味、在探索艺术语言的象征意义。

(二)私人空间下的共同记忆

闫平的《小戏班子》系列作品,多表现室内场景,戏子二人或玩乐、换衣服、化妆、唱拍手歌、跳舞、拥抱、她不厌其烦地描绘室内的各种杂物:桌、椅、板、凳、桌布等。她忠实地记录了各种生活的细节与真实情态,比如室内繁琐而简陋的生活品陈设,稚拙的动态与质朴的形象等,然而,正是因为她在用色上对灰色精确的控制,对缭乱的道具富于诗意的摆布,一切粗陋简单在这她的画里变得富有生命般的流动。这正是来自于对生命体悟与真实生活相交融的意识使然。

闫平的油画作品用象征手法来暗示对生命,对生活的精神诉求。其象征性色彩日记式的符号更多的采用隐喻的表现手法,用来烘托情感和思想的表现力。其绘画所展现的是平凡的场景,其中却饱含生活真理,闫平作为一名母亲和画家展现出了在生活中探寻人性本源的方式,女性独特情感可以日常生活中得以体现。闫平的象征性色彩更多的是一种私人的情感表述,是一种对母性、人性的伟大的歌颂。

三、作为语言载体的光与色

闫平在其绘画色彩上受到海外巨匠们的启发,但她有自己的认识,闫平不会将现实生活中的色彩完全照抄于画面中,而是非常主观的、夸张地、感性的将色彩表达出来,这些色彩正是闫平对生命对生活的体会,是闫平情感的表述。闫平在绘画时采用大量的饱和色、互补色和对比色,使画面色彩鲜明,对比明确,画面张力十足。并且通过饱的色彩对比将画面中光与影表现出来,让人有不一样的感触。闫平在肌理与笔触的运用上也是十分的考究,每一笔蕴含了其独到的色彩,也将画面形体结构表达出来,画面浓厚的笔触、肌理与线条使作品有强烈的立体效应,能做到这一步非常不容易,这正是闫平真是情感的写照,是闫平传达内心精神的载体。素描是一种理性的表达,让绘画更加有逻辑性,而色彩则是感性的,是画家内心的独白,画家通过绘画给予了色彩、线条以生命力,画家则是通过不同的色彩、笔触、肌理表现自我内心世界。闫平的绘画表现的恰是她对生活的热爱,对家人的关爱,对绘画的热情,对生命的赞美。

[1]李舒妤.勃纳尔作品中的装饰性[J].美术大观,2010(8).

崔高伟(1991.3-),男,山东临沂人,硕士,就读于云南艺术学院,江苏省徐州市青年美协会员,徐州市版画家协会会员。研究方向:绘画。

猜你喜欢
油画色彩绘画
一张油画
油画《塬下》
油画
神奇的色彩(上)
《岁月长又长》(油画)
海燕(2017年4期)2017-04-11 13:52:18
春天的色彩
环球人物(2016年9期)2016-04-20 03:03:30
色彩当道 俘获夏日
Coco薇(2015年5期)2016-03-29 23:18:25
2015春夏鞋履色彩大集结
Coco薇(2015年3期)2015-12-24 02:46:58
欢乐绘画秀
欢乐绘画秀
下一代英才(2014年1期)2014-08-16 15:57: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