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晓丽 (西南交通大学 建筑与设计学院 611756)
地铁空间中壁画艺术的价值研究
杨晓丽(西南交通大学 建筑与设计学院611756)
壁画是用于墙面的艺术,当今壁画艺术的功能与传统壁画艺术功能也有了很大的区别。壁画艺术介入公共空间是公共艺术的一种重要表现形式之一,壁画艺术介入地铁空间的出发点就带有公共性质,而不是当成一个画种来欣赏。壁画介入地铁空间不仅要具有审美功能,而且要注重装饰功能、使用功能、带有一定的记录性质,审美和使用在在地铁空间中得到完美的结合,给人们一个带有美的生活空间。
壁画;公共艺术;地铁空间
随着城市的发展,交通的压力变大,中国于1953年修建第一条地铁,之后的60多年中国的地铁的快速成长。不断的影响着人们的出行习惯,人们已经习惯的乘坐上班、出游和购物,在节假日己成为解决城市交通拥堵最重要的交通方式。地铁空间大多是封闭的地下空间,人流量很大,空间面积相对较小,封闭性相对较强,人流量密集度较高,空气流通性较差,很容易让人产生心理上压抑感。壁画介入地铁空间有效舒缓了人们位于地下空间的不良心理反应:同样壁画和公共空间同样有紧密的联系,离开了墙壁壁画无法实现自身的价值;交通公共艺术食欲设置地点密切相连的艺术,这样的艺术被称为“定点艺术”(Site-Specific Art)。按照日本著名策展人南条史生的说法,定点艺术出去必不可少的艺术条件外,还需要融合展示地点的两个重要元素即空间属性和文化脉络。地铁空间的壁画不是架上绘画的专业,墙面已形成一个无形的边框与壁画是在相互融合中共同进步发展着,材料的选择上也是多样的。
(一)装饰地铁空间
地铁空间长期处于较为封闭的环境中,空气不流通,空气较为潮湿,地面、天花板、墙面等装饰材料多为单一的石材类硬质材料,地铁空间就变成了单纯的功能空间,壁画艺术的介入正好解决了这个问题。壁画艺术自身独特的表现形式和审美价值为地铁空间带来美的享受,激活地铁空间的活力,壁画装饰也为地铁空间更换了新鲜的肌理,今天的壁画功能与传统壁画已有本质的差别,地铁空间这样一个特殊的环境下,墙壁变成特定的边框,不能把纯艺术的审美放在这个环境中,欣赏的人不再是小众的艺术群或者是有欣赏倾向的人群,而是包括各行各业,广大民众都享有和使用公共艺术的权利,不管你在社会生活中是位高权重的达官贵人,还是一身尘土的拾荒者,在这里都只有一个身份一一乘客。壁画艺术的介入地铁空间要考虑大众的权利,看懂就是他们的权利。壁画创作内容上就不能以公共艺术家主观情感色彩来表现,要考虑到大众的接受程度;壁画在制作时要考虑多种材料,如传统材料石材、锦砖,还有现代材料金属、塑料、琉璃、针织、彩绘甚至是一些回收的材料等,既丰富了壁画作品材料,展现给大众不同的肌理感;壁画还应考虑地铁空间环境以呈现带有节奏感的色彩,又给人以不同的心理感受,缓解地铁空间的压抑感。壁画还应该照顾到地铁空间环境的艺术气氛 ,壁画艺术在地铁空间中取得了不可替代的作用,壁画参与在地铁空间环境再创造再表现的工作中来,作为地铁空间不可缺少的部分。或者是在壁画作品上充分展现它的趣味性,首先要在视觉上去吸引观众,其次进一步诱惑观众参与到作品的表现意志之中,与作品产生一定程度的互动,比如合影 ,从而达到作品的设置意义。用壁画表现手法创造出了想象的空间,壁画赋予场所精神化的空间涵义。
(二)记录历史作用
一座没有历史文化的城市是不值得停留的城市,衡量一座城市的标准也不应该是高楼大厦的多少,而是市民享有多少博物馆和图书馆。人们只把城市看作是使用的、功能的、物质的,却没有看到它的独特魅力与文化意义。为了一个商业中心的修建无情的拆除那些古老的城市标记,在城市化建设中为古老留的一席之地,非但不会让人觉得格格不入,反而会让现代人找到了精神归属感和生命存在的意义。公共艺术也是保留历史的一种形式,一件成功的公共艺术作品应该具有记录的作用和被作为后世参考的价值,城市在不断的发展,城市面貌在不断变化,不断的翻新与扩建,灾难的变故,一些古老的文明、风俗随着发展的步伐在消退,那我们的历史那些残存的古巷老街、地道的方言、一些符号等都可以把人们带进一座城市千百年的历史长河中。我们把这些融入公共艺术,运用这些展现给生活在今天的人们,成为古今沟通的桥梁。
(三)唤起市民的公共意识
当下社会的最大危机不是我们常说的生活压力,而是市民缺少公共意识,当前社会的城市化进程使城市的历史文脉在一定程度上遭到了破坏和断层,经济、科技己逐渐成为衡量一个国家和地区综合实力的标志,而在这样一个人心浮躁的社会,文化,审美和机制的部分缺失,还是存在很多遗憾。蔡元培先生曾不止一次的提出以美育代宗教的口号,强调美育是一种世界观教育,可见美感教育在社会生活中的重要性。公共艺术作为当代艺术的一种形式,首要的意义是社会学上的意义,其次才是艺术上的意义,公共艺术在不同的区域也应该体现出不同之处,公共艺术介入地铁空间是对区域历史文化特色的传承和宣传,同时,也使忙于行走的人们,停下脚步来审视和感知自己所在的城市,寻找文化上的认同感和精神上的归属感。
(四)地铁壁画的导识功能
瑞典的斯德哥尔摩交通管理部门在网站上这样写道:“艺术让地铁站变得更加漂亮有趣,也让人们更容易识别道路方向。”不论是通道,还是大厅式站台,斯德哥尔摩地铁很多站台的主体空间都有一个主题设计,与周边的地域文化相映成趣。斯德哥尔摩地铁站的公共艺术有常驻性公共艺术和临时性公共艺术,常驻性所,但每年必须更换一次,这样既保证了地铁公共艺术的新鲜度,也致美观,风格迥异的雕塑、浮雕、石刻及灯光饰品,如同金碧辉煌的宫殿。在近200个地铁站中,每个地铁站都拥有自己独特的建筑风格,而且是由不同的设计师设计而成,绝不会有风格相同的站。相比国内的某些地铁美术馆概念在机制、费用和推行过程中还是存在一定的问题,相比所举例还有一定的差距,但是还是可以起到导识的功能。
随着中国与发达国家在经济、贸易和文化上的频繁交流,国外许多先进的科学技术和当代艺术思潮被引入中国,这对中国的地铁公共艺术发展有着积极的作用,国内一些学者和普通市民也越来越关注地铁空间的环境质量和公共艺术的配置状况,在学术方面的重视也逐年上升。公共艺术的发展状况来看,较之地铁建设之初己有很大改进,在材料运用和表达主题上都有进步,但基本还局限于传统艺术中,特别是在整体线路特色规划和与公众的互动方面还远远不够。
[1](法)卡特琳·格鲁著,姚孟吟译.艺术介入空间[M].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
[2](日)南条史生,潘广宜,蔡青雯译.《艺术与城市——独立策展人十五年的轨迹》.台湾田园城市与文化事业丛书.
[3]丁磊.公共艺术在地铁空间中的介入[D].中央美术学院,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