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 力 姜 倩 (湘潭大学 411105)
地铁导向中“趣味感知”公共艺术创作方法研究
马力姜倩(湘潭大学411105)
本文提出“趣味感知”公共艺术的概念,以及营造“趣味情境”在地铁导向中的作用。主要分析了“趣味感知”公共艺术的特征和类型,从设计思维、作品形式、环境适应性等方面谈其创作方法。最后探讨了“趣味感知”公共艺术创作的原则、价值和启示。
地铁导向;趣味感知;公共艺术;创作方法
本文为2015年湖南省教育厅社科一般项目研究成果。项目名称:地铁环境“趣味感知”公共艺术导向设计研究。项目编号:201516000103001
“趣味感知”公共艺术指具有趣味性艺术语言并能被人所感知的公共艺术作品。“趣味感知”公共艺术在地铁环境中通过营造 “趣味情境”,引起人们的兴趣,并参与互动,诱发好奇心,带来愉快的体验,从而形成“趣味感知”,导致连续的探索地铁环境的行为,促使定向、寻路等一系列行为和心理过程。与此同时,也实现了公共艺术的价值。
“趣味感知”公共艺术具有趣味情境、参与互动、意外性和愉悦性四种共性。迈克•佛依得(Michael Fried)指出,“物体情境”是雕塑物体所营造出的状态或环境;后现代时期的雕塑美学观点以由“物体”本身转变到以观众体验为主的思维方式。因此,艺术家考虑更多的是作品营造的状态、气氛,如何引起人们的观赏和探索,并与之互动,传递作品的精神内涵。而参与和互动则强化了公共艺术的“趣味情境”。具有“趣味情境”公共艺术作品或许看似普通,但换个角度思考或碰触一下作品某个部分,会有意想不到的效果。环境中意外的惊喜会促使人们探索的兴趣以及愉快的感觉倍增。
导向鲜明的地铁环境有助于人们形成清晰的表象,对于定向、寻路、交往都起积极的作用。在易识别的环境中,人们情绪上安定、行为自由。“趣味感知”公共艺术具有新奇性、亲和感、幽默感、寓教于乐等特征,在美化地铁环境的同时,还有辅助导向的功能,为人与环境建立起沟通的“桥梁”。
在地铁环境中,“趣味感知”公共艺术多以外在优美的视觉形象呈现,营造“趣味情境”,以美来体现趣味性,主要以雅趣、生趣、情趣、天趣为典型。趣味的类别多样,有一部分是偏离、打破常规审美范式基础上形成的趣味类型,又以奇趣、拙趣、谐趣为代表。同样,反常规而产生的新奇感也是“趣味情境”塑造的有效方法。
对常态的偏离,符号学称其为偏离态。符号学认为,一定的符号、观念、结构、规则、形态等反复出现,已在人们的心中形成习惯和常态。这种常态中的事物、符号缺少特色和魅力,使人麻木。而偏离或突破这种常态,则可能具有新颖感和吸引力。在“趣味感知”公共艺术的创作中,偏离态是很好的思维方式之一。主要有结构偏离、意念偏离、环境偏离等方面。瑞典斯德哥尔摩的蓝线中心站与传统室内设计相偏离,其内部保留了原始洞穴挖掘痕迹,凹凸不平的洞穴面以蓝色调为主,加以动植物图案装饰,在简洁灯光下,极具感染力,使乘客对车站充满期待和惊喜。此外,逆向思维、特殊视角也是不错的思维方式。这些反常规的思维方式,使作品超出人们的思维常态,更具吸引力。
作品的形式是“趣味感知”公共艺术营造“趣味情境”最直观、最有效的方式。作品的形式最易刺激人的视觉感官、引起关注,它比作品的内容、内涵更先影响到人们。具体从题材、材质、造型、色彩等方面着手趣味化表现。日本饭田桥站的结构复杂,在通道的设计上,设计师渡边诚利用大量绿色的长条灯具照明,用来缓解地下环境给人的压迫感和乏味感。这些绿色灯管像四处攀爬的藤蔓植物,充满流动感和指向性,形成了一个蛛网般的巨大网络。单纯的图案、自由的造型,将绿意向地铁内部空间延伸,营造出一种美妙、奇异的氛围。良好的形式感,甚至不需要路标就可以引导人的行动方向。
公共空间是公共艺术的载体,在公共艺术的创作中,要充分考虑作品所处的环境特征。地铁环境是“趣味感知”公共艺术存在的载体,同时也是作品创作的限制条件之一。地铁环境的空间布局比较规则,空间形态相对单一,几乎没有自然光源。众所周知,不同的空间形态能诱导人产生不同的心理效应;好奇这种心理效应能诱发人们探索新环境的行为;心理学家柏立纳(beryline)提出诱发人们好奇心的五个因素:不规则性、重复性、多样性、复杂性、新奇性。针对地铁环境的弊端,可以通过公共艺术打破常规的布局,丰富空间的形态,利用光影效果,调整明暗对比,调整空间秩序,表现空间尺度,运用空间的复杂性等一系列方法来提高吸引力,增加人们的好奇心。然而,并非所有空间形态引起的刺激都能诱发探索的行为,过多的不定性,可能会超出人们的理解力和应变能力。具有中等强度不定性的环境是维持兴趣、诱发探索动机的最佳环境,也是人们所偏爱的环境。
整体性原则是地铁导向中“趣味感知”公共艺术创作的总体原则,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公共艺术的创作不应该仅仅针对局部、孤立的空间环境,要将地铁空间作为一个综合性的整体来看待,甚至要从整个城市公共空间的角度出发,注重地铁空间与城市空间的和谐统一;第二,整体性原则要求将审美与导向功能相协调,公共艺术对地铁空间的塑造既要包含物质形态的空间,还要包含精神形态的空间,特别注重人在地铁环境中的行为心理因素;第三,整体性原则还体现在具体的表现手法上,以主题为核心,将设计理念、造型、色彩、照明、材料运用等创作元素统一协调。
地铁导向中“趣味感知”公共艺术的创作,美化了地铁环境,具有一定的导向功能,培养和提升了人们的审美水平,促进了交流和互动,激发了人们和艺术家的创造精神、探索精神。其价值无论对人们、对社会都具有一定的影响,也为导向设计拓展了视觉新语境,为现代地铁公共艺术的创作提供了一定的思路、方法和启示。
[1]马钦忠.公共艺术基本理论[M].天津大学出版社,2008.
[2]李旭.论“趣”或“趣味”[J].五邑大学学报,2000(1).
[3]雍佳.视觉导向系统中的趣味性语言研究[D].山西大学,2011.
[4]胡正凡,林玉莲.环境心理学[M].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2.
[5]木月.广告构想[M].漓江出版社,19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