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宇涛 (南京艺术学院设计学院 210013)
当代艺术语境下的公共艺术
夏宇涛(南京艺术学院设计学院210013)
作为当代艺术语境下的公共艺术, 它应该与当代中国公众的存在感和文化情境有关,,公共艺术的存在对于人类文化、城市空间、社会主体之人的生存价值的思考。让艺术回归社会,回归到公众的日常生活,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公众的认知和价值取向;让公众的生活环境及其生活本身变得丰富且有深意,这既是公共艺术最基本的价值趋向,也是最普适的实意义所在。
当代艺术;公共艺术;语境
任何时代的艺术发展都有其自身的发展规律,当代艺术与公共艺术必然也是遵循着这样的规律,从时间上研究发现两者在不相同的时间段都有着非巧合式的发展节奏。公共艺术与当代艺术均属于舶来概念,公共艺术的概念来源于20世纪60年代的西方,在八九十年代引入中国。随着中国经济社会的迅速发展,城市化形象化运动的快速蔓延,公共艺术也在逐渐的发展起来。当代艺术的起源说法众说纷纭,但当代艺术与现代主义确实有着一脉相承的关系。20世纪60年代即是后现代主义的开端,也是当代艺术的最初萌芽发展时期。新世纪以来,当代艺术的名称越发的被大众所熟知,当代艺术家和当代艺术作品亦然是欣欣向荣。
当代艺术语境下的公共艺术并不非二者的相互隶属关系,从当代艺术和公共艺术的本质概念上来考究,很长时间以来,无论是从理论基础上的概念,还是从实际作品的视觉形式、语言表达等,在各自的概念上都没有能够做得明确的界定。这种各自概念的模糊性使得当代艺术和公共艺术在一定程度上产生了交叉,不自觉的相互介入对方导致了很多圈内专业人士和圈外非专业观众的认知产生相对的误区和随性思想。思维上的误区是一种“泛当代”与“泛公共”的思维模式。不得不说这种泛滥的思维模式蒙蔽了真正的当代艺术,也牵连了真正的公共艺术,使其含冤受损。
公共艺术的兴起与发展是艺术本身与不同的时代相互匹配所发展的必然结果,是社会环境的发展、空间的变化才兴起的公共艺术。随着公共艺术的兴起,针对艺术所处的整个社会环境,空间构成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甚至可以视为社会环境的变化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公共艺术的发展。而这个整体的社会环境在当代也就代表这一种景观社会。公共艺术作品的出现也并非完全是艺术自律的发展结果,其意义也并非是艺术所表现的形式本身,而是当代情景社会、文化、经济、复杂的社会关系、人类生存的现状及不同的观念的综合表现。在当代社会的语境中,对于艺术语言的要求也有所不同,于是,作为实体视觉造型的公共艺术在这种特殊的社会语境下占据了特殊的地位。
语境的概念源自于语言学,尽管相关历时已久,但仍然无法达成共识。当代艺术语境的构建即时是:关注当下社会、人;针对当下的反思与批判;具有一定的思想性。当代艺术由于其所必须具备的关注当下这一特性,使得语境意识尤为重要,语境意识是保证当代艺术批判性的必要前提,也是判定当代艺术作品是否具备一定艺术价值的重要条件。罗伯特.莱顿在《艺术人类学》中提出:“文化理性的一个内在尺度,是看其世界观的内在一致性所达到的高度。”由此看来,当代艺术的语境也应该体现这种内在一致性。实际体现在:当代艺术作品内在语境的高度一致,也就是艺术家应该作为“当事人”的身份用智性的思维分析当下的现实情境,在这样的基础之上来判断如此的现实情境存在着一定的曲向性,并且就此信息选择合适的媒介材料、符号、形式等进行艺术创作,亦要作品的展示环境与其作品的创作环境进行统一,作品所要传达的语言信息与观者解读之间形成契合的对应关系。因此,使作品对于曲向的情境社会的批判与反思得到真实的传达,以此,当代艺术的价值才真正的得以体现。
“当代艺术的公共化是一个倾向,公共艺术的当代性是一个必然。”从理论上讲述,公共艺术的概念并不会限制其自身的表达形式,但仍然是以客观实体的视觉造型艺术形式为主。从某种意义上看,当代艺术也就成为了一种语言为公共艺术服务。就其创作环境而言,作为当代艺术语境下的公共艺术, 它应该与当代中国公众的存在感和文化情境有关,,公共艺术的存在对于人类文化、城市空间、社会主体之人的生存价值的思考。让艺术回归社会,回归到公众的日常生活,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公众的认知和价值取向;让公众的生活环境及其生活本身变得丰富且有深意,这既是公共艺术最基本的价值趋向,也是最普适的意义所在。“回归”一词还包括另外一层含义:公共艺术拓展空间、营造空间。公共艺术作品装置于一个空间场域之中,与周围环境产生和构建了新的空间场域关系,这也拓展了艺术作品本身对整个环境的影响力,产生新的视觉化情景,传达新的艺术语言。这是公共艺术的一个重要特性:走向空间,艺术品不在局限于在美术馆、画廊、特殊的艺术空间等场所,而是走向了开阔的公共场所,走向城市的广场、公园、街道、野外等。公众的关系和艺术作品发生了微妙的关系,公共艺术走进了公众的日常生活,公众参与着公共艺术并且成为公共艺术创作和表现元素的一部分。作品本身甚至开始依赖于公众的存在和存在的行为、形式,公共艺术越发的注重在特定的情境下观者的视觉体验和心理感受,公共艺术服务于大众的特殊功能使得人们更加愿意参与到其互动当中。
公共艺术的当代性已经不仅仅是在城市公共空间或者公共场所安装一件公共艺术作品,也不再是被视为当下城市符号化的产物。作为具有当代性的公共艺术应该是当代社会、城市文化的融合,应该具有开放性、包容性、多样性和精神性,是多种文化、经济、技术、政治的当代性思考在公共艺术作品中的集中展现。因此,走进了公众,走进了生活,与空间的人、事、物发生了关系,这种关系是一种潜在的微妙。公共艺术装饰了公共空间,为公共空间增添了活力,增加了色彩,将空间与空间链接到了一起,形成了新的视觉感受,使得艺术作品与公众之间建立了交流。就当代社会环境而言,相当一部分的当代艺术是通过公共艺术得以呈现的,当代公共艺术主题观念、形式语言、表现媒材、空间的建立体现了当代艺术的当代性,公共艺术的当代性并不是艺术本身的当代性,而是一种当代社会语言需要公共艺术这一艺术门类来讲述和传达。
在当代中国这样复杂多样的文化语言环境中,公共艺术所传达的历史文化及其艺术性已经不仅仅是传统意义上审美情趣的革新,也并非模式化审美观念的说教,而是作为公共空间的文化交流和服务于公众社会生活需求的当代艺术方式,当代公共艺术的语言形式、视觉形式和自身的社会价值都将和人的思想行为产生长久的共鸣。当代语境下的公共艺术也必然会随着社会经济、文化、政治以及空间的变化而产生新的变革。
[1]孙振华.公共艺术时代[M].江苏美术出版社,2003.
[2]马钦忠.公共艺术基本理论[M].天津大学出版社,2008.
[3]翁剑青.公共艺术的观念与取向[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
[4]翁剑青.公共领域及公共性理论的影响与映照——略议中国公共艺术的相关语境[J].天津美术学院学院报,2015(3).
[5]邵直军.中国当代艺术语境的现实分析[J].连云港师范高等学校学院报,200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