耿鑫阳 (景德镇陶瓷大学 333000)
对当代越窑青瓷(慈溪为主)发展现状的思考
耿鑫阳(景德镇陶瓷大学333000)
在宋代之前,越窑一直默默扮演着官窑的角色,不但为社会上层提供着生活用器,更是肩负起烧制外销瓷的重任。其生产的青瓷施釉均匀,釉色青翠莹润,故有“秘色”之美誉,尤其在饮茶之风盛行的唐代更是受到文人雅士的追捧奠定了“南青北白”的格局,进而达到越窑青瓷艺术的巅峰。随着北宋官窑的建立以及五大名窑的出现,越窑青瓷逐渐失去优势地位直至没落,“母亲瓷”辉煌不再。时至今日,越窑青瓷依旧没有找到昔日的江湖地位,仍旧处于被遗忘的状态,这样的现象令人唏嘘不已。那么,越窑青瓷现今的发展现状如何?有着良好经济状况的慈溪为什么有越窑青瓷在手却没有使其得到很好的发展,笔者通过与景德镇的对比有了如下的思考。
越窑青瓷;现状
唐代越窑制瓷作坊集中在上虞、余姚、宁波等地,随着瓷器质量的提高和需求的增加,瓷厂迅速扩展,绍兴、镇海、奉化、黄岩等县相继建立瓷窑,形成一个庞大的制瓷体系,而余姚上林湖就是这儿最繁华的制瓷地之一。上林湖周边丰富的森林资源为烧窑提供充足燃料,庞大水系既可以为制瓷提供用之不竭的动力,又可以借助水路将瓷器销往外地,优越的自然条件使之成为了烧窑制瓷的不二之选。
再观今日之慈溪,整齐宽敞的街道,栉比鳞次的高楼,俨然已经成为一个商业气息浓厚,全民经商的工商业城市。历史巨轮驶过,彻底改变了曾经以手工业著称的慈溪,它的脚步粉碎了慈溪越窑青瓷曾经的辉煌,完成了它走向商业城市的华丽蜕变。与之相比,同样作为产瓷区的景德镇,逐渐发展成为了传统与现代并存,并不断进行着文化重构的手工业城市。为此,笔者跟随国家艺术基金一同考察了慈溪龙腾越窑青瓷艺术研究所,听了沈女士对现今慈溪越窑青瓷发展现状的介绍,对它在改革开放后为何没能有大的发展有了如下思考:
1.政府支扶持力度不够:现在的慈溪被誉为“家电之都”,全民经商,处处商铺林立,但做陶瓷行业的却少之又少,仅有三四家。据了解,龙腾青瓷研究所的沈女士是一位,年过花甲的闻长庆是一位,还有一位便是一直致力于青瓷艺术研究的施珍女士了。问题出在哪里,与同为青瓷产区的龙泉相比,便会发现端倪。龙泉位于丽水市,群山环绕,交通不及慈溪便利,手工业与旅游业是主要的经济增长点,龙泉青瓷与龙泉宝剑是城市的两大名片,因而政府给青瓷很大的支持力度,比如建立大师园,给在产业园的店铺一些优惠政策等。而慈溪由于工商业发展迅速,人们有了比瓷器赚钱更快的行当,因而青瓷文化在很长一段时间得不到重视。从一些细节方面就可以看出差距,博物馆是最能体现当地文化特色的地方,而在慈溪博物馆里我们几乎没有看到有关越窑青瓷的痕迹,这样的情况很令人匪夷所思,没有政府的大力支持,青瓷文化的宣传仅仅依靠几位民间艺人,很难维持下去,也很难形成规模发展。
2.再一个重要的原因是民众对越窑青瓷的认知度与普及度不高:越窑青瓷在宋代由于种种原因逐渐没落,直至上个世纪末请了龙泉的师傅进行复烧,才得以重新出现在大众视野,但其在慈溪的影响力还是微乎其微,几乎看不到到与陶瓷行业相关的的店面,民众对此也是知之甚少,大多慈溪人都不知到有越窑青瓷,甚至也不知道慈溪的上林湖就是当年越窑青瓷窑址所在。与此相比,景德镇却呈现另外一番景象,就算当地民众不进行陶瓷艺术方面的工作,但他们经常“瓷”不离口,随便一个当地人都可以为外地游客当导游,当你问他哪可以买瓷器时,他会告诉你一连串相关信息:比如樊家井是做仿古瓷的,雕塑瓷厂周末有集市,三宝有国际陶艺村,如果游客想DIY的话他们甚至会告诉你哪可以买到釉,哪儿可以买到素胚,哪儿有作坊等信息。大众对陶瓷的认可与普及度可以说是陶瓷文化潜移默化熏陶的结果。越窑青瓷长久以来消失在慈溪民众的视野里,他们需要有一个认识、了解、接受青瓷文化的过程,者需要政府与青瓷文化传承人长久的努力去实现,它的形成必定会推动越窑青瓷产业的发展,而这部分对于越窑青瓷来讲是缺失的。
3.没有形成市场,产品结构单一:参观龙腾青瓷美术馆以及考察后便可发现,现在慈溪当地的陶瓷产品大多停留在仿古阶段,产品器型多以茶具、香炉、洗等居多,装饰以单一颜色釉为主,稍微加以雕刻进行装饰。制作这样的青瓷产品耗时久,成本高,价格昂贵,买者多是作为个人收藏之用。可见,现在越窑青瓷产品还是停留在复烧后的模仿阶段,更不用提创新以及与时代接轨。相比之下的景德镇,可以说是真正做到了匠从八方来,青年艺术家们怀着自己的梦想来到景德镇,不仅是因为这里有着高超的制瓷技术,更是因为这里有着广阔的市场与便利的销售渠道,明清园的集市,乐天陶社的市集以及陶溪川的成立都为年轻人提供了一自我实现的平台。
4.没有形成陶瓷产业链,缺乏相关的服务业:产瓷区之所以选择在依山傍水之地除了可以提供充足的燃料,更是因为可借助强大的水运将产品销往各地。足可以想象那时码头人来人往,川流不息的热闹景象。随着时代的发展,水路运输以不再是人们最佳选择,物流业因其快速高效成为了主要的运输方式,因此在景德镇产生了与之相配套的锦盒生产、定制木架,泡沫箱等相关服务。他们的的出现使得瓷器在运输中破损率大大降低,成为了当今景德镇陶瓷外销的主要方式。反观,在龙腾美术馆附近并未看到锦盒包装,木架定制的服务,这些服务行业的空白,不完整的产业链使得越窑青瓷难以批量生产运输,也不利于其市场的扩大以及产品外销。
中国的传统文化崇尚“天人合一”,而天空的“青色”似乎更符合文人雅士的精神追求,因而在中国最先烧制成功的是青瓷,从当时的诗句中便可知人们对越窑青瓷的追捧以及喜爱的程度:唐代陆龟蒙在《秘色越器》中写到:九秋风露越窑开,寻得千峰翠色来,如像中宵盛沉靡,共嵇中散斗遗杯。宋代赵彦卫《云装漫钞》卷十,沙闻旧梓本中写到:青瓷器皆云出自李王,好秘色。又曰出饯王,今处之龙泉出者,色粉青,越乃艾色。
现今,大众形成了普遍的认识,景德镇是瓷都,宜兴是陶都,而在唐以前一直处于领军的越窑青瓷仅仅出现在书本上。虽然越窑已经不复当年的辉煌,但是仍有一批纯粹的青瓷爱好者为之做出努力,希望通过他们的努力可以让人们重新认识越窑青瓷,并且填补当今青瓷行业的空白。
[1]中国硅酸盐学会.中国陶瓷史[M].文物出版社,1982.
[2]叶朗著.中国美学史大纲[M].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
耿鑫阳,景德镇陶瓷大学研究生在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