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洁芳 (广州市文化馆 510000)
谈公益性公共文化服务的均等化
郭洁芳(广州市文化馆510000)
在开展公共文化服务的过程中,要努力做到均等化,这是新形势对公益性公共文化服务的新要求。本文结合广州市文化馆十年来的探索实践,论述均等化的重要性及在公益性公共文化服务中的运用。
公益性;均等化;弱势群体;基层
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是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推进文化体制机制创新的重要内容。建设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核心是要促进基本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均等化、社会化,不断增强公共文化服务活力。
广州市文化馆作为国家设立的公益性文化事业单位,近十年来,不断适应新形势新要求,以公益为先导,服务为宗旨,创新思路,努力提高文化惠民公共服务的质量,在公益性、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方面,进行了卓有成效的探索与实践。
基本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是政府举办、非赢利的传播先进文化和保障大众基本文化需求的各种文化机构和服务的总和。立足于社会效益,是为社会和人民提供非排他性和非竞争性的公共产品和服务,与经营性文化产业有根本的区别。公共文化具有鲜明的特征:公益性——公共文化服务不以赢利为目的;均等性——文化服务资源为全体社会成员共同拥有,每位公民都能公平享受到均等的服务;基本性——满足全体公民的基本文化需求,每个公民都有享有学习文化知识的权利;便利性——公共文化服务的时空服务半径与方式公民可便利地实现。公益性是文化服务的根本属性,均等化是公益性的进一步细化与深入发展,是公民接受文化服务的机会及内容均等。如此,文化惠民工程才能落到实处收到实效。
随着社会的进步,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文化水平也在不断增长。由于种种原因,这种提高与增长是不平衡的,现在基本情况是城市普遍好于乡村,即使在城市也存在市区好于郊区、老城区好于新城区的状况。如不扎实推进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建设、科学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就容易形成差距加大、发展失衡的局面。尤其是在经济欠发达的农村地区,只有全面提高文化素质,才是彻底脱贫的根本。对弱势群体实施“文化低保”工程,促进群众接受教育机会均等,是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的重要体现。在这方面,广州市文化馆已有探索。早在2004年,为贯彻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体现政府公益性文化事业单位对弱势群体的关爱,广州市文化馆专门为贫困家庭未成年子女免费开办了两个艺术培训点,开设了七个培训班。通过培训班的学习,孩子们学到许多课本上学不到的知识,增强了对人生的自信心,对未来充满梦想与希望。
此项工作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好评,社会上一些热心人士主动联系要求到这个班义务教学,其中有星海音乐学院的退休教师,有从事业余艺术教学的老师,也有从北京来广州工作的艺术人员。经过十多年的探索与实践,爱心艺术培训班不断发展壮大,在上级文化主管部门及各区文化教育部门的大力支持下,文化惠民公益服务更加广泛、丰富,2013年该项工作荣获文化部嘉奖。广州市文化馆的爱心艺术培训班现在有六个教学基地(以外来工子女为主体),分别是:从化鳌头镇中心小学农村少儿艺术培训基地,海珠区北山小学、五凤小学、番禺福涌小学、仁宝活动中心的外来工未成年子女艺术培训基地,南沙大稳小学农村少儿书法培训基地,有数千名少年儿童受到专业艺术的熏陶,他们是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的受益者。
针对基层尤其是社区在开展文化活动方面存在场地少、缺乏专业辅导人员的状况,广州市文化馆采取了多项措施,把公共文化服务的重点放在基层,为基层解决实际困难,切实体现出公共文化服务的均等化。
1.开办“大家乐舞台”。十多年来,广州市以“金穗工程”为代表的社区文化演出活动,累计演出上万场次,参加活动达数千万人次,各类文艺团队超过20万人。随着活动的持续发展,群众不再满足于在露天广场的演出,不再满足于关起门来自娱自乐,他们希望被社会认可,被更多的人关注,要求走出来演出,尤其是在市级舞台上展现文艺风采。广州市文化馆与时俱进,及时调整思路,想方设法满足群众的合理需求,于2009年在本馆剧场开办了面向社会的“大家乐舞台”,主题是“文化馆搭台,老百姓唱戏”,为广大市民打造一个展示才华、表现自我的舞台。开办七年来,基本保持月月有演出的良好态势,好评如潮。社区、企业、机关、学校的基层文艺团体报名踊跃,纷纷献上各自精彩的节目,丰富了基层群众的业余文化生活,满足了他们展示自我、互相观摩学习的愿望。“大家乐舞台”已日益成为基层群众文娱生活的重要平台。
2.开办免费艺术培训班。广大群众不但有演出的愿望,还有不断提高艺术水平的要求。为适应形势发展的需要,充分发挥师资力量雄厚的优势,广州市文化馆面向社会开办了“百姓免费艺术培训班”,这是政府文化惠民政策的窗口之一,也是文化馆的公益培训品牌。自2009年开始举办,面向广大市民招生,不收取学费,旨在为百姓提供高质量的基础艺术培训,包括舞蹈、声乐、国标舞、美术、书法及电脑等项目,每年数期,每期600人左右。广大艺术爱好者在这里免费学习,培养艺术修养、提升艺术技能,充分感受文化艺术生活的乐趣。文化馆还根据中小学生的特点,从2010年开始为青少年开设了暑假“非遗学堂”,学习内容包括传统技艺、传统音乐、传统舞蹈、传统武术类等十几个项目,不但深受孩子们欢迎,还得到许多非遗传承人和老艺人的支持。非遗学堂已成为向青少年宣传推广非遗知识的一个公益品牌。
推进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建设,还要求加强培训辅导力量,这有利于文化馆自身专业队伍建设。要积极发挥文化馆专业人才集中的优势,对基层群众文化进行科学的指导,借助多种文化活动的机会,了解群众对文化服务的需求,保证文化活动的策划和实施满足群众需求,就要充分发挥人才优势,加强人才队伍建设,提高自身专业水准,努力打造技术过硬、作风精良的文化骨干队伍,提升文化服务能力。文化队伍建设还包括吸纳整合社会文化资源,文化单位一些刚退休的年富力强经验丰富的文化专业人才、社会上的自由文化人等,他们事业心强,有投入公益文化事业的愿望,把他们有效地组织起来,可以加强文化馆的培训辅导力量,使社会文化资源发挥更大的能量。不少在职的专业人才,意识到原有的专业知识已不能很好地适应形式的要求,纷纷投入大学再教育的课堂,努力提升自身专业水平,有的业务干部通过在职继续教育甚至达到研究生专业水平。
均等化是公益性公共文化服务的要求,使文化惠民政策真正惠及每个公民,我们还有很多工作要做。这是历史赋予文化工作者的光荣使命,我们责无旁贷,任重道远。
郭洁芳(1972.2-),女,广东省人,广州市文化馆干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