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新潮时代的群众文化

2016-07-12 10:19:15吴景源南京市鼓楼区文化馆210000
大众文艺 2016年17期
关键词:群众文化

吴景源 (南京市鼓楼区文化馆 210000)

浅谈新潮时代的群众文化

吴景源(南京市鼓楼区文化馆210000)

在新潮时代的背景下,中国的文化建设面对新挑战。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创新、充分应对迎接异文化的冲击、发展中国品牌文化走向世界,同时要不断挖掘先进文化与当代中国人的契合点。这是我们面对新环境,与时俱进,开拓创新的建设思路。通过文化这一载体将社会发展的主旋律以贴近人心、感人至深的方式呈现出来,增强群文工作的针对性。先进文化事业的发展与大众百姓精神文明自然而充分的结合,文化宣传的成效辩证地服务于城市建设,顺利有序的开展。

新潮时代;群众文化;挑战;对策

如今,群众文化作为新时代中国社会的一种文化符号,担负着引领中国文化传承古今,弘扬优秀传统、融汇中外精华、开拓崭新道路的重要使命。文化的繁荣与兴盛必须建立在方向正确,方针科学的基础之上,作为一个文化工作者,我们身处基层文化工作的前沿阵地,是政府宣传、弘扬正气的窗口。必须用自己的劳动和智慧一步步实现梦想。要实现复兴,在物质生活不断发展的基础之上,必须追求精神文明的不断突破。因此,群众文化的力量非同小可。

一、新时代中国社会群众文化的基本特征

当今,无论是汽车工业、科技产业或是影视工业、教育事业,中国都是全球瞩目的重要首发舞台。已经逐渐从世界大工厂转型成为集约型发展,充满未来感的复兴大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发展先进文化、建设和谐文化,用正确价值观展现思想力量。群众文化是最贴近广大百姓的综合类服务体系。它能够以最接地气,最简单直接的方式陶冶人的情操,涵养人的品德,既能在民事矛盾中平和人的心态,又在自娱自乐中丰富了受种者的知识面。无论在历史长河还是现实社会中,文化对人民大众的思想启迪、道德教化、知识提升等方面都发挥了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把正能量融入文化创作中,潮流文化大趋势下,我们更应该巧妙并且合理运用各种文艺形式,整合跨界元素,创作生产出品种丰富、思想性艺术性与观赏性交融、人民群众愿意选择的优秀精神文化产品。并且,受众群在享受文化服务的同时,在潜移默化、润物无声之中领悟思想的伟大、道德的魅力、知识的能量。这就使得当下群众文化的内涵与核心充满正气与活力,包装时尚、定位准确、功能齐备。

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是文化建设的目的所在。随着我国经济社会持续快速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文化消费进入了快速增长期,城市居民对文化更具有选择性,更愿意根据不同年龄、不同受教育情况、甚至是不同籍贯去选择属于自己的一项文化服务。乡镇居民也逐渐摆脱传统意义的“自娱自乐”,而更愿意将地域风俗、非物质文化遗产等特色与文艺手段结合起来歌唱家乡的美好。 精神文化消费的层次也越来越丰富,对文化产品内容和形式的要求越来越多样。这为繁荣发展当下的群众文化提供了广阔空间和强大动力,我们的服务不仅要跟上时代的步伐,个性十足;更要因地制宜挖掘出符合本地定位的特色文化资源,独树一帜。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激发全社会文化创作生产活力。

二、新潮时代群众文化的新要求

文化自信: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亦或是一个社区、每一个成员,都应当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无论宗教、信仰的不同,身在同一片土地,都应坚定高尚的理想和信念。树立起群众文化的自信,将深刻内涵传达给千家万户,在每一个人的心里扎根。 群众文化工作既要抓好基础设施建设,又要抓好制度文化完善,更要抓好群众意识培养。

文化自立:必须具有属于自己的文化符号、文化特征。深度剖析群众文化内涵、梳理各种文化类型之间的逻辑关系,了解各种文化态度存在合理性;以鲜明的文化基因、文化根脉引导并传承群众文化的发展路径,彰显风格别具的发展特色,让百姓对我们的文化产生强烈的归属感。

文化自觉:文化的层面是相对稳定的层面,也是最深的层面,它都是一种潜移默化的因素。群众文化工作必须转变完成任务的旧习惯。深入辖区内的街道、走进每一个社区、切实体会来自身边的文化感知,启迪和促进群文工作的转型。只有完成从内化到升华的过程,才能真正地对人们产生影响力,发挥其宣传作用,从而使文化的自觉确保文化的先进。

我们的服务对象,不论其分布的行业如何广泛,领域如何庞杂,也不论其数量如何众多,只要群众文化服务体系具有强劲的文化整合功能,那么,其众多的受众者必然具有相同的价值目标取向,具有相近的文化认同感,在心理上、行为上都会有较强的一致性特征,这是文化自觉的基础从文化传播力的角度拓宽党的覆盖面,从文化渗透力的角度牢固民族的根基。

三、群众文化面临的现实问题与挑战

1.传统文化的保护与创新

从保护方面看,日新月异的现代化建设与经济的飞速发展,决定了人们的意识形态随之发生了多样性的变化。文化意识也产生了极大地变迁,这主要体现在传统文化在当前的生存状况上面。外来文化的涌入、教育资源的输出、部分舆论导向使传统文化被忽视、被边缘化。很多人童年印象里具有代表意义的文化符号逐渐稀少甚至消失。

从创新方面看,首先推进文化观念创新,要不断转变旧观念,正确认识传统与现代、俗与雅的关系。百姓对群众文化的需求呈现多层次、多样性的特点。在审美情趣、欣赏方式、服务标准、评价体系等方面也提出了新要求。推进文化体制创新,要运用先进的科技手段创新文化生产方式;利用网络、媒体、移动终端等平台打造实时共享、广泛覆盖的文化传播的“互联网+”概念。创新群众文化建设的人才信息库,切实保障各类文化人才的科学选拔、专业培训。

2.文化认同与文化传承结合实践

文化认同与文化传承是民族赖以生存的基础和继续发展的前提,其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即使是优秀的文化传统,也需要适应时代的需要,实现现代性的创造性转化,同时融入民主精神、科学精神、法治精神、公平精神等新理念。只有永远保持创新的精神,才能谱写新时代群众文化的新篇章,赋予其新的内涵和活力。

猜你喜欢
群众文化
文化与人
中国德育(2022年12期)2022-08-22 06:16:18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年味里的“虎文化”
金桥(2022年2期)2022-03-02 05:42:50
“国潮热”下的文化自信
金桥(2022年1期)2022-02-12 01:37:04
云治理”要贴近群众
今日农业(2021年7期)2021-11-27 13:44:48
多让群众咧嘴笑
当代陕西(2021年1期)2021-02-01 07:18:22
情牵群众美好生活新期待
人大建设(2018年10期)2018-12-07 01:13:56
谁远谁近?
“群众来求助”等十六则
为群众美好生活执着追求
人大建设(2018年1期)2018-04-18 11:29: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