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程
时光流转,不变的是一份工艺的初心和对细节的执着追求。上世纪中叶,上海的金银饰品加工主要都集中在两个厂家,其中上海金属工艺品二厂,主要从事金银镶嵌饰品加工并承担对外出口金银首饰、金银摆件等制作。
上海乃至中国,真正的金银首饰行业发展应该是在文革之后。浩劫之余,百废待兴。金银饰品作为封、资、修的产物,这个行业更是被糟蹋得人才流失,技术青黄不接。金银饰品不对国内市场开放,只承接一些国外加工订单。然而,那个年代即使在这样的情况下,在上海金属工艺品二厂却还有几位师傅默默地从事着首饰设计、制作。他们大多在解放前就从事珠宝镶嵌,有着丰富的珠宝首饰制作经验。“首饰设计”这个眼下时髦的词,在当时却鲜有人知。
当时上海首饰行业仅有的几位首饰设计师傅中,王藏增师傅是其中的佼佼者。据当时在一起工作的师傅回忆,这位师傅个子不高,因长期受类风湿关节炎病痛的折磨,最常见到的是王师傅佝偻着身躯伏案工作的身影。他言语不多,对工作极其认真仔细,尽管没有受过正规美术训练,但经过自己刻苦学习,他画的首饰设计稿非常精细,而且工艺结构交代清楚。之所以他的画稿能把工艺结构都能交代得很清楚,源于他本身的镶嵌技术也非常出众,当时由于镶嵌技术比较落后,几乎全手工,他还经常亲自动手制作样板。王藏增师傅的设计即使用现在的眼光来看,也丝毫不落伍,说明他具有独到的视角,超前的审美意识。由此,也成就了一代大师,在上世纪50—60年代,王藏增师傅就被评为新中国成立后的第一代“工艺美术师”。
王藏增的首饰设计一定程度上代表了上个世纪50-70年代上海首饰设计的最高标准。笔者有幸得到一些王师傅的珠宝手绘图的原稿,接下来,让我们通过这些泛黄的老图纸,一起领略王工艺师的设计,探寻属于那个年代的首饰记忆。
精细的手绘,不变的经典
王工艺师设计的珠宝样式丰富,对于工艺的要求极高,这可以从他设计的珠宝首饰图中窥见一斑。翡翠戒指(图1,图2),就是王藏增亲手绘制的珠宝作品。戒指的正视图,侧视图彩稿都勾勒得异常细腻。翡翠戒指每个部件的拆分图都被仔细勾画,方便制作时比对,每个部件上标注了详细的尺寸。
再如下图(图3,图4),是一枚蓝宝石戒指。整个设计并不复杂,却很好地控制了每粒小钻的位置,协调而不突兀,设计简洁大方。
图5为一只翡翠戒指,整体采用自然造型,每一片小叶子都勾勒精细,并用16粒小钻点缀在叶子之间,整体造型对称,大方稳重。同时对于戒指在工艺制作上面可能遇到的问题,都做了详细的说明,对每一部分的戒指造型和工艺做了分部件说明,包括戒托,戒冠,戒中间的装饰。
图6这款是蛋面镶宝戒指,周边配以叶子。王师傅将叶子的一比一图,下面的坯面一一画出,同时还标明了戒圈的直径。整个戒指虽然只运用了叶片和小钻装饰,充分考虑了整体平衡,左右装饰看似有重复,却通过错落的排列做到了协调。
图7是另一枚翡翠戒指,采用的是老式鹰爪,整体造型复古。王工艺师手绘技术娴熟,对珠宝的制作工艺也非常熟悉。这个戒指的款式并不复杂,但王师傅在画图稿的时候对制作工艺也给出了非常详细的要求。子口要求挫圆,连镶钻图示都画得很精细。从这样详细的制作要求中可以看出,老一辈首饰设计师对待珠宝制作的严谨态度。
除了富贵款的镶宝戒指,还有14K金的更具有现代设计感的戒指。图8是一款用钻较少的戒指,通过简约线条的曲折变化,曲线造型别致,非常具有现代感,这样的作品就是拿到当代,也是时尚之选。
图9为蓝宝镶钻戒指,装饰扩展到宝石的侧面,不再局限于一个平面,装饰花形绕于线条之间,更加具有立体感。这个设计式样在今天的一些大牌珠宝设计中,也可以看见。
图10为金手镯手绘部分图,该手镯是王工艺师的设计经典代表作之一,手镯主体面为凤凰,双翼平展,作欲飞状,配以流云纹,两端为蝙蝠,周边配以回纹,象征吉祥如意。手镯的手环部分以桃花为主体,同样配有回纹。整个手镯设计极富中国传统气息,典雅大气,纹饰结构布局繁密。
图11为另一金手镯的彩色设计稿,可以看到设计图绘制非常细腻,呈现出了金属的光泽,同时也标明了制作过程中的工艺要求。主要设计元素为蝙蝠及云纹,设计传统经典。
图12为手链设计,不同于一般的马鞭链,采用了分段设计。手链最有特点的地方是将金属丝绕圈,并在金属丝上镶嵌了宝石,使整体造型灵活多变,更加富有设计感。
图13为翡翠吊坠设计,整体造型古朴典雅,主要纹样为如意纹,铜钱纹,顶端有葫芦装饰,都寓意“吉祥如意”,所有装饰两边对称,设计风格华丽。
除了王藏增师傅,还有一位与他同时代的师傅,叫曾瑞芳。曾瑞芳曾于广东做工,他的设计作品与王师傅风格完全不同。曾师傅的设计稿基本都以彩色平面稿为主,作品也多集中于翡翠摆件。
图14为曾瑞芳师傅的经典设计作品,扇面翡翠设计,分为三种不同的设计图案,取材源于“四君子”中的两君子梅与菊,其中两款造型为梅花和圆月,寓意花好月圆,另一,款则安排了菊花图案,主题鲜明。
图15为翡翠挂件,设计得有一定新意,方形刻面翡翠周围盘绕着金龙,突破了原来方形翡翠的单一造型,使设计看起来更加“活”了。整个设计图稿高度不超过5厘米,但每一笔都勾勒得很细致,从龙头到龙鳞,再到后面的云纹,足见当时师傅对于设计工作是极其认真和负责的。
图16为翡翠套链部分,设计更偏向于复古华丽的风格,每一节连接处都配有贝壳状小圆环,并镶有小钻,风格华丽,看似复杂的装饰却安排规整,项链搭扣处和中心处都以花朵为元素,相互呼应,一头为百合花篮,一头为牡丹花,都体现出华贵典雅的韵味。
除了王藏增,曾瑞芳两位资深的首饰设计工艺师傅,还有两位师傅也有部分首饰设计作品,值得一品。
图17,18为另一位师傅陈世良的作品,福寿字翡翠挂件。福字挂件与龙,葫芦元素搭配,寓意福气、如意。另一款寿字翡翠挂件,设计比较经典,翡翠平安扣上设计凤凰,平安扣中央空隙设寿字,整款设计经典大气。
陈兆毛师傅的设计图大多是上世纪80年代的作品,作品线条更具有现代感和节奏感。图19为陈兆毛师傅设计的9粒镶钻14K金戒,由于是外贸产品,更加符合当时国外的潮流趋势,虽然是简单的曲线条,但简洁大方,如沿用于今日仍旧是时尚的款式。
在当时设计素材严重缺乏的情况下,王师傅,曾师傅等凭借自己对于珠宝镶嵌工艺的经验和对珠宝独特的审美认识,绘制了大量的首饰设计作品。他们设计的作品除了销往国内,还有大量出口到东欧国家。他们的作品代表了上世纪50-60年代珠宝的设计风尚。从工艺师们的作品中不难发现,很多款式历久弥新,可以说最好的设计通常都是经典的,永恒的。
翻开这些设计稿,薄薄的纸张都已经微微泛黄。它们大多绘制于上个世纪60年代,距离现在已经有50多年历史。一张张发黄的设计稿,一笔笔精致细腻的笔触,一段段精确的工艺说明,承载的是老一代珠宝设计工艺师的智慧,也试图让我们找寻到关于那个年代的珠宝记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