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多维透视”中寻求新拓展——评《新世纪语境下茅盾的多维透视》

2016-07-12 07:28白芳李继凯陕西师范大学文学院西安710062
名作欣赏 2016年29期
关键词:茅盾新世纪贡献

⊙白芳李继凯[陕西师范大学文学院,西安710062]

从“多维透视”中寻求新拓展——评《新世纪语境下茅盾的多维透视》

⊙白芳李继凯[陕西师范大学文学院,西安710062]

《新世纪语境下茅盾的多维透视》站在新世纪高度,全面系统地综论了茅盾的人格建构、艺术成就、学术贡献、作品改编,以及茅盾文学奖研究等相关话题,从多个维度,全面系统地触及茅盾研究的方方面面,同时对茅盾研究的发生、发展也有所考察,既对茅盾研究历史给予了足够的尊重,又着力综合创新,尽力提出新见。著作具有较强的学术性、前沿性和资料性,在多维透视中努力寻求新的拓展,为充实和丰富茅盾研究做出了新的贡献。

茅盾研究 《新世纪语境下茅盾的多维透视》 多维透视

在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领域,茅盾研究迄今仍是一个比较活跃且收获颇多的论域,进入21世纪以来,这种学术“动态”依然值得我们关注。倘若从1920年4月黄厚生发表于《小说月报》第11卷第4号的《读〈小说新潮感言〉的感想》算起,茅盾研究已有九十余年的历史。由此便连绵不绝,逐渐成为一个重要的学术方向。特别是20世纪80年代以来,茅盾研究进入了平稳而扎实发展的新时期,不少学者相继出版了茅盾研究专著,以全新的视角、翔实的资料对“茅公”的“巨匠”式存在进行着各种各样的解说。由蔺春华、赵思运等合著的《新世纪语境下茅盾的多维透视》(以下简称《透视》,现代出版社2014年版),就是站在新世纪高度,全面系统地综论了茅盾的人格建构、艺术成就、学术贡献、作品改编,以及茅盾文学奖研究等相关话题,具有较强的学术性、前沿性和资料性,在多维透视中努力寻求新的拓展,为充实和丰富茅盾研究做出了新的贡献。

《透视》一共分四编,围绕不同的宗旨、目的,各编各有若干篇文章。

在“茅盾人格解析”一编中,周兴华的文章,将茅盾志文的生涯置于广阔的政治舞台和幻变的时代风云之中,深入探讨了茅盾于政治、文学间的挣扎,用“泡影”“不足观”概括了苍凉、无奈的人生体验。蔺春华则运用比较研究的方法,通过对茅盾与王蒙的比较,表明了政治文化对作家审美选择及文学态度的影响及其在他们文学作品中的投射。商昌宝努力还原时代语境,对茅盾功利心驱动下对鲁迅的接受与误读做了真实到位的论述,如实反映了茅盾人格的形成与发展,而并不避讳其缺失之处。凡此三篇,不仅对茅盾一生尤其是晚年的心境做了深入的分析与品评,也真实详尽地展示了茅盾精神人格的生成与变奏。而对茅盾进行“人”与“文”的关联性透视,也为茅盾人格分析提供了可靠的视角和途径。

“茅盾的艺术成就”是《透视》的一个主要部分,辑有徐秀明、徐雨霁、赖金鑫、肖茂芬等学者的文章,集中探讨了茅盾恢宏壮阔的艺术成就。徐秀明将文化心理与个性心理分析相结合,深度诠释了“政治家与文学家完美结合”的茅盾如何在现实与情感间调和归依。徐雨霁将选材定位在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少有涉足的短篇小说集《野蔷薇》,创造性地以主题写作方式进行作品分类,就《野蔷薇》中的五篇短篇小说,系统而深刻地分析了茅盾小说如何以沉重的写实,对社会百态、人情世故进行犀利深刻的批判。赖金鑫从女性主义的角度出发,运用叙事学、女性主义批评等新的理论,通过探讨《蚀》中以“女体窥探”为代表的“身体话语”,成功地解构了茅盾作品中的男权立场以及男性思维。黄慧婷、谢梦洁、钟亚琴、杨帆等的文章,针对茅盾杰出的短篇小说《林家铺子》,就人们所论较多的论题,进行了多角度、全方位的深入分析。值得注意的是,还有张彩虹、赵建飞的论文,将小说的诗意化表达与现代电影艺术结合起来进行讨论,潜心分析画面背后原著改编的特点与意义。这些文章大都能够深入地剖析茅盾作品的艺术特色,扩大了茅盾研究的视野,深化和拓展了相关课题的研究。

茅盾“巨匠”式的存在,非仅表现在其作品艺术价值的客观存在,也清晰地表现在其学术贡献上。基于此,“茅盾的学术贡献”一编中共辑有三篇文章,郑小军着力从文学思潮批评、神话比较研究、诗歌职能探讨、中西诗人比较,以及古典小说比较研究等专题中,通过典型个案分析,观察茅盾独到的中国古典文学研究的视角与方法。穷本溯源、中外互鉴,茅盾一方面为中国现代文学研究树立了新的典范,另一方面也为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的研究带来了新气象。吕茹的《茅盾的现代戏剧批评观》,向我们展示了学养丰厚、经验丰富的“茅公”鲜为人知的戏剧贡献,分别从戏剧的观念、内容与形式转型三个方面着手,充分表现了其多元、开放、宽容的戏剧审美的价值取向。谢群则深解茅盾兴趣所在,向我们论述了其对于《楚辞》的神话学阐释,援引当代民族学、神话学研究者叶舒宪对其的高度评价,充分肯定了茅盾对20世纪以来人文学术研究的重要贡献和潜在影响。

此外,《透视》将2001年3月在茅盾故乡浙江省桐乡市为纪念茅盾而颁发的“茅盾文学奖”单列一编,孙苏对茅盾文学奖历年的获奖情况与其对长篇小说审美形态的影响做了详尽的概述,蔺春华就媒介、作家、茅盾文学奖发表了自己的看法,呼吁对作家与传统文学做深度思考,富有一定的启发意义。

书后还附有“茅盾研究大事记(2001—2013)”,赵思运、周兴华详细地整理了自2001年至2013年茅盾研究的大事记,翔实全面,对相关重要事项及重要成果的出版、发表,均做了扼要介绍,具有较强的资料性。

从上述的内容可以看出,《透视》从多个维度,全面、系统地触及了茅盾研究的方方面面,各编相对独立而又彼此呼应,比较充分地展示了茅盾研究的各个层面,同时对茅盾研究的发生、发展也有所考察,既对茅盾研究历史给予了足够的尊重,又着力综合创新,尽力提出新见,在致力于拓展新世纪的茅盾研究方面,做出了持续的努力。也许有的观点未必都很稳妥,但整体看来,却在“多维透视”中切实地拓展了茅盾研究的学术空间,对于开启读者创造性思维、拓展茅盾研究有着功不可没的实际贡献。此外,《透视》全书14章27节、25位撰稿人,虽存有学术水平上的差异,却能“为了共同的目标”,站在新世纪高度,协同创新,为茅盾研究事业贡献了自己的一份心力。“合作共赢”不应仅仅发生于经济领域,在学术领域也应如此。笔者愿为这种确有成效的“协同创新”的学术追求点赞!在茅盾研究进入攻坚克难的新阶段,似乎更需要同仁们的精诚合作。

“路漫漫其修远兮”,《透视》并非茅盾研究的终结,其中也不乏理论色彩不够强烈、分析不够辩证、文风不够一致等问题的存在。然而,瑕不掩瑜,其翔实的资料、充实的内容、饱满的情感、缜密的思维都可以给读者带来无穷的想象空间和丰富的启示。总的来看,《透视》是新时代特殊语境下茅盾的多维透视,无论是从事茅盾研究的学者、各大院校中文系的学生,还是一般意义上的热心文化事业的普通读者,这本书都颇值得一读。跨世纪的茅盾研究业已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但时代的演进、学术的发展仍将不断赋予茅盾研究以新的使命和任务,我们期待由浙江传媒学院“茅盾研究中心”主持的《茅盾研究丛书》能够再接再厉,推出更多的学术力作。

作者:白芳,陕西师范大学文学院研究生;李继凯,陕西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编辑:赵红玉E-mail:zhaohongyu69@126.com

猜你喜欢
茅盾新世纪贡献
也论昆曲的形成与梁辰鱼的贡献
茅盾的较真
茅盾不怕被骗
茅盾不怕被骗
2020:为打赢脱贫攻坚战贡献人大力量
人大代表要为决胜脱贫攻坚作出新贡献
茅盾手稿管窥
酷图爆语(5)
《新世纪对联大典》(2010年卷)征订启事
满园春色关不住——《新世纪对联大典》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