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既欢怀禄情,复协沧州趣”——谢《之宣城出新林浦向板桥》赏析

2016-07-12 08:37冯海燕宁夏大学人文学院银川750021
名作欣赏 2016年6期
关键词:宣城板桥南山

⊙冯海燕[宁夏大学人文学院,银川 750021]



⊙冯海燕[宁夏大学人文学院,银川750021]

摘要:《之宣城出新林浦向板桥》是谢脁出任宣州太守时赴任途中所作,当时政权更替频繁,他虽然对京邑怀有恋恋不舍之情,但还是庆幸自己离开了政治斗争的中心。谢朓写景抒情工于起调,细腻描写了江上之风景与心中之感触。“既欢怀禄情,复协沧州趣”是这首诗的主旨句,集中概括了士人生活和生命的基本需求和精神理想,包含了明哲保身的生存智慧,具有很强的普适性。小谢终其一生在调节官与隐的矛盾,最终选择吏隐的方式来追求内心的平静。结尾处用典以明志,一方面用“南山雾”表明自己全身远害的思想,另一方面也暗含了谢脁的为官原则。全诗圆美流转,在景物的描摹之外,合理地抒发自己人生的感悟和理想,进一步推动了山水诗在艺术内容方面的发展。

关键词:谢朓工于起调吏隐矛盾用典

江路西南永,归流东北骛。天际识归舟,云中辨江树。

旅思倦摇摇,孤游昔已屡。既欢怀禄情,复协沧州趣。

嚣尘自兹隔,赏心于此遇。虽无玄豹姿,终隐南山雾。

公元495年,也就是齐明帝建武二年,谢出任宣城太守,这首诗是他在赴任途中所作。那时候他刚从荆州被“敕令还都”,回到天子脚下总不是件坏事,可“王秀之的嫉妒”还在心头萦绕不去,再加上政坛的波诡云谲,他终日小心翼翼、如履薄冰,犹恐遭受祸患。所以在他出任宣州太守时,虽然对京邑怀有恋恋不舍之情,但还是庆幸自己能离开政治斗争的漩涡。这首诗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写出来的。

先看题目,“浦”,是水边或者是河流入海的地区,“新林浦”“板桥”,均是建康附近的地名。在古代,水路是非常重要的交通途径,这不仅交代了作者将从水路出发,也为下文描写江上沿途风景预设了伏笔。题目中的“新林浦”“板桥”“宣城”,说明了作者出发的地点、方向和目的,以三个地名连成一气,给我们构筑了立体的想象空间。可见新林浦,是谢的第一站,诗人从新林浦出发,向着板桥的方向,到宣城去赴任。

此诗一韵到底,凡十二句,可分为两层。前四句为一层,描写了江上之风景;后八句为一层,即由此景引发出来的幽幽情思。开头四句写景,集中体现了小谢写诗时的艺术匠心。第一、二句,起调颇高,很有曹植“高树多悲风,海水扬其波”(《野田黄雀行》)的气势,工于起调,是两人的共同技艺手法,他被后人称道的起调还有:“朔风吹飞雨,萧条江上来”(《观朝雨》);“大江日夜流,客心悲未央”(《暂使下都夜发新林至京邑赠西府同僚》),句中的“西南”和“东北”是针对京邑建康和治所宣城而言的,宣城在建康的西南方向。“永”,不仅是因为逆流而上行船速度慢的缘故,还因为山高水长,遥遥无期,故觉漫长,虽是形容词,在这里却赋予了动词的性质;“骛”,奔驰,百川归海的气势,速度极其快,江水奔流的方向是故乡的方向,所谓“归心似箭”也,诗人主观化的情感加之其上,对京邑的依恋之情油然而生。“永”和“骛”两字,非常准确地形容了逆流而上和顺流而下的不同水速,同时也敏锐地捕捉到了诗人微妙的心理感受。第三、四句是小谢的写景名句,他是永明体的代表诗人,不仅精于音律,在炼字炼句上更见其功力。“天际识归舟,云中辨江树。”作者的船越走越远,只看到离开的方向上的点点帆影,却还在努力地辨认归去的船只和隐没在烟雾中的江边的树木,那是离开的方向,是京邑的所在地,写景一近一远,无限深情,不言而喻。我们仿佛看到诗人站立船头,向着故乡的方向深情眺望,繁华落尽,尽显真纯,动人处何须百转千回。

第二层的开头,作者由向京邑的深情眺望转到自身经历的回顾上,“旅思倦摇摇,孤游昔已屡”。“摇摇”出自于《诗经·黍离》“:行迈靡靡,中心摇摇。”作者的心情是和《诗经》中那个经过荒城故都的诗人的心情是一样的,再加上江船的颠簸,心神更加不宁。但作者不说这次旅行的孤单落寞,而是回想起曾经那么多次的“孤游”,咀嚼每一次在路上的感觉,从前像这样一个人的旅行实在太多了,现在的情况还算不错的呢,他的不以为意,只是更容易让我们“掬一把同情泪”。这一联用了倒装的手法,当为“孤游昔已屡,旅思倦摇摇”。把“旅思倦摇摇”前置有突出强调的作用,映入读者眼帘的首先是一位疲倦不堪的旅人形象,接着我们听到了他在诉说“孤游昔已屡”的人生经历。在淡淡的心酸中,隐隐透露出一种侥幸心理。谢内心矛盾,依违去就,很多时候都怀着随遇而安的心理,侥幸心理即占了很大的一部分。永明八年,萧子隆为镇西将军、荆州刺史,谢为镇西功曹,随藩赴任。因爱好相同,意气相投,所以“尤被赏爱,流连晤对,不舍日夕”。这引起了旧派官僚王秀之的嫉妒,他以谢“年少相动”密报武帝,被敕令还都。这是他从十九岁解褐做官以来遭受的第一次政治打击,有悚惧畏祸的一面,也有逃出迫害的侥幸心理。没有对迫害者的愤怒,没有对自身的深刻反思,而是很平淡地叙述,就像现在一样,云淡风轻地诉说过往旅途的艰辛。

最后一联,作者用典以明志。“虽无玄豹姿,终隐南山雾。”据《文选》李善引刘向《列女传》载:“陶答子治陶三年,名誉不兴。家富三倍,其妻独抱儿而泣。姑怒,以为不祥。妇曰‘:妾闻南山有玄豹,隐雾而七日不食,欲以泽其衣毛,成其文章,至于犬豕,肥以取之,逢祸必矣。’期年,答子之家,果以盗诛。”从字面上来看,诗人是说自己虽然没有玄豹的资质,但也会像玄豹一样隐没在烟雾笼罩的南山里,把远离京邑的宣城比喻成藏身之所“南山雾”,表达了诗人全身远害的思想。深层次来说,诗人借陶答子的为官经历来自勉,所谓“三年清知府,十万雪花银”,而陶答子“名誉不兴”,可见不是一个什么好官,最终“以盗诛”,贪污受贿而最终被正法。作者借这个典故来表明自己一定会爱惜自己的名誉,以廉洁自律,努力做一方郡守的好官,从谢被写入了《良吏传》这一事情来看,他的确是把这奉为人生准则的。诗人外调做官,全身远害,却从来没有忘记身上的责任,这暗合了“既欢怀禄情,复协沧州趣”的双重人生追求。而烟雾缭绕的南山又与开头“水云万里,一幅烟江送别图”(钟伯敬语)相照应,我们仿佛看到了诗人的船向西南江路漫漫前行,最终隐没在了云遮雾绕的远山深林里的景象。

参考文献:

[2]萧统编,李善注.文选[M].北京:中华书局,1986:611.

[3]魏耕原,张新科等.先秦两汉魏晋南北朝诗歌鉴赏词典[M].银川:商务印书馆国际有限公司,2012.

[4]罗时进编选.山水诗选[M].南京:凤凰出版社,2012.

[5]李昌舒.出处与山水:从谢安到谢[J].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5).

[6]梅国宏.情感的宣泄与诗美的建构——谢山水诗新探[J].兰州学刊,2008(1).

作者:冯海燕,宁夏大学人文学院在读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中国古代文学。

编辑:曹晓花E-mail:erbantou2008@163.com

猜你喜欢
宣城板桥南山
陆海之纵
冬日南山
宣城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化工发展方向浅谈
宣城:一城山水半城诗
板桥善诵
“松竹”图里话板桥
宣城以外看宣城
板桥河
在深秋,共南山
青花瓷里觅南山——江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