冷酷背后的压抑——从精神分析看《指匠情挑》中的克里斯托弗·李里

2016-07-12 08:37汕头大学文学院广东汕头515063
名作欣赏 2016年6期
关键词:莫德克里斯托弗压制

⊙徐 敏[汕头大学文学院,广东 汕头 515063]



冷酷背后的压抑——从精神分析看《指匠情挑》中的克里斯托弗·李里

⊙徐敏[汕头大学文学院,广东汕头515063]

摘要:克里斯托弗·李里是电影《指匠情挑》中的一个人物,他不仅禁锢外甥女的人身及精神自由,而且将自己的亲生妹妹关进了疯人院。从人情的角度上来讲,克里斯托弗完全是一个人性泯灭的人物,然而这背后,他同样是一个值得同情的人物,他的自我对本我的极力克制导致了一种性的错乱。

关键词:本我自我性的错乱

《指匠情挑》(Fingersmith)是艾斯林·沃什尔(Aishing Walsh)根据萨拉·沃特斯(Sarah Water)的作品《荆棘之城》改编而成的一部悬疑电影。故事的背景是维多利亚时代,主要的故事情节集中在两个女性莫德·李里(Maud Lily)和苏珊·程(Susan Trinder)身上,展现了男权社会对女性的压抑以及女同性恋之间不被社会认可的感情。在这部电影中,一个隐蔽却重要的人物——作为男权的代表人物之一,莫德的舅舅——克里斯托弗·李里(Christopher Lily)是一个复杂并值得深究的人物。

李里先生在这部电影中着墨并不多,但作为一个幽灵般的人物出现在影片中,对莫德有着深深的影响,正是他对莫德的禁锢,造成了莫德从小在一个不正常的环境中成长。布莱尔庄园的死气鬼魅,同样是因为他的存在。总体看来,克里斯托弗·李里是一个可恨的人物,他不仅毁了他妹妹的生活,也成了莫德生活中的噩梦。然而,从另一个层面去看,他同样是一个可怜的人物,在他对自己压抑的背后,是整个社会对他的压制。

一、呈现:面前的克里斯托弗·李里克里斯托弗·李里在《指匠情挑》中作为男权的代表之一,象征着不可撼动的权力,他的身上有着维多利亚时代的深深烙印。李里先生初次出场时给人的那种压抑之感顷刻便喷涌而出,以致令年幼的莫德失声尖叫。他的几个鲜明的特征首先表现在他是情色书籍的收藏者。李里先生的姓——Lily——原意是“百合”,象征着纯洁,而李里先生却书写并收藏了大量的情色书籍,并将整理、书写情色书籍当作生命中最伟大的事业。他禁止莫德未戴手套去触摸他的书籍,对书中的错误丝毫不能容忍,对插图的解说却如同赏析一幅世界名作一般,更是将莫德训练成为朗读情色作品的朗读者,却对莫德的朗读用一种美的眼光去分析,将莫德的朗读与书籍混为一体。在对待情色书籍上面,他有着一种极为固执的严谨和专业。

其次,书房中的“铜手指”象征着他的至高无上的权力。李里先生的“铜手指”在距离书房门口不远处,没有他的允许,任何人不能跨过这根线。当苏珊因为不知而跨过了这条线的时候,李里先生勃然大怒。尽管莫德获得了他的允许,能够跨过“铜手指”,然而,在“铜手指”之中的世界,莫德更加被其所束缚。

再次,李里先生多次用“小声”(whisper)、“轻声”(soft)和“安静”(silent)这样的词来要求他身边的人保持一种寂静的状态。在苏珊来到布莱尔庄园的那晚就被告知“李里先生不能容忍喧哗”。当莫德试图逃走而弄出声音时,他也只有冷冷的一句“不许吵着其他人”。在他的世界里,需要的是绝对的安静。

此外,在对待其妹妹的事情上,李里先生更是显现出一种冷漠无情和高高在上。李里小姐追求爱情的自由,未婚先孕;李里先生不惜追至贫民窟,将李里小姐母女送往了疯人院,让其在那里被逼疯而死。

最后,莫德在逃离布莱尔庄园之前,带着满腔的怒火毁了李里先生的全部书籍。在影片当中,李里先生的病重与死亡是通过他人之口一笔带过的,然而不难想象,当他视为生命的书籍全部被摧毁,扮演着秘书角色的莫德也逃走后,他的生命被抽空了,死亡也是必然的。

二、人格:自我对本我的压抑李里先生在《指匠情挑》中是一个隐蔽而重要的存在,在他身上,我们更多地看到了一种对自然情欲的压抑,他的自我几乎是一个变态的自我。这与他所生活的环境息息相关,维多利亚时代对情欲极度压制的背后,是情色书籍的蓬勃发展。在李里先生身上鲜明地显现出了这种悖论,致使他的自我是一个近似变异的自我。

弗洛伊德认为,人存在着本我、自我与超我,在他看来,“超我具有自我监视、良心以及(维持)自我理想的功能”①,而“本我充满了本能供给的能量……它只是遵循快乐原则力求对本能需要的满足”②。李里先生的本我并没有走出弗洛伊德所说的这个世界,他的本我同样是以享乐原则为主,对于自由的渴望和情欲的释放,也同样是占有主要地位的。问题出现在“超我”的力量上。弗洛伊德认为超我是伊谛普斯情结的继承者,它代替父亲行使监督权力。超我是自我理想,是从道德、良心层面上而分离出来的。李里先生的超我更多的是依据社会的道德标准而形成的,他的这种超我具有压制自然情欲的意识。在李里先生身上,本我与超我的矛盾异常明显,从而使得作为起着调和作用的自我面临着困难的选择。

弗洛伊德提到,自我需要服从外部世界、超我与本我三个主人。李里先生的自我正是对超我与社会的妥协,但同时兼顾着本我的欲望。这三重的压迫造成他将自己的情欲投放到了情色书籍之上,使这三者都得到了满足:第一,他的事业都是在隐秘的情况下进行的,这就让他免受社会道德的谴责;第二,他的情欲得到了全部的释放,来自于本我的欲望得到了满足;第三,在对情色书籍如同学术研究般的严谨和专业的鉴赏评价中,来自于超我的力量也在这之中得以平衡。

在李里先生自我的形成过程当中,时代带来的压制转变成他对自己、对他人的压制。他的自我对本我的压抑已经到达了一个顶级的程度。在他的世界中,快乐原则与现实原则相抵触的时候,他会不惜一切代价遵循现实原则。即便年少时期有过反抗,但毫无疑问李里先生的反抗是无效的,他的父亲、家族,乃至整个社会都站在他的对立面,这样的现实使他不得不屈服。但可以肯定的是李里先生的本我力量是巨大的,自然的情欲想挣脱自我的束缚,最终在情色书籍当中得到了释放。而这时李里先生的自我完全掌控了本我,他所展现出来的那个自我,是维多利亚时代该有的绅士模样。

此外,李里先生多次让大家安静点,就连说话声音都必须是小声的,这种现象如同他书房中的“铜手指”一样,都是作为他男权的掌控力的表现;另一方面,这亦是对他自己本我的压制。人们高兴或者愤怒时说话的音量自然而然就会提高,但这于他是无法容忍的,在他的世界里,这种高兴或者愤怒的感情一直处于压抑状态中,仅仅在自己的命令受到了违抗的时候,他才会表现出他的愤怒。“铜手指”更是象征着他对本我的压制,在这个“铜手指”之中的世界,是他对于本我、超我以及外在世界的妥协。他将自己的情感压制下来,用“铜手指”将自己和这种正常的爱欲世界隔离开来。

克里斯托弗·李里的本我有着对于爱欲的追求和对于快乐的向往,然而在社会环境和超我力量的压制之下,本我的力量受到了极大的阻碍,它最终只能通过一种近乎变态的爱好将它的欲望发泄出来,这种爱好在李里先生这里就是对情色书籍的变态喜爱。

三、力比多:性的错位对于这样一个被压抑着的李里先生,从力比多的角度可以更清楚地看到他的自我是怎样发展至此的。根据弗洛伊德的观点,人的身上存在着与饥饿感相似的一种力量与本能,他称之为“力比多”,即为性的本能。性的本能在自然的情况下成长,到了一定的程度,便能在正常的社会环境下得到满足;然而,在某些人的身上,力比多不会遵循它的最初形成的途径而扩大,反而形成了一种性的错位。在现实生活中,社会道德力量和社会伦理都会对力比多的发展有一定的压制。而过度的控制会带来一系列的问题,维多利亚时代则是一个对于性本能过度控制的时代。

对力比多过度的控制在很多情况下会带来性的错位。对于性的错位者而言,有两者情况来使力比多得到满足:一是从实际行动上通过特殊方式得到性欲满足,另一种则是在想象中获得满足。后一者又分成四种情况,其中一种为在物品上获得情欲的满足,如同拜物教的教徒一般。很显然,李里先生属于这种情况。

李里先生身上的性本能受到了来自外界的压制,并出现了思想的偏差,导致力比多的快感无法得到满足。然而,如同弗洛伊德所表达出来的意思,人类生的本能中涵盖着两个重要的元素:一是吃的欲望,另一个则是性的欲望。在李里先生性的欲望无法通过正常的渠道得到满足的时候,就转移到了对情色书籍的爱好上去,在这些书籍当中,通过他的富有创造力的想象使其得到一种快感。在这里,性的快感和力比多的释放不是通过具体的性行为来达到目的的。力比多在被外在因素压制的情况下,依然有着自己的执着,这种执着在李里先生身上体现在了对情色书籍的着迷之上,李里先生的性本能在此得到满足,这在一定程度上也阻止了李里先生变成一个彻头彻尾的神经病。弗洛伊德在演讲中说过:“人们若没有满足自己力比多的可能,就容易患精神病——所以我们说人们是由于被‘剥夺’才得病的——而且他们的症候乃是对失去的满足的代替。”③虽然李里先生这种变态的爱好某种程度上称不上是精神病的表现,然而,它确实是一种不正常的、变态的释放力比多的方式。对于李里先生而言,这些书籍就是他全部的生命,这是他释放力比多本能的唯一途径。

因而,在他发现莫德将他的书籍全部毁掉的时候,即便是身体健朗的李里先生也在瞬间便卧病在床了。生的本能之一——性的欲望被彻底摧毁,无法得到应有的满足,李里先生整个人被抽空了,他的精神在这当中也崩溃了。弗洛伊德说过,一个人致病的原因是他用以满足他所渴望的唯一方式被剥夺了,而相比于弗洛伊德所说的“致病”,李里先生更进一步——死亡。

在李里先生的身上,他受到外在世界和超我精神对本我中自然情欲的极力压制,这种压制致使他将情欲的发泄转移至情色书籍上,因此,他所表现出来的自我,尽管有着男权社会中至高的权力,

然而更多的是一种精神上的压抑。在这种压抑之外,这个人物形象是异常可怜的。他将外在的道德观念加附于身,最终将自己的正常情感抹杀掉,造成了情感上的偏差。这个在电影中出现次数不多的人,却正是那个时代中一部分人的缩影。

①②[奥地利]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导论演讲新篇》,程小平译,国际文化出版公司2007年版,第64页,第71页。

③[奥地利]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引论》,高觉敷译,商务印书馆1984年版,第275页。

参考文献:

[1] [奥地利]弗洛伊德.弗洛伊德文集[M].车文博编.长春:吉林出版社,1998.

[2] [奥地利]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导论演讲新篇[M].程小平译.北京:国际文化出版公司,2007.

[3] [奥地利]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引论[M].高觉敷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4.

[4] [奥地利]弗洛伊德.图解精神分析引论[M].南玉祥译.沈阳:万卷出版公司,2012.

[5] [英]萨拉·沃特斯.荆棘之城[M].林玉葳译.南昌:百花洲文艺出版社,2009.

[6]师璞.论萨拉·沃特斯“维多利亚三部曲”的女同性恋叙事[D].暨南大学,2013.

作者:徐敏,汕头大学文学院在读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文艺学。

编辑:水涓E-mail:shuijuan3936@163.com

院校平台·辽宁师范大学

猜你喜欢
莫德克里斯托弗压制
一张白纸, 一个故事
《碟中谍6:全面瓦解》专访 克里斯托弗·麦奎里 亨利·卡维尔/西蒙·佩吉
食药总局公告:匹多莫德,3岁以下儿童禁用!
绿山墙的安妮(四)
克里斯托弗·格蒂特英女王秘书另类“宫斗”被逐出皇宫
绿山墙的安妮(三)
少年你躺枪了没?盘点《三国争霸2》三大压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