俞志华
印象中的江南小镇,大多是一条青石板铺就的街道,木结构的二层楼房依街而筑,供销社、农资公司、杂货铺、饮食店、打铁店、豆腐坊、裁缝店、水果摊、剃头店等嵌镶其间。当地的原住民们开着小店,做着小营生,赚着小钱。小巷、小弄如章鱼的八爪从街区向两侧延伸,居民、农户混居一起。我的老家就在这样一个小镇里,这是童年时的记忆。
现在的小镇,随着改革开放,随着农村的城镇化,早已没了这般模样。特别是在浙江,几经发展,各种各样的新型小镇如雨后春笋般拔节而出,有的强工业、有的优农业、有的重商贸、还有的做着文化旅游业。这些小镇的变化,已成为浙江大地上沿历史文脉、经济商贸发展变迁的一个缩影。
1979年的春天,有位老人在中国的南海边画了一个圈。中国的改革开放拉开序幕,《春天的故事》唱响大江南北。
南,曾是圳涌江湾纵横的深圳,成为中国改革开放后的第一个经济特区,成为中国经济改革和对外开放的试验场。来自世界各地的人们汇聚到这片热土,挥洒汗水、施展才华、成就梦想,神话般地使它崛起为一座工业化、现代化的新城。来自各地的创业者们追求着自由、多元、富足、健康的生活,以成为“深圳人”而自豪。
北,过去曾是埋葬太监荒凉坟场的中关村,成为中国第一个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和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成为中国体制机制创新的试验田。中关村首现电子一条街,并诞生了第一家民营科技企业,奇迹般地成为面向世界、辐射全国、创新示范、引领未来、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中国第一村声名鹊起。
东南沿海,身处中国改革先行地的浙江,创办了全国最早的专业市场——义乌小商品市场。如今,义乌小商品市场已成为国际小商品的流通、研发、展示中心,中国最大的小商品出口基地,贸易城市特色初现。30多年来,驰骋国内外商界的浙商劲旅,在市场经济的浪潮中脚踏实地,艰苦创业,留下了“浙江制造”、“浙江模式”。“八八战略”、“两富浙江”,践行“两山”理论、坚持“三生融合”,将“产、城、人、文”有机结合,用创新重组各类生产要素,又开始创建“特色小镇”,再绘科技创新的生动画卷。难怪富士康集团当家人郭台铭踏入杭州的云栖小镇时会兴奋地说:“我在这里嗅到了硅谷的味道。”
这个被赞誉为“硅谷”的云栖小镇,传承原有“云栖”景区的地域文化,汇集全世界云计算产业中最高端的要素资源和“马云式”的人才,从事着以云计算、大数据为特色的当今科技与产业融合的伟大事业。中国首个云产业生态联盟——“云栖小镇联盟”诞生在这里,阿里云开发者大会——现为“云栖大会”的永久举办地在这里。2015年的“云栖大会”,2万多个参会名额在网上被世界各地的创业者们一抢而空,足见云栖小镇的知名度和吸引力。
改革开放造就中国第一城,体制创新成就中国第一村。现今,借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将云栖小镇打造成“中国第一镇”,已成为浙江人的新梦想。
在中国改革开放的快车道上,浙江人一直以“浙江速度”驱动着浙江经济高速增长,从块状经济、县域经济,到工业区、开发区、高新区,再到集聚区、科技城,在这一车道的每一个站点、节点上,浙江人都在不懈地探索如何利用最少的空间资源创造改革的最大红利。
然而最近10年,面对错综复杂的宏观经济环境,浙江的传统企业和产业,由于发展中存在的过多依赖低端产业、过多依赖低成本劳动力、过多依赖资源环境消耗等问题不断凸显而亮起了红灯;曾是浙江产业发展重要路径的大批块状经济和区域特色产业,由于层次低、结构散、创新弱,竞争力日趋下降;占浙江“半壁江山”的民营经济,在宏观调控经济步入新常态后,整体抗风险能力不强,发展遭遇瓶颈。一直保持高速增长的浙江经济在全国较早出现了速度换挡回调,靠消耗资源的“投资拉动型”增长方式已面临困境。
如何走出困境,保持浙江经济持续稳定发展?“建设特色小镇,是经济新常态下加快区域创新发展的战略选择,也是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新型城市化的有效路径。” 2015年1月,浙江省委、省政府做出了战略抉择。“这将有利于加快高端要素集聚、产业转型升级和历史文化传承,推动经济平稳健康发展和城乡统筹发展。”浙江发改委副主任翁建荣这样诠释。
而省长李强更是明确强调:“特色小镇是浙江适应和引领经济新常态、推动创新发展和转型升级的重大战略选择。”因此,小镇的价值非同一般。他多次说:“镇小能量大,创新故事多;镇小梦想大,引领新常态。”
一年多来,浙江大地上,一座座特色小镇如雨后春笋般拔地而起。首批37个省级特色小镇2015年新开工建设项目431个,完成固定资产投资额480亿元,新入驻企业3300家,引进1.3万多名人才。2016年1月,42个小镇入围第二批浙江省级特色小镇创建名单。按照规划,浙江将用3年时间投资5000亿元打造100个特色小镇。全省各市结合“十三五”规划,正在积极谋划培育市级特色小镇近200个。全省市县梯度联创、分级培育的特色小镇创建氛围正在形成。
这批“浙江版本”的特色小镇,“非镇非区”,而是按照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聚焦信息经济、环保、健康、旅游、时尚、金融、高端装备等七大新兴产业,融合产业、文化、旅游、社区功能的创新创业发展平台。这些小镇形态上“小而美”、功能上“有机合”、产业上“专而强”、机制上“新而活”,正逐步成为浙江稳增长、调结构、强创新的重要载体,也是推进项目建设拉动有效投资的新引擎,转变政府职能提升服务能力的新抓手,“十三五”发展规划的新亮点、新律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新型城市化探索的新实践。它们被看作是处理好政府和市场关系的新模式,引发全国关注。
创建特色小镇,将对浙江经济社会产生怎样的深远影响?浙江省省长李强在答中国改革报记者专访时曾有详细回答。
首先,特色小镇是破解浙江空间资源瓶颈的重要抓手,符合生产力布局优化规律。浙江之所以在城乡接合部建“小而精”的特色小镇,就是要在有限的空间里充分融合特色小镇的产业功能、旅游功能、文化功能、社区功能,在构筑产业生态圈的同时,形成令人向往的优美风景、宜居环境和创业氛围。
其次,特色小镇是破解浙江有效供给不足的重要抓手,符合产业结构演化规律。特色小镇就是聚焦支撑浙江长远发展的信息经济、环保、健康、旅游、时尚、金融、高端装备等七大产业,以及茶叶、丝绸、黄酒、中药、木雕、根雕、石刻、文房、青瓷、宝剑等历史经典产业。通过产业结构的高端化,推动浙江制造供给能力的提升;通过发展载体的升级,推动历史经典产业焕发青春、再创优势。
再次,特色小镇是破解浙江高端要素聚合度不够的重要抓手,符合创业生态进化规律。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到来的时代,竞争的关键是生态竞争。浙江建设特色小镇,聚焦七大产业和历史经典产业打造产业生态,瞄准建成3A级以上景区打造自然生态,通过“创建制”、“期权激励制”以及“追惩制”打造政务生态,强化社区功能打造社会生态,集聚创业者、风投资本、孵化器等高端要素,促进产业链、创新链、人才链等耦合,为特色小镇注入无限生机。
最后,特色小镇是破解浙江城乡二元结构、改善人居环境的重要抓手,符合人的城市化规律。特色小镇是浙江特色产业、新型城市化与“两美浙江”建设碰撞在一起的产物。浙江的城市化进程走到今天,交通拥堵等“大城市病”已经出现,公共服务向农村延伸的能力已经大大增强。在城市与乡村之间建设特色小镇,实现生产、生活、生态融合,既云集市场主体,又强化生活功能配套与自然环境美化,符合现代都市人的生产生活追求。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建设中的特色小镇,“一镇一风格”,融“生产、生活、生态”为一体,完美结合了传统与现代、历史与时尚、自然与人文,山水风光、风俗人情、土特产品、镇街小巷、独特经济、个性产业、人文历史皆为特色,田园诗意,江南韵味,各美其美,美美与共。
特色小镇折射出浙江经济转型的大未来,让浙江人的田园般生活不再遥远。不久的将来,当你踏入这些小镇,你会感觉自己好像来到了具有旖旎风景、丰富人文、独特韵味和悠长历史的瑞士达沃斯小镇、美国格林威治小镇、法国普罗旺斯小镇、希腊圣多里尼小镇。这些精致独特、建筑密度低、产业富有特色、文化独具韵味、生态充满魅力的特色小镇,在浙江将会变成真正的创业创新、环保旅游和健康生活的天堂。
有梦想,总是好的,想了才能实现——无论是一个人,或是一个镇,还是一座城。如果,历时30多年,小小的深圳能崛起为一座现代化新城,荒凉的中关村能成为中国第一村,挑着担子叫卖的义乌小贩能打造成中国最大的小商品出口基地,那么有朝一日,谁敢说“云栖小镇”不会成为中国第一镇呢?或许梦想已在路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