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圣午睡
昨天带女儿玩秋千,排了很久的队,终于前面的小孩玩够了,轮到女儿上去了。
冷不防,一个小姑娘欢呼着跑过来,径直就要往秋千上冲。
这小姑娘比女儿大,跑得更快,而且她这种高速冲击对女儿很有威胁力,女儿顿时露出了慌张茫然的表情。这时,我把女儿抱上秋千,对小姑娘说:“小朋友,对不起,妹妹排队已经排了很久了,轮到咱们玩了。”
小姑娘的奶奶就跟在后面,一听我这么说,她扭头就冲奶奶哭了起来。奶奶好言相劝说:“你玩别的嘛。”
好在这时候,旁边的秋千也空了出来,小姑娘才不哭,去玩那个秋千了。
我当时也对小姑娘颇有歉意,但我必须对女儿守信——之前很多人排队玩秋千,女儿也有过因为地势原因离得更近,可以抢排在其他孩子前面的机会,都被我劝阻了。我告诉她:“咱们要按顺序排队,排在前面的人比我们来得早,等得久。”女儿很听话,乖乖地按顺序排队,等候过程中,我曾建议她去玩另一个小一点儿的秋千,但她说:“我想玩这个秋千,我排队。”
如果我让了这个小姑娘,能有什么理由说服女儿呢?因为她比你大,跑得比你快?因为你抢不过她,而妈妈又不能跟小朋友抢?
我清楚地知道,这么说的后果,就是女儿以后也许会认为她可以随便欺负比自己小的孩子,或者认为排队没必要,还不如抢更来得实惠;更糟糕的是,她也许会认为妈妈就只会要求自己,别的孩子则可以随便胡来。
以上种种,都不是我想要看到的。
这让我想起了“孔融让梨”的故事,换了孔融来处理,那就简单多了:反正我让了就对了。
小时候听“孔融让梨”这个故事时,我就很迷惑,不是对他的行为,是对他的那套说辞——弟弟妹妹比我小,要爱护,所以要让;哥哥姐姐比我大,要尊敬,所以要让。但对于哥哥姐姐来说,孔融也是弟弟;对于弟弟妹妹而言,孔融又是哥哥。如果大家都遵循这样的礼让规律,那岂不就是一团混乱了吗?到底谁该让谁呢?
当然,孔融让梨的意义大家都知道,那就是谦让。谦让是一种美德,很多妈妈也是这样回答和要求孩子的。对于孔融个人来说,我觉得他做得对,因为他这样做了很高兴,他便发自内心地去做了。但具体到我们每个人,都做如此要求,就显得既虚伪又不公平。事实上在成人世界中,很多人的谦让不过是出于礼节,表现一下自己的礼貌,假如对方不识趣地大喇喇接受了,孔融原则的执行者难免也心中不平,觉得自己吃了亏,暗中批评对方不懂事。
大人满脑子道德规范尚且不甘心当孔融,天真的孩子们更是这样。很多妈妈温和有礼,生活中本来就处处谦让。大孩子抢了自己孩子的玩具,孔融妈妈们不好做声,觉得自己一个大人怎能跟人家小孩子计较;而自家宝宝当然无力独自抢回来,这亏吃也就吃了吧。小娃娃抢了自家孩子的东西,孔融妈妈们觉得也没法计较:宝宝应该懂得谦让啊。如果自家宝宝去抢,没准儿还要上前教导几句:“要跟小宝宝分享,让着小宝宝。”
于是在小孔融的心里,委屈迷惑自然就产生了:刚大孩子抢我的时候,你怎么不让他让着我呢?更有甚者,对方的妈妈可不见得如此温良恭俭让,帮着孩子作恶的大有人在。如果妈妈总执行孔融原则,要求自己的孩子无限礼让,孩子一定会总觉得自己受委屈,心里不平衡。看似细碎的分享小事,最终却会导致一个大问题:由于缺乏一个清晰的原则,孩子会在人际交往时更难掌握一个合适的尺度,甚至不能分辨哪些是友好的交流,哪些是蛮横的行为。而温和有礼的家长此时在做什么呢?他们可能只是觉得莫名其妙,这孩子怎么动不动就急了呢?
对于幼儿来说(请注意是幼儿),制定原则很重要的一条就是:清晰平等的可执行性。这样孩子才能清楚地知道自己应该做什么,清楚地预期后果,不会觉得无所适从。家长与其奉行模糊的谦让,不如执行清晰的秩序。那些复杂的忍让和避免矛盾之类的原则,两三岁的孩子接受起来不太容易,只能留待慢慢教授。
所以,孔融是个好孩子,但不是一个好榜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