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我们国家的社会生态和媒介生态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媒体形态的多元化,公众媒体和“自媒体”并存共生,使“媒体人”的外延不断泛化,“媒体人”的内涵已不再局限于传统媒体的从业者。
在媒体行业敞开胸怀,海纳百川的同时,作为媒体人的我们是不是有必要重新审视一下自己:我是个合格的媒体人吗?
毫无疑问,面对着媒体的传播方式、信息渠道、技术手段、受众需求等诸多因素的变化,对媒体人的复合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传播方式的变化,改变了传统媒体信息采集与制作的流程。纸质媒体、微博、微信、APP等不同的媒体形态集中在同一个信息平台上,统一策划、资源共享,通过对信息进行不同程度的加工、整理,制作出特点各异的内容产品,并通过不同的媒介渠道传播给特定受众。这种工作方式的变化除了要求如调查研究能力、新闻敏感能力和文字表达能力等传统能力,还要求媒体人应具备全媒体的运作理念和操作技能。
面对浩如烟海的信息和信息来源的多元化、复杂性,对信息的甄别、处理能力显得尤为重要。尤其对信息进行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的加工,除了考验着媒体人的选择与整合能力外,也挑战着信息把关能力和批判性的认知能力。
诚然,在当前的媒体环境下,具有上述才能的媒体人,都是不可或缺的人才。然而,当我们强调人“才”的同时,是否更应该强调“人性”呢?你要成为一个合格的媒体人,首先要成为一个“好人”。因为媒体这个行业有着与其他行业不同的特殊性。它是思想的生产者,价值观的传递者,社会舆论的引导者。媒体是“社会公器”。著名的新闻工作者范长江说过“应把最平凡的人格问题,看作是最根本的第一信条,有了健全高尚的人格,才可以配做新闻记者”,他认为媒体从业人员的道德水准都应该是高于常人的。
因此,在任何时代,媒体人的“人性”、“德行”,即职业道德、职业操守、职业良知都应排在首位。没有了这些,那些专业技能便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其实,这是媒体从业者的基本素养,也是人性基本要求,可现在仿佛成了奢侈品。可以试想,如果媒体从业人员无社会责任和担当,滥用媒体权利牟取私利,或者进行权利寻租;或者为增加点击量、发行量和收视(听)率成为“标题党”;或者进行恶意新闻炒作,罔顾事实制造“假新闻”……,凡此种种屡见不鲜的现象,不仅使公众质疑媒体从业人员的人品和职业素养,更降低了媒体公信力,媒体的责任和担当更无从谈起。
其实,作为一个媒体人,在当今的社会与媒体环境下,比传播能力更重要的是传播理念,比筛选、整合信息更重要的是对信息的正确解读,比呈现事实更重要的是还原事实的真相,比专业技能更重要的是职业操守,比学科知识更重要的是知识的延展与融合,比上述一切都更为重要的是社会责任与良知。
成为一个合格的媒体人,说难也不难,在鱼龙混杂的行业生态中,只要你坚守职业道德,恪守职业操守,保持职业良知,对社会有一份担当,对职业有一份敬畏,在浮躁的社会环境中,HOLD得住自己的心,有媒体人应有的淡定与从容,你离“合格”两个字就不远了。
其实,好多事情,不是做不到,而是想不想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