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的孤独守望

2016-07-11 02:30于丽金
参花(上) 2016年7期
关键词:结构分析人物塑造

摘要:影片《入殓师》根据日本作家青木新门的小说《门纳棺夫日记》改编而成,由泷田洋二郎执导,本木雅弘、山崎努、广末凉子等联袂出演。影片以一名初出茅庐的入殓师的视角去观察身边各种各样的死亡与离别、亲情与爱意,获得第81届奥斯卡最佳外语片殊荣。本文以《入殓师》为例,较为详细地分析了其在结构、人物塑造等方面的特点,以供探讨其在平淡直白的叙述中所传递出的影像力量。

关键词:《入殓师》 结构分析 人物塑造

死可能是一道门,逝去并不代表终结,而是超越,走向下一程,正如门一样。我作为看门人,在这里送走了许多人。对他们说:路上小心,总会再见的。——守门人

一 、生如夏花 死如秋叶

佛曰:人生在世如身处荆棘之中,心不动,人不妄动,不动则不伤;如心动则人妄动,伤其身痛其骨。

传道者说:人一切的劳碌,就是他在日光之下的劳碌,有什么益处呢?

影片《入殓师》给了我们最浅显直白的答案——生即死,死即生。水中的鱼拼尽全力逆流而上,尽管结局无非一死。那人又何尝不是这样?

人类通过世界的存在而存在,世界是由于人类的存在而存在。看上去似乎是一个悖论,但是却道出了人生的意义与价值:个体就是世界的存在。

《入殓师》讲述一个满怀艺术理想的普通人因为“意外”或者叫做“注定”进入了一个不被普世之人接受的行业——入殓师,满怀着对父亲“抛妻弃子”的怨恨和与母亲临终的错过,逐步了解和认识生与死、爱与恨的真正意义,最终成长为一个出色的入殓师的故事。

本片没有华丽的摄影、震撼人心的大场面,甚至没有曲折的剧情,只是在时间的流逝中让观者随剧中人一同走入每一个生命的终点,在影像的光影之中体会原来人终归尘土。死并不可怕,可怕的是拒绝死亡,既然接受了死,那么在有生之年就会好好活着。在这个世上留下点什么东西,哪怕只是那么一点点,也证明了生的努力。

入殓师,又名为逝者送行的人。入殓,对于死者来说是保持生命最后时刻的尊严;对生者来说是最后一次将厚重难言的情感释放出来的机会。而入殓师则正是赋予死者尊严,令生者释怀的送行者。

人生充满着仪式感,这种仪式感来自内心深处对生活的尊重。人生的美丽,往往存在于平淡之间,人与人之间相互宽容便是对生活最美的礼赞。世事无常,我们无法抵御时光的流沙,唯有内心保持对生活应有的谦虚,才能在面对亲情、友情、爱情的时候勇敢担当。就像影片中逆流而上、不会放弃的鱼,即使在逆流的征途中有可能死去,依旧没有放弃,只因在它们的内心,这便是一种挥之不去的、有关生命的仪式。

再深刻的主题也需要更有效的表达方式。于简朴之中彰显无尽的内涵,于直观的影像之中显现生命的意义。也许,电影就是这样一种媒介,在每一个24格的胶片中表达生活与生活中的我们。下文将从剧作结构等方面详细分析本片的呈现方式。

二 、娓娓道来 情深意长

(一)关于结构

影片全长约130分钟,封闭式的叙事结构,并无哗众取宠的外在形式,却如山涧的潺潺溪水,在不知不觉中将故事娓娓道来。全片可分为以下五部分:

(开端)00:00——31:45,小林决定放弃大城市的艰辛生活回归故乡,他满心欢喜地找到一份高薪水的工作,对生活、对未来满是未知的空白和期盼。

(带入)32:30——47:28,小林对入殓工作的动摇和怀疑、拒绝和排斥。

(发展)49:35——91:15,小林对入殓工作的认同和肯定、接受和尊重。

(高潮)91:16——106:20,小林与妻子和解,共同完成对澡堂老太太的入殓。

(结局)106:21——130,小林完成对生父的入殓,也完成了对自己的心灵救赎。这也是全片情感的最高升华处,是父子间几十年间情感的无声融解。

从结构上来说,本片并无突出之处,按照事情发展的顺序逐步展开。但是,这种平淡的叙事手法恰好衬托出情感的浓烈。在眼花缭乱的叙事方式大行其道的当下,这部影片传统的讲述方式,不失为一种回归。从某种意义上讲,这样的叙事结构有极强的代入感,使观众感同身受,同主人公小林一起从对入殓工作的陌生到逐步熟悉,直至完成自我观影的内心满足和情感释放。

(二)关于人物

小林大悟,一个年轻的大提琴家,充满梦想却在现实中屡受挫折。因为一次偶然,盲打误撞地接触到了入殓师的工作,从此踏上了一段精彩的生命旅程。影片初始,展现出小林的青涩、懦弱、善良、柔软的一面。随着剧情的发展,观众同小林一同成长,一同坚强,一同接受并认同入殓师这一职业。到影片结尾处,小林终于成长为一个能担当、有责任感的男人。至此,观众的内心得到了安慰和满足,感受到了宽容的力量。

电影始终都没有出现真正意义上的生父、生母形象,二者作为缺席的在场者存在于影片本体之中,有着特殊而必要的意义。正是未对生母临终尽孝的遗憾,使得小林在接受这份工作的过程中,始终怀有愧疚之情,也正是这种愧疚,一次一次去“抵抗”最初的犹疑和矛盾。直到对澡堂老太太完成入殓,小林才从内心深处原谅自己,也彻底接受和认同了这份工作的价值和意义。而那个模糊的生父形象出现在小林的记忆中,也是影片的最后部分。作为一个已逝的生命,他的出现其实是为了使小林的成长更加完整,父亲在生命的最后时刻用手中紧握的一颗“石头”补偿了儿子成长过程中父爱的缺失,成全了儿子也使儿子学会了原谅和宽容。

生命的最高境界应该是原谅,原谅那些伤害你的人和事。影片的最后,小林满含泪水为父亲做入殓的仪式,应该说是父子间的最后一次对话。在无声的交流中,所有委屈、不解、爱和恨、痛与伤,全部一笔勾销。父亲去了,手中却紧握着当年的小石头,这是一句道歉,也是一生难以放下的心结。应该说,生父和生母的缺席正是小林成长过程中必须去面对的问题,问题解决,小林也完成了自我的成长。

澡堂老太太和社长,这两个角色作为代母/代父形象,在影片中起到了关键的作用。小林的成长过程中一直是缺少父爱的,从遇到社长的那一刻起,一个“严父”走入小林的生活。社长兢兢业业为那些死去的苍白的人恢复原来的美丽与光彩,用自己的实际行动一点一滴的教育和感召小林,帮助小林完成成长过程中的挣扎与煎熬。

澡堂老太太是小林童年的见证者,从始至终对小林充满了爱怜和慈祥。她对生活的乐观热爱和勇敢坚持也影响着小林及其妻的人生价值理念。老太太生命的结束出现在小林和妻子的情感危机段落,“搬柴火时倒下”的老太太意外成为夫妻危机化解的一个突破口。妻子由此亲眼见证丈夫工作的全过程,被深深感染,终于理解并接受了丈夫的工作。

澡堂老太太和社长是小林最终接受入敛工作的引导者,更是令同小林一样的我们认知生命,接受死亡意义的指路人。

影片中的人物并不复杂(具体人物关系见下表),沿用传统的日本家庭亲情电影的人物关系模式,以夫妻/父子/母子关系为结构影片中人物关系的纽带。本片中的小林大悟是影片的主角,但是却并非好莱坞式的英雄人物,而是一个懦弱、胆怯、失意的普通人,也正是这样的普通人最终体会了生与死的意义,体会了入殓师工作的价值,抛却了对死亡的所有恐惧,让逝去的生命在手中绽放最美好的光芒。因而使全片显得更加真实和生动。

片中“看门人”的设置堪称巧妙,前半部分一直将“看门人”埋伏在澡堂老太太这条线索之内,当他在老太太的葬礼上说出那段感人至深的话时,前面略显平淡的剧情突然间变得回味无穷。生和死只是一扇门罢了,通往不同的旅程。不管曾经有过怎样的过往,此刻告别,终会再相见于下一段旅程。这个普通的人物瞬间变得熠熠生辉。

如果没有“入殓师”这样一个特殊而陌生的职业,也许这部电影并不会获得奥斯卡评委的青睐。如果没有“入殓师”的身份衬托,也许这部电影并不会如此感人至深。从经典剧作的角度分析,在人物设置和人物关系的处理上,本片并无特殊之处,中规中矩,没有刻意的干扰,没有繁冗的拖沓。但正是这样的简单和真实,恰到好处地将最后的感情迸发做了有力的铺垫。

当生命终结,一切感情与纠葛都会随着眼泪而化为灰烬。平日里疲于奔劳的我们,不妨用一颗宽容的心,多一些真诚的理解与勇敢的担当。因为,一切只在转念,乃至于生死。对于生活,不妨顺其自然,因为生活最终必将平淡无奇,我们只需保持人生本该有的仪式感,那便足够。

(作者简介:于丽金,女,硕士,中国传媒大学南广学院,讲师,研究方向:电影电视剧创作)

猜你喜欢
结构分析人物塑造
2016年中国经济走势展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