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出行背景下轨道交通城市节点设计

2016-07-11 09:23张育南王远楠
都市快轨交通 2016年3期
关键词:站点轨道交通交通

张育南 张 珩 王远楠 高 杰

(北京交通大学建筑与艺术学院 北京 100044)



绿色出行背景下轨道交通城市节点设计

张育南张珩王远楠高杰

(北京交通大学建筑与艺术学院北京100044)

摘要力求从城市绿色出行者的行为出发,重新探究绿色交通体系下的紧凑接驳以及人们与绿色交通相关的城市行为与城市生活需求。在相关行为需求调研的基础上,结合地下、地面和高架等不同形式的轨道交通与公共汽车、自行车和步行等不同的绿色交通,以及P+R、K+R等接驳方式的设计要求,同时考虑结合轨道交通周边的一体化建设开发,旨在实现绿色出行过程中人与其他城市空间在功能与形式上的互动,强化轨道交通节点空间布局优化的可能性,提高以轨道交通为骨干形成的绿色交通体系的竞争力。

关键词轨道交通;绿色出行; 城市一体化; 城市功能中图分类号U231

文献标志码A

1绿色出行要求下轨道交通节点的作用

在经济全球化的推动下,我国城市化进入了快速发展时期,然而大城市的人口膨胀、过度发展的小汽车以及用地结构的调整都造成了严重的交通拥堵,不仅影响了城市居民的正常生活,更加剧了交通污染,影响了城市的宜居和生态发展。解决这些问题的方向是城市的立体化再开发,比如通过以轨道交通为骨干,结合步行、自行车、公共汽车等交通方式构成的大城市绿色交通体系。这样不仅可以实现中长距离的大规模通勤,而且可以有效减少城市的交通污染,有利于城市的生态和可持续发展[1]。表1列举了不同城市交通工具的能源消耗、污染与占地情况[2-4]。

表1 不同交通工具的能耗、污染排放与占地面积

注:私人小汽车的数据综合了9种比较有代表性的车型数据,即捷达、君越、御翔、瑞麟G6、帕萨特、锐琪沃尔沃、皇冠。

然而,由于轨道交通“门到门”即直达目的地的性能较差,需要与公共汽车、自行车、步行等方式有效结合,因此在一些情况下与小汽车出行相比降低了出行的便捷和舒适性,从而失去了部分竞争力。尤其在通勤的高峰时段,由于车厢内部十分拥挤,不仅影响了出行的舒适性,还导致孕妇、儿童等群体出行不便。同时,轨道交通站点及周边空间,由于大量人流的汇集出入,为许多便民服务和商业活动提供了发展契机,也成为提升城市形象、让市民享受城市生活的重要节点,在此情况下,轨道交通与小汽车相比又显示出较强的优势。在这样的优势下,如能有效改善城市轨道交通与城市空间的关系,提高出行过程中的便捷舒适度,将会进一步提升轨道交通的吸引力,有利于倡导绿色出行[5]。

城市轨道交通节点是指轨道交通站点与周边城市空间所形成的整体城市空间,包含了轨道交通站点、站前广场、综合体建筑以及相关的绿化景观。凯文·林奇早在其影响城市设计的开篇名著《城市的意向》中就提出了城市节点空间的相关概念,并且提及轨道交通节点对于城市的特殊意义,但是多年来随着城市的发展变化,许多城市轨道交通节点的许多设计问题需要从城市研究的角度进行更加精细的探讨[6]。

笔者认为,强化轨道交通与周边城市空间所形成的节点包含着两个层面:在功能上与出行及其他相关城市生活的互动;在环境景观上与人们城市体验的契合。在此过程中,对节点功能及形式的把握与人们对出行规律的认识有关,尤其是在不同地区、不同情况下,轨道交通节点的设计更需要通过精细化的研究、城市管理和引导措施相互结合才能完善。

2完善绿色交通体系系统性

在某些情况下,出行不便与舒适性较低是许多乘客放弃轨道交通的原因之一,其中很重要的环节是轨道交通的换乘和接驳体系不够完善。

换乘问题涉及轨道交通自身体系的完善性,需要从更广泛的层面进行探讨;而接驳问题则与轨道交通及其他城市交通系统相关,因此更是城市轨道交通节点应该解决的问题,而接驳本身涉及到对于不同交通工具动态流线与静态空间占用要求的把握。

讨论轨道交通节点,首先离不开对于轨道交通周边道路系统的探讨,因为以地面交通为主的道路网和以专门运输人流的轨道交通体系是相辅相成的两个部分。由于轨道交通与步行以及其他绿色交通工具的联系最为紧密,与商业、居住等社区的联系较强而与工业类地块的联系相对较弱,且因对外交通能力较强,可支撑较高的容积率,因此其周边线网应比普通的更为密集[7]。

此外,在我国通常的轨道交通体系下,人们进入轨道交通系统内部需经历从广场到非付费区,再到站台层的过程,因此,对于轨道交通站体空间的研究也需要关注人们在这一步行过程中的体验。在这部分空间形态中,大至车站广场,小至通道地面标识的设计,不同的布置对人流的疏导以及对人的感官体验都有着重要影响。因为受地块以及其他因素的限制,从广场到站台层的过程有长有短,简洁的空间可以让乘客快速到达站台,而与商业相结合的空间可以避免过长走道给人带来的单调乏味感,同时可对人群进行分流[8]。

比较相关的交通占地要求同样人数中步行所需的空间最少,但在我国许多人流密集的站点,在高峰时期也需要对步行拥挤和安全问题进行比较精 细 的计算,将人的步行过程和环境的拥挤分成不同的等级进行测评。有时比较复杂的空间内的步行状况还需要依靠人流模拟软件对动静人流的安全性进行测算,如表2所示。

表2 站台与通道行走人流的服务水平

与小汽车相比,公交车的体积和转弯半径都较大,因此与轨道交通站点靠近会对场地设计的要求较高,但是为了提倡最佳绿色出行,在尽可能的状况下仍然应该使公交车与轨道交通的联系比小汽车更加方便[9]。需要指出的是不同型号及长度的公交车以及不同泊车方式(岛式、侧式、行列式)都会对接驳形成一定的影响,如表3所示。

相比之下,因为自行车的流量问题并非轨道交通节点设计中的关键问题因而经常被设计者忽视。自行车停车场往往比较凌乱,严重影响站前的环境质量。在此情况下就需要对自行车停车场进行一定的围挡,适当遮蔽这些比较凌乱的状况,如图1、2所示。

相对其他的绿色交通,以P+R和K+R的方式到达轨道交通站点的过程不算低碳绿色,是由于整段交通中大部分仍应用了较为绿色的轨道交通方式,因此也应适度加以考虑,以鼓励人们使用绿色交通。如表4、5所示,越是绿色环保的交通方式与轨道交通站点的接驳越适宜优先考虑。

表3 与轨道交通连接的不同公交停车换乘方式比较

图2 被遮挡的自行车停靠点

表4 不同交通工具的评价

表5 不同交通工具与城市轨道交通的关系

注:1~5表示数字越大,程度和级别越高

3城市生活与绿色交通的优化互动

3.1轨道交通引导下的城市生活

由于大量的人流聚集,轨道交通站点成为能激发城市活力的触媒,而且能有力地辐射周边相邻地块,将轨道交通功能与周边的公共交通、商业、办公、居住、文化娱乐等功能融合起来,它能够大大降低城市居民的出行时间以及通勤费用,并在必经的出行过程中就可以满足人们对购物、休闲、娱乐等其他复合型需求,提高生活效率,减轻人们为了其他城市生活而额外产生的交通压力[10]。城市轨道交通站点因此成为一个个吸引中心,大量城市人口朝这些中心聚集过来,住宅、商业、办公用地也因此分区集中布置。这种轨道交通站点辐射范围内的分区集中有着强烈的聚集性,可以大大提高土地利用率。典型的形式就是TOD模式,以车站为圆心、以400~800 m(5~10 min步行距离)为半径建立集工作、商业、文化、教育、居住等为一体的城区,以实现各个城市组团紧凑型开发的有机协调模式。

相对于单一功能的轨道交通站点,复合功能的轨道交通站点更具有活力,但并不是所有站点都适合融合进复杂的城市功能。每个站点的设计必须因地制宜,在规划前期都应该综合调研地块现状、周边用地情况、人口规模、周边交通设施、地貌地形、行政管理、文化水平等。

图3 通道由纯交通空间整合发展为综合城市空间的效率变化

轨道交通代表的是一种全新的生活方式,站点与城市生活的互动既能优化人们日常生活的效率也能优化轨道交通站点的活力与吸引力。比如广州地铁的空间利用就充分体现了站点与城市的互动,轨道交通站点不仅满足人们的交通需求,还提供市民配套服务功能,比如快捷、便利的日常出行消费和自助服务。但这些功能必须在保证站点内外人流能顺利通行的前提下设置,也要考虑到不同类型空间的适宜度。表6中列举了各类市民配套服务设施与轨道交通站点空间的关系。

表6 各类市民配套服务设施与轨道交通站点空间的关系

注:1=不适合; 2=比较不适合; 3=一般; 4=比较适合; 5=适合

提升城市生活与轨道交通的互动可以通过以下几个方法:

1) 出入口公共空间的优化。出入口空间聚集与疏散大量人流,是人与地面空间的重要衔接和过度空间,良好的设计能够促进城市公共空间中步行空间的发展。在出入口空间的设计中,应重视人们对方便与舒适的要求,以及对休憩、交流和场所归属感的需求。具体可以通过对景观设计的优化、广场功能的优化、地面铺装的优化来引导人的行为,提高人的视觉感受,丰富空间的可阅读性。如在景观配置方面,应注重层次化、立体化,引入丰富的自然元素并将其有机结合,同时协调景观与建筑的统一性;在广场功能方面,应充分考虑各类流线,合理安排各种动态与静态功能空间服务及人流需求;在地面铺装方面,硬质铺装应与绿化比例协调,在满足交通需求的同时可结合标识灯箱、地灯与小品等设计来强化场所感。

依附于综合体建筑的站点出入口,可塑造层次更加丰富的空间,承担起复合功能的需求,好的站点出入口设计应既引导人们快速通行、搭乘轨道交通,又以丰富的空间形态吸引人们进入商业综合体[11]。

2) 商业开发的优化。在轨道交通运力适度调整的情况下,可利用非付费区的商业空间与通道结合,这样不仅可以有效提高节点空间的人流容量,还可以优化城市轨道交通的空间布局,即便目前基于安全因素考虑,在站台和站厅层都无法布置商业空间的状况下,仍可在人们进入站厅前,通过城市综合空间的使用来进一步对城市交通空间进行优化,并且这种优化最终可以增加城市空间的效率,如图3所示[12]。

3) 站点周边公共空间的优化。配套设置绿化公园、运动场所,使缺乏锻炼的上班族在下班乘 坐 轨 道 交通之前还可以选择去公园散步、锻炼,同时也可以错开高峰期,缓解交通压力。

3.2“一线一色”与“一站一品”的绿色生活体验

轨道交通除了承载人们出行的交通需求,同时也可以为人们提供日常生活所需的服务,规划设计优秀的地铁线路可以成为城市生活的纽带。

“一线一色”除了体现在色彩标识上,还体现在整条线路的设计理念上。如北京地铁4号线:每个车站的壁画都突显了地域标志和城市文化,全线壁画还采用了多种工艺如锻铜浮雕贴金、石刻浮雕等。这样的整体线路风格突出了4号线“记忆历史文脉、彰显城市文化、突出地域标志”的文化特色。

部分特殊线路还具有独特的服务功能,如北京轨道交通机场线、奥运支线,承载着特殊城市功能。一条线路上不同站点的功能越混合,整条线路就越丰富,可将市民日常城市生活的需求串联起来;反之线路中不同站点功能越统一,则整条线路就比较单一纯粹,更能配合城市的宏观规划。

另外,线路站点自身的混合开发、区段内功能的混合、沿线站点功能的有节奏变化以及线路的客运能力的增长都可以调整线路运力与客流需求间的匹配,因此,从高效和安全的角度出发,需要在对各因素之间进行平衡,强化沿线功能的互补和动态匹配。一条线路将沿线各站点有机地快速联系后,线路中各个节点的功能互补,有利于在有限的配套设施的资金下实现便民服务,还有利于沿线的开发引导。

然而,根据城市标识性的要求,不同的站点又应在整体风格之下通过相应的设计,方便列车中的乘客对于不同站点的区位进行辨识。“一站一品”重视每一站的品质和特色服务,一条线上不同站点应紧密结合自身特点,从实际出发,联系地域文化塑造站点的文化内涵和艺术活力,表达车站的主题意向和功能。使不同的城市轨道交通站点呈现与周边城市空间相适应的节奏感和空间效果,达到“一站一品”与“一线一色”有机结合。

将绿色交通的生活与人性化结合,使绿色交通的舒适性提高,是积极引导绿色生活,减少非绿色出行的更有效方式,因此,需要在节点的环境处理上使绿色城市生活与“一站一品”的节点环境特色相互呼应,形成更加具有城市丰富体验的大都市绿色生活的舒适体验,如图4所示[13-14]。

图4 具有丰富都市体验的节点

4结语

随着轨道交通的发展,轨道交通节点空间与城市空间越来越相互渗透,它承载起了更加多样的城市功能,而功能丰富的轨道交通节点建设也同样丰富了城市的空间形态,为选择乘坐轨道交通出行的人们提供了多方位的空间体验选择,在体现城市环境特色方面有着重大作用。

绿色出行离不开轨道交通,城市轨道交通运量大、快速、准时、环保,在解决城市交通拥堵、改善城市空间结构、保护城市环境和促进城市可持续发展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大城市是现代人民生活的主要栖居方式,轨道交通的低碳出行是大城市应该倡导的生活方式,而轨道交通节点的质量则影响着人们对城市生活的体验,不断提高轨道交通节点在空间形式、功能形式以及场所精神、人文关怀方面与城市公共空间体系的契合度,对倡导绿色出行这种新的生活方式意义重大。

参考文献

[1] 王玉萍.常规公交与轨道交通之间的竞争与合作[D].西安:长安大学, 2004.

[2] 贾顺平,彭宏勤,刘爽,等.交通运输与能源消耗相关研究综述[J].交通运输系统工程与信息,2009(3): 6-16.

[3] 孔令洋.城市轨道交通系统型式选择研究[D].北京:北京交通大学, 2009.

[4] 姚胜永,潘海啸.基于交通能耗的城市空间和交通模式宏观分析及对我国城市发展的启示[J].城市规划学刊, 2009(3):46-52.

[5] 何玉宏.城市绿色交通论[D].南京:南京林业大学,2009.[6] [美]凯文·林奇.城市的意向[M].方溢萍, 何晓军,译.北京:华夏出版社,2001.

[7] 代晓利.商业与轨道交通相结合的理性设计[J].现代城市研究,2009(8):57-63.

[8] 李海峰.城市形态、交通模式和居民出行方式研究[D].南京:东南大学, 2006.

[9] 明士军,马国忠,祝江力.多元化公交系统探讨[J].人类工效学,2007(3):55-57.

[10] 童林旭.地下空间与城市现代化发展[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5.

[11] 郑明远.轨道交通时代的城市开发[M].北京:中国铁道出版社,2006.

[12] 陆姗姗.地铁站地下空间人性化设计探索[D].武汉:武汉理工大学,2007.

[13] 香港太古广场官方网站.[EB/OL].(2015-02-19).http://www.pacificplace.hk

[14] 刘滨谊,王晓鸿.复合性都会再开发计划:以六本木新城为例[J].规划师,2006(1):99-101.

(编辑:郝京红)

Urban Rail Transit Node Design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Green Travel

Zhang YunanZhang HengWang YuannanGao Jie

(School of Architecture and Design, Beijing Jiaotong University, Beijing 100044)

Abstract:Based on the behaviors of green urban travelers, this article re-explores the busy transfer and citizens’ basic needs of daily lives and activities in Green Transit System. According to the investigation of related behavioral needs, the node design of urban rail transit is expected to achieve the interaction of forms and functions between people and urban space during green travel, ease the operability to optimize the distribution of rail transit nodes, and enhance the competitiveness of Green Transit System in the form of rail transit. Therefore, the design should take into account various factors such as the design requirement of rail transit, including underground, ground level, and the elevated, bicycles, and the pedestrian, as well as transit modes such as P+R and K+R, the integrated development of the neighboring areas.

Key words:urban rail transit; green travel; city integration; urban function

doi:10.3969/j.issn.1672-6073.2016.03.006

收稿日期:2015-05-19修回日期: 2015-06-23

作者简介:张育南,男,博士,副教授,硕士生导师,主要从事城市轨道交通及沿线城市空间规划和设计的研究,archichina@hotmail.com

基金项目:国家基本科研业务费(2009JBM133)

文章编号1672-6073(2016)03-0020-05

猜你喜欢
站点轨道交通交通
轨道交通产品CE认证论述
高速轨道交通发展趋势
繁忙的交通
基于Web站点的SQL注入分析与防范
小小交通劝导员
积极开展远程教育示范站点评比活动
首届欧洲自行车共享站点协商会召开
怕被人认出
基于CAN的冗余控制及其在轨道交通门禁环网中的应用
城市轨道交通联调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