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建辉(辽宁省营口经济技术开发区中心医院,辽宁 营口 115007)
急性颅脑损伤CT与MRI诊断的应用比较
王建辉
(辽宁省营口经济技术开发区中心医院,辽宁 营口 115007)
【摘要】目的 比较急性颅脑损伤应用CT与MRI诊断的价值,从而为疾病的早期诊断提供科学的理论依据。方法 以我院在2012年12月至2013年12月收治的100例急性颅脑损伤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并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各有患者50例。其中对照组患者接受CT进行诊断,而实验组患者接受MRI进行诊断,对比观察两组患者的诊断效果。结果 对于颞叶损伤、额叶损伤、额颞叶损伤以及顶枕叶损伤的检出率,实验组患者分别为24.0%、30.0%、18.0%以及12.0%,而对照组患者分别为14.0%、18.0%、8.0%以及8.0%。实验组患者对异常部位的检出率要明显高于对照组,通过统计学方法进行检验分析,上述两组间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相比较CT诊断方法,应用MRI对急性颅脑损伤患者进行异常部位诊断具有更好的阳性检出率,因此,该方法值得在临床上进一步推广和使用。
【关键词】急性颅脑损伤;CT;MRI;诊断价值
目前随着人们生活节奏的加快,交通事故的发生率呈现不断上升趋势,而随之而来的急性颅脑损伤的发病率也出现显著升高,该疾病进展迅速,病情严重,需要给予及时有效的处理。因此,对急性颅脑损伤给予早期正确诊断,对于患者的抢救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1]。CT 和MRI具有准确以及快速等多方面的有点,通常情况下,上述两种诊断方法对急性颅脑损伤进行诊断时提供了重要的诊断价值[2]。为了比较急性颅脑损伤应用CT与MRI诊断的价值,本文以我院在2012年12月至2013年12月收治的100例急性颅脑损伤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并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各有患者50例。其中对照组患者接受CT进行诊断,而实验组患者接受MRI进行诊断,对比观察两组患者的诊断效果。现将其研究结果报道如下。
1.1 一般资料:以我院在2012年12月至2013年12月收治的100例急性颅脑损伤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患者表现为恶心呕吐、头痛抽搐以及肢体的偏瘫等,将其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各有患者50例。实验组中男性患者31例,女性患者19例,患者年龄范围在6~70岁,其平均年龄为(40.2±5.6)岁,按照就诊时间:2~3 h就诊患者3例,1~2 h就诊患者25例,1 h内就诊患者22例。按照受伤程度:重度受伤患者10例,重度受伤患者21例,轻度受伤患者19例。按照受伤因素:交通事故致伤患者25例,跌打致伤患者5例,殴打致伤患者4例,坠落致伤患者8例,其他因素致伤患者8例;对照组中男性患者30例,女性患者20例,患者年龄范围在5~69岁,其平均年龄为(39.8±5.8)岁,按照就诊时间:2~3 h就诊患者4例,1~2 h就诊患者24例,1 h内就诊患者22例。按照受伤程度:重度受伤患者9例,重度受伤患者23例,轻度受伤患者18例。按照受伤因素:交通事故致伤患者24例,跌打致伤患者6例,殴打致伤患者3例,坠落致伤患者10例,其他因素致伤患者7例。进一步比较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就诊时间、受伤程度以及致伤因素等资料之间无统计学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1.2 治疗方法:对照组患者接受CT进行诊断,其具体方法如下:管电压和管电流分别设置为125 kV和125 mA,另外关于扫描时间、矩阵、窗位以及窗宽分别设置为2~3 s、512×512、30~55、85~100 HU,其基准线为OM线,对所有患者进行常规轴位扫描,每层层距10 mm,连续10~11层,层厚10 mm。实验组患者接受MRI进行诊断,其具体方法如下:使用头颅相控阵形成的正交线圈进行扫描,而对于扫描序列,其相关参数具体设置为T1/IR横轴位、T2WI/FSE、T1WI/IR矢状位,其中对于T2WI选择TE和TR分别为137 ms和4700 ms,矩阵参数设置为288×244,而对于T1WI选择TE和TR分别为19 ms和1830 ms,矩阵参数设置为288×192,薄层扫描或加层扫描局部病灶部位,层厚设置为7 mm,层间隔设置为1 mm,Nex设置为2~3次,对比观察两组患者的诊断效果。
1.3 统计学方法:本次全部研究结果均采用SPSS18.0软件进行统计学处理,使用百分比形式表示计数数据,采用χ2检验进行统计学分析。如果P<0.05,说明二者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实验组中,检查颞叶损伤患者12例、额叶损伤患者15例、额颞叶损伤患者9例以及顶枕叶损伤患者6例,该组患者颅脑损伤异常部位检出率分别为24.0%、30.0%、18.0%以及12.0%,而在对照组中,检查颞叶损伤患者7例、额叶损伤患者9例、额颞叶损伤患者4例以及顶枕叶损伤患者4例,该组患者颅脑损伤异常部位检查率分别为14.0%、18.0%、8.0%以及8.0%。实验组患者对异常部位的检出率要明显高于对照组,通过统计学方法进行检验分析,上述两组间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急性颅脑损伤患者异常部位检出率比较[n(%)]
颅脑损伤多是由于外力作用而使头部发生脑膜、颅骨、脑组织和脑血管的机械形变,其损伤类型主要与形变发生的部位和严重程度等因素有关。临床研究结果表明,原发性脑损伤主要表现为脑血管以及神经组织的损伤,而继发性脑损伤主要表现有脑肿胀、脑血肿、脑水肿、脑缺血、颅内压升高等[3]。
通常情况下临床上使用影像学检查方法急性颅脑损伤对其进行诊断,其中CT扫描不仅能快速进行诊断,同时也没有明显的禁忌证,因此该方法在临床上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应用广泛、无明显禁忌证的优点,对于疾病的初始评估具有重要的诊断价值,然而却不能很明显发现非出血性病变[4];而MRI扫描不仅可以明显发现非出血性和出血性病变,然而该检查方法需要时间较长,也受到患者运动的影响。
其研究结果表明,实验组患者对于颞叶损伤、额叶损伤、额颞叶损伤以及顶枕叶损伤的检出率要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综上所述,相比较CT诊断方法,应用MRI对急性颅脑损伤患者进行异常部位诊断具有更好的阳性检出率,因此,该方法值得在临床上进一步推广和使用。
参考文献
[1]李朝丽.急性颅脑损伤的临床急救与护理[J].中国卫生产业,2012 (9):43-44.
[2]郭启平,关友兵,张宏卫.新生儿颅内出血的临床特点和CT表现[J].白求恩军医学院学报,2011,9(4):284-285.
[3]傅锦.急性颅脑损伤的CT诊断及临床价值[J].湖南中医杂志,2012,28(2):53-54.
[4]袁珠.CT对急性颅脑损伤的诊断及临床意义[J].中国医药指南,2012,10(15):178-179.
中图分类号:R651.1+5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8194(2016)13-0121-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