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文芳
【摘 要】捕捉和挖掘生活中的教学资源,不局限于课堂上、教材里的数学,而应跳出教材、走出校门、走向社会、走进生活,把生物教学延伸到学生生活的每一个角落,让学生用自己的方式去认识、去解读。教师要不断培养自己的课程资源理念,积极开发和利用一些可以利用的生活化资源,提高教学效率。
【关键词】生物课程资源;生活化;开发;利用;教材;教师;学生;社会
一、精用教材——教材是教师最为常用、最为熟悉的课程资源
新教材大量增加了实验探究、科学、技术与社会、生物与文学、科学家的故事等方面的内容,注重让學生自己动脑、动手,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以提高学生生物学素养。这些改变,让生物课程更加贴近学生生活,为我们活用教科书提供了基础。
所以教师应该尽可能充分的利用这些教材资源,该做的试验尽量做,该引导学生阅读的一定要读,多为学生提供思考的空间,动手的机会。
尤其是教材上的探究试验,应积极创造条件带学生完成,人教版七年级上册设计了“光对鼠妇生活的影响”这个探究试验,可是由于种种原因,很多教师在处理这部分内容时,只是简单的介绍试验方法,而并不带学生完成试验。但实际上,试验本身并不难准备,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在阴暗潮湿的环境中抓到鼠妇,用一个鞋盒子铺上土,一边遮光,一边光亮,这样实验装置就准备好了,学生对于这样来自生活的探究非常感兴趣,会积极主动的参与到探究的过程中,而且能极大程度的调动学生学习生物学的兴趣。
二、自编教材——校本教材是最适合本校学生的课程资源
生物学是研究生物的学科,校园里所有生物都是我们的活生生的课程资源,教师可以带领学生从认识这些生物,给这些生物分类、观察、研究入手,培养学生的生物学思维。
在本课题的研究中,我发动学生一起编写了校本教材《我爱校园的一草一木》。在以具体形象、生动活泼、亲自参与为特征的社会和自然课程资源面前,学生将从被动地学走向主动探索,从而真正达到学会学习、成为有一定独立学习能力的人的发展目标。为学生提供丰富的课程资源,重在逐渐培养学生独立学习的意识、能力和习惯。面对丰富的课程资源,学生将面临着如何获取信息、如何筛选信息、如何从这些信息中归纳出对解决问题有用的东西等问题。这些问题的解决过程就是信息处理能力的形成和强化过程。
三、让学生当主角——教学方法是丰富生活化教学的课程资源
对于不同的教学内容,我们应该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教学方法选取的是否得当,直接影响着我们的教学效果,而丰富多样的教学方法本身就是一种生活化的课程资源。对待一些思维严密的知识,我们可以设置问题串来进行,引导学生层层深入,如《心脏的结构》;对于内容比较简单、和学生生活比较贴近的我们可以选择让学生当小老师来讲,比如《多种多样的生态系统》、《空气质量与健康》等;对于比较有争议的问题,可以让学生通过资料查询,进行分组辩论,如《人类的起源》、《生物的进化》等;对于不是很直观的现象,可以尽可能的设置试验来探究如《食物中的营养物质》、《植物对空气的影响》;对于和生活紧密联系,应用性强的内容可以让学生角色扮演亲身体验,如在《食物中营养物质》中无机盐和维生素的缺乏症,让学生担当小医生来看病,同样血液部分学习中,学生带着自己以前的血液化验报告单,找其他扮作“小医生”的同学医治。
对于教材中生活化的素材,我们更应该活用,这样教学过程轻松愉快,学生也在学习的过程中将知识应用到了生活中,学生玩了、学了还用了,一举三得。
四、充分开发学生资源——学生是最大的生活化课程资源
(一)学生资源之一——生活经验、感受
重视学生的生活经验和知识储备,积极引导学生主动地创造性地利用一切可用资源,让他们的经验再现、主动参与、探究发现、交流合作,为学生今后重视生活经验的获得和积极参加社会活动,起到了积极的导向作用。
让学生对自己生活经验的认可,其实就是在教育学生重视实践活动。如“多种多样的生态系统”,教师也可以让学生来介绍自己旅游去过的地方,然后结合各地特点进行总结,这样的过程学生的体验更加鲜活。
(二)学生资源之二——问题和疑惑
如有学生在学习血液时,可能会问到血液的颜色都是红色吗?有的学生在学血液时会困惑:为什么血小板在血管中不会凝集?这些都是非常好的生活资源,学生问的,正是他们最感兴趣的,是他们思考而没有答案的,是他们最想获得的知识。
教学不光是教师点燃学生的过程,而是相互点燃的过程。所以不管是学生在学习中暴露的问题,还是学生提出的问题,都应该是教师关注的生活化教学资源。
(三)学生资源之三——家庭环境
教师应该成为学生利用课程资源的引导者。新课程使教师的角色不再是知识的传授者,而应该围绕学生的学习,引导学生走出教科书,走出课堂和学校,充分利用校外各种资源,在社会的大环境里学习和探索。而校外资源中家庭资源是最容易最方便利用的,如家庭藏书、家用电脑、家庭其它设施以及父母等都是可利用的课程资源。
比如在城市,有些学生的家长可能从事和生物相关的一些职业,在教学中涉及这些内容的时候,教师就可以鼓励学生来讲自己对这方面问题的了解。在农村,有些学生的家里可能种植有大棚蔬菜,有的学生的家里可能饲养了家禽、家畜,家长平时也会谈及作物栽培、家禽饲养、病虫害防治等事宜,学生耳濡目染,会积累不少感性知识。同时,家庭也是学生课堂的延续,一些资料的搜集、一些历时较长,无法在实验室完成的观察实验都可以引导学生在家里完成。
五、积极开发校外资源
河流、山川、森林、社区环境等也都是课程资源。教师要充分利用这些自然资源,结合当地实际情况,创设条件让学生到大自然中体验生物的奥秘。
我们武汉市曾经是百湖之市,如今“百湖之城”徒有虚名 武汉市内湖泊仅剩38个。在学学人类活动对环境的影响时,可以让学生参观离我们学校较近的沙湖、调查该现象的原因、撰写环保倡议书。相信学生从生活中自己所感受到的环保的重要性比老师在课堂上讲的要深刻得多。
同时积极利用社会资源,可以联系当地一些生物养殖场所,植物园,作为学生参观、学习的基地。武汉市植物园华中地区最丰富的植物物种多样性与种质资源保存基地。在学习生物种类生物的多样性堂上给大家时我们可以给学生布置学习任务,讲学生分组调查植物,组织学生参观植物园,让学生回家查资料,自制PPT,上课时可以让学生讲。这样学生的积极性都很高,也在参观,整理的过程中很有收获。
六、开发媒体资源——最广阔的课程资源空间
由于生物科学发展迅猛,有些研究成果已经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因此,各种媒体上关于生物科学发展的信息很多。此外,媒体上还不断发表与生物教学和生活相关的有关的新闻报道,如环境问题(酸雨等)、生物多样性问题(生物入侵等)、营养与保健问题(阜阳劣质奶粉案等),教师如能做个有心人,在日常生活中注意收集,最好能录下有关声音、画面,制成音响资料,把这些资料作为学生课堂讨论的素材,这样可充分发挥它们的时效性,更能引起学生的关注,做到这类信息技术资源的充分开发与利用。
培养学生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是基础教育的重要目标之一,对此教师应当给予高度关注。给学生提供足够的机会,要求他们利用各种媒体收集和处理生物科学信息。比如,每个学期给学生确定几个小课题,雾霾的形成与治理、器官移植技术的进展、关于转基因食品的喜与忧等,让学生通过广泛收集信息,写出研究报告,并在班级内交流。
在利用媒体资源时,教师应当注意信息源的可靠性和权威性,也要提醒学生注意分析信息的权威性,提高学生信息评价的意识和能力,这对于学生的终身发展是非常重要的。
同时,在获取媒体资源的同时,教师还可以通过网络上课间的共享、生物QQ群,生物论坛的参与,积极和同行交流,充分利用网络资源。
参考文献:
[1]吴刚平.全球教育展望《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年4月第一版,第2頁
[2]吕世虎、肖鸿民.《基础教育课程与教学研究》[M],北京,中国人事出版社,2002年7月第一版,第141页
[3]钟启泉、崔允淳、张华.《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解读》[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8月第1版,第261页
[4]靳玉乐.《探究教学论》[M],重庆,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第249页
[5]郑青岳.《科学探究式学习100个问题》[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7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