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志愿服务模式供给侧改革探索

2016-07-10 03:24杨健民金宏妍曹婷婷
成长·读写月刊 2016年5期
关键词:服务项目志愿爱心

杨健民 金宏妍 曹婷婷

一、志愿服务模式供给侧改革概念界定

2015年11月10日召开的中央财经领导小组第十一次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了“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概念:“在适度扩大总需求的同时,着力加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着力提高供给体系质量和效率,增强经济持续增长动力。”这里的“供给侧改革”是经济领域改革的新方法。

构建和谐社会,需要全社会互助友爱,参与志愿服务活动成为个人生活的新常态。因此需要不断改进志愿服务模式,不断开发新的志愿资源,保证志愿服务的可持续供给,进而满足社会日益增长的需求,而志愿服务理念的变革是首要解决的问题。

志愿服务领域的供给侧是指提供志愿服务的人员及理念,即志愿者及志愿服务理念,志愿服务模式供给侧改革就是要将当前志愿者提供志愿服务应该是无偿的、利他的、不计报酬的传统观念转变为承认个体需求的、“互惠互利”的、可持续发展的现代志愿服务理念。这样既可以激励更多的人投入到志愿服务活动中来,增加和改善志愿服务群体总体数量和素质,同时可以把更优质的志愿服务项目提供给受众群体以满足他们的需要。基于此,笔者引入“时间银行”对志愿服务模式进行新的探索和研究。

二、“时间银行”的概念及国内发展现状

时间银行(Time Bank),又称“爱心银行”、“公益银行”,做为一种社会互助模式,最早由美国学者埃德加·卡恩于20世纪80年代提出,其宗旨是“用时间交换服务”,即加入“时间银行”的“储户”将自己参与互助活动的时间以“时币”形式记载在“时间银行”的“账户”里,待“储户”需要时,可以凭借储蓄在“时间银行”的“时币”,获得他人相等时长的帮助。根据这种模式,劳动不分贵贱,每个人的劳动时间都是平等的,如果一个人帮助了他人,那么这个人就可以用帮助他人的时间去换取别人相同时长的帮助,依此循环下去。

我国引入“时间银行”概念较晚,较早研究储蓄时间制度的是1997年石望山发表的文章《储存“时间”支付未来》,文章介绍了储存时间的起源、内涵、意义和方法等。我国北京、上海、广州等地区基于“时间银行”相关理念为社会上提供养老服务、完善社区志愿服务等方面开展了大量的实践活动。例如:1999年,广州寿星大厦率先在全国设立“时间银行”,方便入住的健康老人在服务他人时储存时间。2000年,上海市虹口区提篮桥街道开办了一家专门存储服务的“时间银行”,规定服务者可以在上海范围内兑现使用其时币。2004年北京丰台区大红门街道又启动了首家“爱心时间银行”。

三、“时间银行”在高校的发展现状

华南农业大学、燕山大学等高校开展了以“爱心时间银行”为平台的爱心互助项目,旨在通过爱心时间银行营造积极向上、温馨和谐、互助友爱的大学校园文化氛围。与依托社区开展的志愿服务活动相比,燕山大学爱心时间银行具有以下特点:

(一)社团化运作模式。燕山大学爱心时间银行的日常运作与一般社团类似:在团委指导下由学生自主开展、自我管理、自我发展,由相关专业教师担任指导老师。开展的活动对内以联合学校各志愿服务组织进行研讨、宣传志愿服务理念的同时,开发青年学生有意愿、有能力参与的志愿服务项目;对外以联络当地社会爱心服务组织开展靠单一力量很难完成的志愿服务项目为主,为社会源源不断地注入志愿服务资源。

(二)参与群体相对稳定。不论是“爱心时间银行”的经营者还是志愿服务的参与者都来自本校大学生群体,参与群体的确定性一方面便于内部管控和监督,另一方面年龄相仿、知识背景类似、环境相同便于在活动中达成共识,引起共鸣,协调一致实现“爱心时间银行”的宗旨。

(三)服务项目的高层次性。这里的服务项目的层次性是根据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指服务项目满足人的生理需求还是满足人的自我实现需求。社会上的时间银行以提供居家养老服务和社区互助服务从而满足服务对象的生存需求为主,高校爱心时间银行则主要是为接受者提供诸如学习辅导、心理疏导、政策宣讲等服务项目,其目的是满足服务对象的自我实现需求,同时满足了志愿者自身的自我实现需求。

四、高校加强“时间银行”建设的意义

(一)大力弘扬互助友爱的中华传统美德。如何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社会主义新时期继续发扬互助友爱这一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是值得探讨的话题。“时间银行”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出现的新鲜事物,既符合社会发展实际,也符合广大青年学生的利益和需求。

(二)满足参与者多层次的需求。根据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人的需求从低到高依次分为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交需求、尊重需求以及自我实现需求五类。首先,参与者无论是储存“时币”,还是提取“时币”,都是一个沟通交流的过程,在此过程中,避免了因手机等现代设备带来的疏远冷漠,人的社交需求得到一定程度的满足。其次,参与“时间银行”能获得家长、老师、同学的认可和支持,获得他人点赞,人的尊重需求得到满足。最后,参与“时间银行”可以体验助人之乐,领悟生活之义,实现人生价值,人的自我实现的需求得到满足。

(三)提高参与学生的实践能力。在校大学生主要在课堂以理论学习为主,较少有课外实践锻炼的机会,部分大学生缺乏从事具体劳动、沟通交流等方面的能力。当今社会需要的是动手能力和适应能力兼备的应用复合型人才,高校“时间银行”为此类人才的培养提供了良好的平台。一方面,参与高校“时间银行”的学生通过为不同的服务对象提供诸如学习帮扶、照顾陪护、政策宣讲等不同内容的服务项目,使自身的各种技能得到全面的锻炼和提升;另一方面,高校“时间银行”的开设地点在校内,活动范围以学校为主,服务项目正规且有保障,参与者储存和提取“时币”方便快捷。因此,高校“时间银行”受到广大师生和家长的广泛认可。

参考文献:

[1]李晓燕,孙林.我国“志愿时间银行”问题研究—现状、问题和对策[J].劳动保障世界,2013.

[2]汪燕,桑志强.高校志愿服務“时间银行”的特点、优势及意义分析[J].人才资源开发,2015.

[3]李水金.浅探中国志愿服务时间银行发展的现状、问题及对策[J].经济研究导刊,2015.

猜你喜欢
服务项目志愿爱心
高考志愿被篡改,考生该何去何从?
我志愿……
爱心树(下)
青海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制定和落实老年人照顾服务项目的实施意见
为爱奔跑 爱心满满
基于互联网地图语言的实时路况信息服务项目探析
爱心
伊朗工程服务项目的合同关闭
如何防止高考志愿再遭篡改
因爱汇聚,志愿同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