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盐城市小麦赤霉病的发生特点与防治对策探讨

2016-07-10 05:31林付根黄婷婷陈永明赵阳朱汉清王献
安徽农业科学 2016年5期
关键词:发生特点防治对策赤霉病

林付根 黄婷婷 陈永明 赵阳 朱汉清 王献

摘要 进入21世纪以来,小麦赤霉病在江苏盐城麦区流行频率增加,目前已成为小麦上的常发性病害。该研究阐述了2015年盐城市小麦赤霉病的发生情况及发生特点,从菌源数量、气候条件、小麦品种和病菌抗药性等方面分析了小麦赤霉病发生原因,并提出了防治对策,以期为小麦赤霉病的防治提供科学依据。

关键词 赤霉病;发生特点;防治对策

中图分类号 S435.121.4+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0517-6611(2016)05-047-02

Abstract After entering the 21st century,popular frequency of wheat scab increased in Yancheng City in Jiangsu Province. At present, wheat scab has become a recurrent disease in Yancheng Wheat Area of Jiangsu Province. Based on these,we elaborated the occurrence conditions and characteristics of wheat scab in 2015. Occurrence reasons were analyzed from the aspects of bacteria source number,climate condition,wheat variety and bacteria resistance. Control measures were put forward in order to provide scientific references for the control of wheat scab.

Key words Wheat scab; Occurrence characteristics; Control measures

赤霉病是小麦上的最重要病害之一,属于典型的气候型病害,具有周期性流行的特点,可防不可治,一旦流行,不仅导致小麦产量损失,还能产生DON毒素(呕吐毒素)污染谷物,对人类和牲畜的健康造成极大威胁[1]。盐城地处江苏省东部,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常年种植小麦37万hm2,分布于里下河、淮北及沿海农区。20世纪50年代到20世纪末,小麦赤霉病在盐城市仅为偶发性病害,平均6、7 a流行1次[2-3],但进入21世纪以来,小麦赤霉病流行频率增加,已成为该市常发性病害,先后于2003、2010、2012年大流行,2013、2015年偏重发生。尤其是2012年,赤霉病在当地大流行,自然病穗率平均达76.04%,发病面积占种植面积的90%以上,是近年来发生最严重的年份,造成的损失惨重,社会影响很大[4]。2015年盐城市4、5月份的气候情况与大发生的2012年较为相似,赤霉病偏重发生。为了分析其发生特点及发生原因,笔者阐述了2015年盐城市小麦赤霉病的发生情况,总结了相应的防治对策,以期为小麦赤霉病的防治提供科学依据。

1 发生特点

1.1 发生范围广,危害程度轻

2015年盐城市小麦种植面积为37.59万hm2,发病面积达26.35万hm2,占小麦种植面积的70.08%,比2014年高3.68个百分点,比大流行的2012年低20.12个百分点。发病田块中病穗率为0.1%~5.0%的面积有23.70万hm2,占发病面积的89.97%;病穗率为5.1%~10.0%的面积有1.94万hm2,占发病面积的7.37%;病穗率为10.1%~20.0%面积有0.46万hm2,占发病面积的1.73%;病穗率为20.1%~30.0%面积有0.19万hm2,占发病面积的0.71%;病穗率>30.0%面积有0.06万hm2,占发病面积的0.22%;病穗率>10.0%的面积占发病面积的2.66%,比2014年低0.39个百分点,比2012年低65.79个百分点。最终小麦赤霉病未防治田病穗率、病指分别为41.55%、23.93,防治田分别为2.12%和0.93。

1.2 见病早,大面积病级低

2015年盐城市小麦赤霉病见病期早,自然发生程度达偏重发生,总体为轻发生。田间发病最早在大丰区,于4月27日始见病穗,比2014年迟5 d,秆腐最早在盐都区,于5月3日查见,但见病后田间病情发展一直很缓慢。5月8~9日、5月11日降雨后病情开始明显上升,5月14~16日普查,全市病田率平均为39.90%,病穗率平均为0.27%,病穗以个别小穗发病为主。5月15、19日开始的2次降雨进一步加速了病情的发展,最终全市防治田平均病穗率仍达2.12%,病指为0.93,高于2014年的1.47%和0.69,未防治田病穗率、病指分别为41.55%、23.93,也高于2014年的27.49%、17.09。

1.3 品种间发病程度差异明显

2015年小麦赤霉病品种间发病差异较大。对盐都区小麦新品种展示区开展调查表明,在各项栽培管理措施、药剂防治技术均一致的情况下,16个品种的赤霉病发病程度差异较大。调查结果显示,盐丰麦2号、郑麦101、淮核0914、郑麦9023等为高感赤霉病品种,6月1日调查病穗率分别为80.90%、74.50%、63.60%、60.70%;淮麦30、南农0686、宁麦19、扬幅麦4号、扬麦23等为易感赤霉病品种,6月1日调查病穗率分别为31.20%、30.10%、39.00%、36.40%、31.70%;苏科麦1号、苏麦188、扬麦22、扬麦20等为感病性相对较弱的品种,6月1日调查病穗率分别为25.40%、23.60%、27.50%、26.30%;镇麦9号、苏麦8号、宁麦13对赤霉病有一定的耐病性,6月1日调查病穗率分别为16.10%、17.50%、19.60%,调查发现大穗型品种发病较重。对射阳县赤霉病在病情稳定期调查表明,大穗型品种如西农979病穗率、病指分别为56.30%和42.10,漯麦9号病穗率、病指分别为42.60%和31.70;矮抗58病穗率、病指分别为42.00%和23.70;相对小穗型品种如郑麦9023病穗率、病指分别为2.80%和1.00。此外,

半冬性品种发病重于春性品种。2015年小麦扬花期很长,最早在4月16日左右开始扬花,最迟在5月13日左右扬花结束,前后长达28 d,在此期间有多次降雨过程。对建湖县调查表明,发病最重的为生育期最迟、5月3日以后扬花,如种植淮麦系列等半冬性品种的田块,自然发病率达50.00%以上,高感品种保麦1号自然病穗率为80.00%左右;发病次重的为生育期早、5月1日之前扬花结束,如种植宁麦、扬麦系列等弱春性品种的田块,自然发病率在25.00%~40.00%;发病轻的为扬花期在4月28日~5月7日、大面积生育期居中的田块,自然发病率在10.00%~20.00%。

1.4 前期发生轻,后期集中显症

赤霉病的显症期正常在扬花后15~20 d,25 d后症状基本稳定,病情不再加重。由于2015年特殊的气候原因,盐城市小麦后期赤霉病发病加重,全市赤霉病病穗最早于4月27日在大丰区被发现,小麦扬花后20 d左右赤霉病病情普遍较轻,25 d的病情也较轻,后期遇到高温阴雨天气,病情迅速加重,在5月底6月初达病情高峰,发病期从乳熟期一直延长到腊熟期。建湖县5月4日田间始见病穗,5月9日大面积普查,田间仅零星见病穗;5月15日调查,病田率上升到40.00%,病穗率高的达15.00%;5月26日调查,病田率为100%,病穗率高的达85.00%。阜宁县5月19~23日再次出现高温高湿天气后,田间发病程度明显上升,5月25日调查病田率为68.57%,病穗率平均为1.59%。5月21日对盐都区小麦品种展示区开展调查表明,盐丰麦2号病穗率、病指分别为32.90%和14.70,郑麦9023病穗率、病指分别为26.40%和14.90,宁麦13病穗率、病指分别为7.20%和1.20,6月1日对应指标分别上升到80.90%和73.50,60.70%和46.00,19.60%和9.40。

2 发生原因分析

2.1 菌源充足,具备病害流行的菌源要求

盐城市常年稻桩子囊壳查见率高,2015年全市麦田稻桩子囊壳枝带菌率平均为5.95%,高于2014年枝带菌率(5.11%),是特大发生的2012年同期(1.06%)的5.6倍。该地区常年稻桩子囊壳枝带菌量已完全满足赤霉病大流行的菌源要求。

2.2 气候适宜,满足病害流行的环境条件

赤霉病的发生程度与扬花期间的雨水和气温都有很大的关系,相同情况下,扬花期间雨水多、温度高,发病就重。冬季早春气温偏高,小麦拔节、抽穗期间田间湿度大,有利于稻桩子囊壳和子囊孢子的形成。如盐都区2015年1、2、3月份的平均气温分别为3.4、4.8、9.0 ℃,分别比常年同期高2.0、1.8、1.7 ℃,3月份雨日7 d,降雨量56.5 mm,气温偏高,积温多,田间湿度大,使稻桩子囊壳形成早,田间带菌率高。小麦扬花期间气温偏高,穗期雨水偏多,有利于赤霉病的流行。如滨海县2015年小麦大面积扬花期较2014年迟3 d左右,集中在4月29日~5月4日,4月下旬降水比常年多1.0 mm,其中4月28日有降水,5月上、中旬降水比常年少,其中5月2、11、15、19日有降水;4月下旬平均气温17.9 ℃,5月上旬平均气温17.5 ℃,均高于常年;田间湿度大,较有利于赤霉病发生。盐都区2015年4月26日~5月5日小麦扬花期间日平均气温为18.2 ℃,分别比2013、2014年同期气温高0.7、1.0 ℃,比2012年低1.4 ℃,扬花期间先后于4月28~29日、5月2~3日降雨,降雨量分别为23.8、28.2 mm,充分适宜的气候条件促进了赤霉病菌子囊孢子的释放,加速了病菌的萌发、侵染。小麦灌浆到腊熟期间,分别于5月8~9、11、15、18、20、22~23、27~30日出现降雨,总降雨量达79.4 mm,雨日、雨量均高于常年同期,小麦赤霉病随着逐次降雨而陆续显症,显症期延长,病情稳定期推迟,自然发病程度严重。

2.3 品种多感病,加重了病害的流行和危害程度

盐城市小麦种植主体品种为扬麦系列、宁麦系列、镇麦系列、淮麦系列以及郑麦9023、西农979、济麦22、烟农19、漯麦9号、矮抗58等北方品种,只要气候条件适宜,均能发生严重的小麦赤霉病。响水县5月27~28日调查结果显示,不同品种、不同茬口间发病程度差异明显,如矮抗58、济麦22、烟农19这3个小麦品种,旱茬麦自然病穗率分别为3.65%、3.45%、3.73%,病指分别为2.37、1.44、1.51;稻茬麦自然病穗率分别为18.85%、5.96%、5.57%,病指分别为7.53、1.82、1.99。个别漏防或防治效果差的小麦品种矮抗58,病穗率最高达82.70%,病指为68.60。

2.4 抗性菌株比例上升,降低了多菌灵的防制效果

长期以来,预防小麦赤霉病均以多菌灵或以多菌灵为主要成分的复配剂为主,长时间不间断使用,导致多菌灵抗性菌株出现和抗性频率快速上升。江苏首次发现多菌灵抗性菌株是在1994年[5],2000年后赤霉病的流行频率增加,多菌灵的用药次数增多,用药量相应加大,多菌灵抗性菌株频率也逐年提高。2010年东台市、盐都区多菌灵抗性菌株频率仅为6.70%、8.50%[1],到2015年已分别上升到76.70%、88.20%,正常推荐剂量下的多菌灵或其复配剂已不能很好地防治小麦赤霉病。

3 防治对策建议

3.1 积极选育和推广种植赤霉病抗、耐品种

目前还没有对赤霉病免疫的品种,但可以选择耐病性较好的品种进行推广种植,今后应:①加强抗、耐品种的选育和推广种植工作。选育与利用抗病品种是减轻赤霉病危害,保证小麦高产、稳产、优质较经济有效和安全的方法。如2014~2015年筛选出宁麦13、宁麦16、扬麦13、扬麦20、扬麦22、苏麦188、苏科麦1号、扬辐麦4号、镇麦6号以及镇麦9号共10个较耐赤霉病的小麦品种在盐城市东台、大丰、盐都、建湖等县(市、区)种植。②压缩感病品种的种植面积,降低病害流行风险。如压缩矮抗58、烟农系列、郑麦101、郑麦9023等高感品种的种植面积,慎重种植西农979、宁麦19、扬幅麦4号、扬麦23等易感品种。③跨区引种要遵循试验示范、推广的原则,禁止盲目引种,特别是对赤霉病常年发生比较轻的种植区,引种更要注意。盐城市中、南部地区可选用宁麦13、宁麦16、扬麦13、扬麦20、扬麦22、苏麦188、苏科麦1号、扬辐麦4号、镇麦6号以及镇麦9号等品种,北部地区可选用淮麦、徐麦等系列。

3.2 积极加强抗药性监测与病情预警

赤霉病的发生与流行取决于田间病原菌的数量、气候条件,以及抗药性菌株的发生频率和绝对数量,因此必须加强系统调查与抗药性监测工作,准确掌握主栽品种的生育期、扬花前后的天气情况及田间温湿情况等,根据系统调查与抗药性监测结果,及时准确地制定防控预案,选择合适药种,推荐合理用药剂量,确保防治效果。

3.3 科学开展化学防治,大力推广新型高效药剂

坚持“主动出击、积极预防”的防治策略,大力推广新型高效药剂,科学开展化学防治,应:①适期防控,准确掌握主栽品种的生育进程、扬花前后的天气情况,于小麦扬花初期开展第1次药剂防治,间隔5~7 d用第2次药,生育期迟的品种或高感病品种要做好第3次用药,雨前要突击防治,雨后要及时补防[4]。②选准药种,由于盐城市赤霉病菌对多菌灵抗性频率较高,第1次用药可选择不含苯并咪唑类的单剂或复配剂,如25%氰烯菌酯1 500 mL/hm2、48%氰烯·戊唑醇96 mL/hm2、45%戊唑·咪鲜胺750 g/hm2、75%戊唑·百菌清1 500 g/hm2,第2次可选用含苯并咪唑类的复配剂,如59.7%咪锰·多菌灵600 g/hm2、42%甲硫·咪鲜胺1 500 g/hm2、40%戊唑·多菌灵1 500 g/hm2、28%烯肟·多菌灵1 500 g/hm2、40%多·酮2 250 g/hm2,不提倡单用多菌灵或甲基硫菌灵,尽可能减少苯并咪唑类药剂的用量,降低抗药性菌株频率。③优化施药技术,用足药量和水量,提高防效,使用先进药械,提高药液在麦穗上附着率,确保防治效果,还可以根据需要添加相应增效剂,如使用多菌灵及其复配剂时可添加5%白醋1 500 mL/hm2以增加多菌灵溶解度,或添加有机硅150 mL/hm2以增强药剂在作物表面的扩展性能,提高防治效果。

参考文献

[1]邵振润,周明国,仇剑波,等.2010年小麦赤霉病发生与抗性调查研究及防控对策[J].农药,2011,50(5):385-389.

[2]沙光明,徐莎莎,常兰.麦类赤霉病长期预报技术及服务效益评估[C]//第28届中国气象学会年会:气象与现代农业.中国气象学会,2011:1-5.

[3]刘寿东,王恩眷,郭安红.2003年江苏省小麦赤霉病大流行的天气条件分析[J].中国农学通报,2009,25(23):370-374.

[4]陈永明,林付根,赵阳,等.论江苏东部麦区赤霉病流行成因与监控对策[J].农学学报,2015(5):33-38.

[5]张雁南,樊坪升,陈长军,等.禾谷镰刀菌对多菌灵抗性的监测及其演变规律[J]. 农药,2009,48(8):603-605.

猜你喜欢
发生特点防治对策赤霉病
小麦赤霉病研究进展
芮城县:科学预防小麦赤霉病
防治小麦赤霉病的杀菌剂应用情况分析
2016年阜阳市小麦赤霉病的发生特点及重发原因分析
建湖县白背飞虱发生情况及防治对策
新疆小麦条锈病发生特点及流行规律初探
浅析露天煤矿开采环境问题及防治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