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标下略读课文的定位与实施策略研究

2016-07-10 09:03李文海
师道·教研 2016年8期
关键词:刷子整体课文

李文海

教师日常如果只注重精读课文的教学,忽略略读课文的教学,势必会失去阅读教学的半壁江山。略读课文对于很多教师来说是一个难点,其定位与设计实施有着比较难以把握的度。

一、教学中要略中求精

1. 略读课文的“略”

由于略读课文教学的时数为一个课时,这样就要求老师认真做好课堂上的减法了:简约教师的行为,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简明教学内容,凸现文本教学价值;简化教学环节,提高课堂教学实效。从实际的课堂操作中,一般有几个环节可以略教。

字词教学。在略读课文教学中,字词教学一般单独的环节安排。略读课文中的字词一般随文学习,让学生在上下文的语境中自读自悟。除了对字词的重点、难点的讲解。

内容分析。在略读课文教学中,可以简化课文内容本身的学习,只要求“粗知文章大意。”一般情况下,只要在初读课文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大体概括出文章主要内容便可。对于文章的内容情节,略去详细讲解,不必逐词逐段具体分析。

朗读训练。在精读课文教学中,朗读既是非常重要的手段,也是一项重要的教学内容。而在略读课文的教学中,可以淡化这种“有声”的朗读。而采用略读方法的使用:一是全读,即逐段略读,在粗知各段段意的基础上,从整体上粗知课文大意;二是跳读,略读文章中的重点段,跳过其他次要段,在粗知重点段大意的基础上推想整篇大意;三是浏览,搜寻信息要点内容而粗知文章大意。

2. 略读课文的“精”

略读课文讲究“略中有精”,最理想的做法是在教学中做到点面结合,粗中有细。具体表现为:略逐词逐段分析,不略重点难点品读;略教师精讲细析,不略学生语言实践;略教师精密预设,不略学生自主学习。语文课堂上,精粗相辅,略中有精才为上策。

如《慈母情深》中有一个描写母亲外貌和动作的句:“母亲掏衣兜,掏出一卷揉得皱皱的毛票,用龟裂的手指数着。”这里我们就有必要引导学生捕捉字眼、词眼,体会文字背后的深意。

这句话中哪一个字或者词一下子跳入你的眼睛(龟裂、皱皱)?

你在什么地方见过龟裂的手?(饱经风霜的老人)

母亲的手原本应该是怎么样?(光滑、饱满……)

对着这样的手,你有什么想说?

这样操作比较准确把握住了略读课文的本色,体会作家的描写方法,既突破了教学难点、也让学生的语言实践精华,一举两得。

二、不同类型略读课文的整体阅读教学思路

1. 叙事类课文:把握事情全貌,搞清故事的来龙去脉

叙事类的课文是按照事情完整的发展过程作为叙述的主要内容的。一篇叙事类的课文本身就是一个整体。我们在教学时,只有注意引导学生通过整体阅读,才能把握事情的全貌,也才能搞清楚所写故事的来龙去脉,对该故事、故事中的人作出恰当的判断。《给予是快乐的》:讲述了一个关于“爱”的故事。初读课文,整体感知:凭借“谁给予了谁什么”梳理课文线索脉络,弄清保罗、小男孩、小弟弟之间的关系,结合板书复述课文主要内容。

再读交流,领会主旨:引导学生运用学过的一些读书方法自读自悟,交流保罗、小男孩、小弟弟这个夜晚快乐的原因,水到渠成地领会“给予是快乐的”的含义。

2. 写人类课文:形成立体形象,领悟形象所寄寓的思想

作者通过外貌、行动、语言、心理等描写手法对人物进行多侧面的描写,呈现一个整体的形象。课文中各个部分的描写、各种描写手法的运用、对所涉及事情的叙述和剪裁,都是以塑造人物需要为原则的,每篇文章都是经过作者精心设计的整体。只有引导学生从整体上阅读这类课文,才能让学生在阅读理解中形成立体的人物形象,领悟该人物形象所寄寓的特定内容和思想。

如课例《刷子李》。

以“感悟刷子李“技艺高超”为主线展开整体阅读。通过整体阅读,捕捉三类信息:

一是课文讲了件什么事

二是刷子李的技艺高超表现在哪里?

三是作者用什么方法来进行描写?

通过以上三类信息的整体把握,形成了刷子李技艺高超的形象,从动作、侧面描写来表现刷子李的高超特点。

3. 写景类课文:建立整体景象,品味景象所蕴含的情感

写景类的文章,学生比较难理解,在阅读中较难建立起所描写景物的整体形象,因而较难把握景物所体现的内容、思想和情感。在阅读时只有坚持全文阅读理解,才能准确地理解和把握作者所要表现的内容和情感,品味整体画面所表现的意蕴。

责任编辑 邱 丽

猜你喜欢
刷子整体课文
细读课文,让思路清晰起来
“新潮”的旧刷子
背课文的小偷
Look and Guess眼力大比拼
О НИХ СУДАЧИЛИ НА УЛИЦАХ
设而不求整体代换
改革需要整体推进
关于初中课文知识拓展教学的若干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