例谈《变写生画为装饰画》课前游戏的目标指向

2016-07-10 09:03廖丹刘利琴
师道·教研 2016年8期
关键词:哈哈镜装饰画花瓶

廖丹 刘利琴

课前游戏是美术课堂教学中常见的导入方式,如“跟我做”“学一学”“照镜子”“猜一猜”等,这些课前游戏能较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但在常规课堂观摩中,我们发现课前游戏的设计与组织存在一些问题,如游戏时间过长,一个课前游戏,常常安排5分钟时间,占用课堂的八分之一时间;如课前游戏与课堂教学内容关联度不大,游戏内容与教学内容缺少内在联系等。

那课前游戏应该怎么设计组织呢?下面以岭南版四年级美术课“变写生画为装饰画”的课前游戏为例来探讨。

教学片段:

师:同学们,谁照过哈哈镜?

教师顺势举起右手,环视教室。

生:我!我!……

学生迫不及待的高高的举起手来。

师:(示意学生放下手,用疑问的语气问)那——你记得哈哈镜中的你和真实的你相比有什么变化吗?

教室先是安静,然后学生纷纷举手。

生:哈哈镜里的我变得很高很高。

学业生高举右手,迫切地想把想象中高高的自己展示出来。

生:我的手臂变得超级长。

师:是的,哪些同学也有相同的经验,长的更长?

生:我变得很短很短,像个小凳子!

师:哦,身高变得很矮很矮。

生:我的胖肚子变得又鼓又圆,像个大气球。

师:啊!鼓的更鼓啦。

生:……

师: 是啊,长的更长、短的更短、鼓的更鼓……哈哈镜真是个可爱的魔术师啊,它运用的这种魔法就是我们美术创作中的——

生:(齐声回答)夸张!

师:没想到,你们的眼睛这么会观察!看,老师今天带来了一只漂亮的花瓶,你能想象出它照哈哈镜时,夸张的魔法会把它变成什么样儿吗?

生:可以!会,我会……

学生纷纷举手,跃跃欲试!

师:那请你们用线条快速地勾勒出花瓶照哈哈镜夸张的外形吧。

(用时1分钟左右)

师:请在小组交流交流,再从每个小组中推荐作品在班级展示。

学生交流讨论。

(用时2分钟左右)

学生作业展示:

在以上教学片段中可见:

课前游戏的时间宜短,上述课前游戏活动需要2~3 分钟时间。心理学研究中表明,中年级段小学生有意注意持续时间一般只有10~15分钟左右,精简课前游戏为课堂教学留出足够的高效学习时间。

课前游戏的组织宜动静相宜。上述课前游戏活动学生课堂情绪积极,参与主动,学生情绪变化情况如下图:

心理学研究告诉我们:当人的情绪达到亢奋状态,在短时间内大脑皮层处于兴奋状态则情绪无法有效控制。这将对课堂教学的下一环节造成困扰,或导致教学时间延长或课堂调控失效。

此游戏以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引入,以层层递进的问题,引导学生层层深入地思考,通过回忆、语言表达、用勾线的方法表现、讨论交流等环节,学生的情绪被充分调动。每一个提问后,学生都有思考和表达的过程,当停止讨论的时,学生能快速地进入下一个环节。

课前游戏的目标要与课堂教学目标一致。

本课的教学重点也是让学生通过变形、夸张的方法将写生画变为装饰画。

课前游戏巧妙地通过“帮花瓶照哈哈镜”,唤醒学生已有生活经验,通过想象,直观感受并尝试表达夸张与变形的特点。

游戏不但激发了学生的兴趣,也有助于学生将游戏中获得的经验,类比迁移到“运用夸张变形的方法把写生画变为装饰画”中,尤其为“运用课本图片‘曼陀林与吉他探讨夸张的方法”这一环节中,理解“抓住特点,夸张造型”这一教学重点,提供了理解基础。

我们将课前游戏的目标与本课设计的目标进行对比不难发现:

从横向看,课前游戏让学生借助生活经验,大胆想象花瓶的变“高”、变“胖”、变“长”,直观感受并尝试运用夸张方法创作。本课的的重点是寻找装饰画中夸张的规律,并创作装饰画。前者与后者的核心都是“夸张方法”,前者为后者做了有效的铺垫,又彼此互为呼应,层层深入。

从纵向来看,课前游戏只就花瓶的外形进行变形和夸张,而“变写生画为装饰画”的教学不仅学习造型夸张,而且还要在色彩,细节等方面夸张。前者简单,后者丰富,体现了从课前游戏到课堂教学的由简入繁,由易到难递进的特点。有效地促进学生对于课堂重点的知识建构,课前游戏为课堂突出重点起到了良好催化作用。

综上所述,在课前游戏的设计与组织中,教师应精简时间、精选内容、精巧设计课前游戏的目标,让课前游戏活动成为学生学习活动的基础,将课前游戏的目标指向课堂教学目标。这样,学生既可以感受到游戏的乐趣,又能循序渐进、水到渠成地建构新的认知,从而实现教学目标。

责任编辑 罗 峰

猜你喜欢
哈哈镜装饰画花瓶
装饰画
与克里姆特一起画装饰画
创意十足的装饰画
玩转装饰画
我画青花瓶
花瓶怎么碎了?
有趣的花瓶储蓄罐
哈哈镜
哈哈镜
哈哈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