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永磁铁氧体作为基础功能材料,在经济生活与科技发展中占据着重要位置,其理论发展日趋成熟,其工艺探索便摆在了十分突出的位置。本文就永磁铁氧体主要制备工艺进行了探索,提出了几点看法。
关键词:永磁铁氧体;工艺;动向
作为基础功能材料的永磁铁氧体,其应用已深入到机械、通信、电子、仪表、汽车、航空、航天及军事领域。随着科技的发展,对永磁铁氧体材料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内在性能和外观、尺寸),也给其制备工艺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课题。就永磁铁氧体生产而言,中国是一个大国,但不是强国。关键是生产工艺的落后。如:同一个厂家的永磁料粉,在中国只能做到FB6系列,而出口日本便能生产出FB9系列的磁体。说明生产工艺是反映永磁料粉性能真实性的充分条件。就技术发展而言,传统技术与其他行业技术的嫁接与联姻,推动本行业技术与工艺的飞速发展,本文将详细介绍。1 预烧料工艺预烧料传统工艺是“备料造粒+预烧”,不论是干法工艺还是湿法工艺,很难制备出晶粒尺寸约1μm的料粉,性能档次难以突破。日本率先将“亚微米共晶技术+硫化床工艺”引入预烧料工艺中,取得成功,并作为专利技术封锁很多年。其实硫化床工艺是很传统的工艺,但与化学结晶工艺结合进入料粉生产工艺的发展趋势,值得重视和借鉴。笔者认为:我国工艺探索相对滞后。首先,应加强对“亚微米共晶技术”的晶核尺寸、结晶的化学热力学条件、后处理工序(洗涤+烘干+造粒)、硫化温度与时间、加热方式与介质、运行方式等探索。其次,加强设备与工艺的联合研制。国内少数研究所设计了:①Fe(NO3)3溶液热分解制备亚微米级的Fe2O3路线;②MFe12O19(M=Ba、Sr)细小晶粒尺寸的制备(1μm级)。这些探索是有益的,关键在热力学条件的探索。笔者认为:(nFeCl2+SrCl2)混合溶液热分解成nFe2O3·SrO共沉淀料,造粒,预烧(硫化工艺)到永磁铁氧体料粉的路线值得探索。2 球磨工艺随着电子显微镜、电子探针及激光粒度分布仪等进行的SEM分析、EDAX分析发现,球磨或砂磨方式不是造成粒度分布差异的根本原因,关键在于工艺:料:球:水比例、球径、球磨介质(分散剂)的选择,工艺时间与温度。不论是砂磨还是球磨,随着平均粒度的下降,不可避免地发生:①粒度分布变宽以及顺磁性粒子的产生与增多;②向料浆中引入Fe粒子或Fe合金粒子;③产生或加重“跑锶”现象,致使磁性能降低。证实了生产中 “磨削时间越长,磁性能要衰减”的现象。目前采用的传统措施:料:球:水比例、料径与球径的匹配与选择、球磨机加筋,砂磨机加循环泵,分段球磨等。现在工艺探索的一个方向:在传统工艺上加入分散剂,实质是将表面化学引入球磨工艺,对控制磁性粒子的凝聚、粒径分布、粒子形状及晶粒缺陷都有好处。添加的分散剂主要有:硬脂酸、亚油酸、甲苯等。笔者认为:分散剂的选择不应只局限于有机物,应放宽到无机物及功能高分子材料中去筛选,只要符合:①具有分散效果,有利于改善粒径及分布、粒子形状;②提高球磨效率,抑制或减少有害粒子的进入和有效成分的损失;③分散剂的沸点不宜过高,250℃以下为宜,有利于残留在生坯中的挥发;④分散剂可以是单一组分,也可以是多组分的配合使用。进一步说明:如果选择功能高分子材料做分散剂,分子链的亲水基官能团不能太多,必须有与Fe、Sr原子亲和力强的官能团,分子量不宜过大。3 成型工艺成型控制着磁性能和产品合格率,是磁体生产的关键工序,其工艺探索集中在两个方面:①提高生坯密度及生坯密度的一致性。②提高取向度。前者的主要措施:①合理的压制曲线;②大吨位压机(压制方向是单向还是双向压制);③注料方式与抽水方向(模具设计)等。后者的措施:①降低粒度、控制粒度分布;②加大充磁磁场。国内由于采取普通平行磁场成型,取向度一般只有75%,由于取向度低,材料性能得不到真实反映,损失不小。先进的工艺是采用垂直磁场成型,在水平方向产生磁力线,磁性粒子沿加压方向和垂直方向成链状层层排列。加压时,取向粒子是沿垂直方向被压缩,以最初的取向状态成型,几乎不会出现无规则取向,从而提高了取向度。取向度可达98%以上。笔者认为:垂直磁场成型工艺的关键在于磁场设计与模具的改进,因此,工艺、设备、模具、操作联合工艺攻关的时代到了。4 烧结工艺烧结是永磁铁氧体性能最终形成的重要工序。大致分成升温、保温、降温三个阶段。工艺探索注重优化烧结曲线、装坯方式、气氛等。随着快速烧结方式的兴起,工艺研究还要注重:工艺流程的增减、加热方式的改变、快速降温对性能的影响。随着设备的改进,烧结增设了预烘干工序,使生坯件入窑时含水量≤1%,温度为200~300℃,缩短了升温段时间,然而微波加热方式的引入,比传统的对流与传导方式在升温方面更快捷有效,有利于水分的挥发,更能缩短生降温时间。笔者认为:快捷烧结的工艺探索应重点放在:①加热方式的改变及烧结曲线的优化;②快速降温对材料性能的影响,从烧结最高温度到材料居里温度左右,探索降温速度多大为优化速率。5 磨加工工艺磨加工是控制永磁体表观质量的工序,传统的工艺探索注重磨削工艺的编制与工装夹具的设计与改进。随着磁体应用的深入,产品向微型化、超薄、表面光洁度方向发展。如:某厂出口欧盟的一产品,轴长24的磁瓦在外弧面上截出6个24×2的矩形平面,加工精度±0.02mm,粗糙度1.6,价格不菲,是典型的磨加工高新技术带来的高附加值。笔者认为:将先进的机械加工技术与光学加工技术引入磨加工,将拓宽磁体的应用领域,适应科技发展十分必要。6 检测工艺检测是工艺控制的“眼睛”。由于永磁铁氧体工艺的特殊性,重要参数的检测结果滞后。笔者认为:检测工艺的目标是实现同步检测。料粉磁性能的检测,传统做法是模拟磁体生产工艺制成标准样块检测,结果明显滞后。因工序长,因素多,不能真实反映材料的性能,不便及时控制工艺。国内某技术中心的先进做法是:采用饱和磁化曲径定理计算机软件化,与振动磁强样品仪结合测σs,实现了预烧料的同步检测。7 结束语永磁铁氧体材料工艺是一个涉及理化分析、磁性测量、固体材料分析、设备、原材料、操作可行性的系统。只有深入研究探索各子系统的优化性与相容性,才能保证系统的优化,推动工艺的发展,但其中,引入其他门类的技术与传统技术进行嫁接与联姻,实现永磁铁氧体工艺的升级换代,是一个新的发展趋势,值得高度重视。 作者简介:陈华容,女,1991年华东工学院精细化工专业毕业,学士学位,副教授,具有十五年磁性材料理化分析及工艺技术工作的经历,现在宜宾职业技术学院材料工程技术专业从事教学科研工作,先后承担过多项永磁铁氧体材料的研发项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