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江
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荥经砂器,它的制作过程是摄影爱好者一个很好的创作题材,千年的传统工艺流传至今。就在家门口的摄影题材,在不断的拍摄中发现砂器的出窑和上釉过程,那变换无穷的火苗更是令人遐想一番。
第一次拍摄到这奇妙的火焰,是2015年10月一个晴天的下午,来到朱氏砂器作坊,架好脚架,准备好器材,等待拍摄工人师傅开窑上釉。在工人师傅吆喝:“开窑啦”后紧张的拍摄工作也开始了,拍完砂器开窑的过程后,就想着尝试拍一下砂器上釉时,釉坑盖上盖子中间的那股火苗,按照往常拍摄砂器的经验,迅速将快门设置在1/200秒、感光度ISO 200、光圈F7.1,拍了约二十余张。
晚上在电脑上处理照片的时候,看到拍摄的这火苗只是一团或一股火苗的形态,不过也挺有意思的。但发现拍摄的快门速度不够,火苗是虚的,釉坑里面产生的高温高压使火苗燃烧的速度很快,下次再拍的时候提高快门速度看看它是什么效果;机位也还可以变换一下,由于对着火光拍摄,亮度较高,可以不用三脚架,放低角度和火苗平行,随着火苗顺着风向随时移动的方向变换机位;还有火苗周围的环境也记录下来了,火苗不突出,如果晚上去拍或许就不会出现这样的背景;火苗还有过曝的地方,就在这时候看到电脑屏幕上的火苗时,顿时想到了当年物理课上老师讲的火苗的结构:火苗有内环火和外环火之分;外环火的温度高,内环火的温度低;外环火的亮度低,内环火的亮度高。由此产生了一种拍摄想法:如果我只记录火苗最亮的内环火部分它会是怎样的形态呢?
带着这些疑问和想法,联系窑工师傅,凌晨三点就去到朱氏砂器作坊,不断的尝试记录这变换无穷的火苗的形态,在反复的拍摄砂器上釉N多次后,最终确定了曝光参数:快门:1/2500秒、光圈:F 5、I S O:400、曝光补偿:-0.3EV、手持低速连拍,我使用的是尼康D610配60定焦头,几乎就是接近火苗贴在地面上拍的。但火苗也有亮或暗、快和慢的时候,也需要随时适当调整快门速度。
因为迷恋这火苗,那段时间,拍摄和选片就成了唯一的生活方式。面对N多次拍摄,上万张的照片,不同形态的火苗,后期处理也产生了好几种思路,最终以拟人化翩翩舞姿,并赋予它现实生活中人的情感,犹如火苗有着生命的存在,就像在演绎一场舞台剧,用它的翩翩舞姿讲述一段千年砂器的经历和砂器人的情感;亦如现实生活中那些激情、奔放的旋律,令人遐想、回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