冕旒是古代帝王、诸侯、卿大夫参加重大祭祀典礼时所戴的礼帽,是礼帽中最尊贵的一种,后来专指皇冠。
冕外面黑色,里面朱红色,上面是一块长方形的板叫延,延的前端有一组璎,穿着玉珠叫旒。
每旒贯12块五彩玉,按朱、白、苍、黄、玄的顺次排列,每块玉相间距离各1寸,每旒长12寸。汉代冕服的垂旒却不限于五色,根据《后汉书·舆服制》的记载,十二旒为白玉串珠。
冕冠的旒数按典礼轻重和服用者的身份而有区别。只有天子的衮冕用12旒,公服只能低于天子的衮冕用9旒,每旒贯玉9颗;侯伯只能用7旒,每旒贯玉7颗;子男只能用5旒,每旒贯玉5颗;卿、大夫按官位高低玄冕又有6旒、4旒、2旒的区别,三公以下只用前旒,没有后旒。
凡是地位高的人可以穿低于规定的礼服,而地位低的人不允许越位穿高于规定的礼服,否则要受到惩罚。天子为十二旒,周之诸侯王公之旒有九、七、五之分。但后来旒渐渐只限于帝王,于是“冕旒”则成了帝王的代称。
相传,冕制起于黄帝,最初意思是让你记住不该看的不看,不要被眼睛蒙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