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学中学生兴趣的激发

2016-07-08 08:31陈芳
新课程研究·教师教育 2016年6期
关键词:杨梅课文情境

陈芳

【摘 要】在语文教学中,教师作为主导者,应努力激发学生的兴趣,帮助学生实现语文综合素质的有效提升。文章论述了课堂设疑法、轻松趣点法、故事感染法等方法对学生兴趣激发的作用。

【关键词】语文教学;兴趣激发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6)18-0066-02

在小学教学中,如何真正上好一节语文课,对于每一个语文老师来说都是一份挑战,而对于学生来说,理想中的上课过程应该是欢快、有趣味的游戏过程。但在传统的课堂教学中,话语权多被教师掌控,由此,便扼杀了学生的天性。所以摆在现代教师面前的一个课题就是,如何在平时的教学中正确把握学生的走向,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让他们变得自己想学、爱学。

教师作为学生知识上的引路人,应该致力于对他们语文情感的培养,增强他们学习语文的兴趣。俗话说得好,“兴趣才是最好的老师”,教师只有在课堂内外因势利导,充分激发学生对语文的学习兴趣,让他们更喜欢语文课堂,更愿意接受知识,愿意沉迷于文与字的世界,陶醉于句与篇的王国。只有这样,才能真正焕发出课堂的活力,进而陶冶学生情操,提高教学效率。

在课堂教学中,要真正让学生在愉快中学习,在欢笑中思考,让他们从原来的被动苦学变为现代的主动爱学,是摆在所有老师面前的一个亟须解决的课题。鉴于此,教师就应该从激发学生情感入手,一切从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出发。作为一名长期工作在小学语文教学第一线的教师,笔者归纳出一些能够有效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方法。

一、课堂设疑法

课堂气氛是指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一种心理交流,课堂气氛的好与坏直接关系到教师的教学效果和学生的学习效率。而教师作为教学的主导,课堂气氛的好坏在很大程度上是由教师决定的,其教学理念、教学方式等,都影响着课堂教学气氛的走向,决定了学生早期习惯的养成。对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就可以适当采用课堂质疑法,吸引学生注意,使他们主动思考、质疑,找寻问题的解决方法。在引导学生预习课文时,教师可以先自己复述课文情节,在关键处停下来,让学生去猜测情节会如何发展,人物的命运会怎样,从而使学生融入课本,让他们与文章作者进行心灵上的交流。这样巧设悬念,往往能激起学生的好奇心,学生阅读课文的热情也会大大增强。

比如,教学《地震中的父与子》一文时,就可以让学生试着想象:坚持的父亲最后会怎样?他能否救出自己的儿子?在引导学生预习完课文之后,教师再提出问题,让学生讨论,如:如果没有父亲的坚持,儿子会怎样?如果儿子对父亲没有完全信任,又能否安慰他的同学?那又会有怎样的结果?接着,要求学生想象父子相见的场景。在这节课的最后,教师还可以让大家思考一下:如果是你在遇到这样的天灾人祸时,要如何自救,又如何救人?并要求大家课后搜集、整理一些在危险时刻的自救处理办法。然后,各个小组畅所欲言,踊跃表达自己的主张,人人争当小编剧,由此,学生便真正成为课堂学习的主体,同时,在不断地思考、质疑中,他们对课文内容的理解程度也大大加深,从而圆满完成教学任务。

二、轻松趣点法

在语文课堂上,教师在教授生字、生词时,可以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多结合生活实际中的图片、文字,创设一些丰富多彩的教学情境,让他们快速地认读生字词。同时,还应尽量抓住学生的兴趣,使学生为之所感、为之所动,让他们快速融入字词情境之中。

比如,教学生“尘”字时,其上半部分是“小”,下半部分为“土”,有些粗心的同学在书写时就容易忘记尘字的写法。对此,在课堂上,笔者就出示一幅小漫画,并进行描述:“空气中一些‘小与‘土分为两派,手持武器,剑拔弩张,而周围则是尘土飞扬……”在学生兴致勃勃地观看的时候,笔者再说道:“看,画面上尘土飞扬,是一些‘小与‘土在开战呢!”同学们哈哈大笑,气氛顿时活跃起来,同时也轻松记住了“尘”的书写方法。

实践证明,在教学中利用汉字的特点,用形象的方法拆解汉字,不仅可以让学生很快地记住生字,而且学起来轻松、愉快,生动有趣。当然,在课堂上,教师也可以鼓励学生自己去给所学的生字编字谜、造儿歌,甚至让他们用手中的画笔创造出形象、生动的画面。因此,在课堂内外,只要让学生多发挥想象,多展示想法,语文课堂上的生字学习就变成了陪学生猜谜语、做游戏,从而营造出一种宽松、活泼、愉悦的课堂氛围,加深他们对语文学习的兴趣,激发他们潜在的语言能力,进而迸发出创造的火花。

三、故事感染法

小学生好奇心强,求知欲旺盛,他们爱听、爱看有趣的故事,对此,教师可以抓住他们的这一特点,针对教学内容,从与课文有关的趣闻轶事出发导入新课,以激发学生对所学新课的兴趣。同时,在授新课前,教师还可花较短时间,用绘声绘色的语言讲述一则则与课文有关的引人入胜的故事。这样导入显得亲切自然,缩短了作者与学生之间的心理距离,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进入学习。

比如,在教学《武松打虎》一课之前,教师就可先从《水浒传》讲起,让一些听过水浒英雄故事的小朋友讲一讲自己听过的水浒故事,说一说自己喜欢的水浒英雄,这样,使学生在特定的氛围中受到感染,自然而然地进入作品的意境,从而真正架起一座沟通作者与学生情感的桥梁。

四、媒体学习法

在课堂教学中,借助于电子白板,通过图像、声音、动画等形式,给学生以形象直观、生动直接的视听感受,对那些生性好动且又有着强烈好奇心的小学生来说,具有极强的吸引力。实践也证明,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若能恰当结合教学内容创设情境,就可以大大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比如,在教学《我爱故乡的杨梅》这一课时,很多学生都没见过杨梅,所以笔者在讲这一课时,借助电子白板向学生展示杨梅,包括杨梅花、杨梅园等图片,让学生由杨梅的这些图片想象出杨梅的味道,而后又给他们讲述“望梅止渴”的故事。在课堂上,不少学生都流露出垂涎欲滴的神情,这样,学生亲眼看到了杨梅,听到了对杨梅的描述,从而对杨梅消除了陌生感,也使课堂气氛得到了极大的活跃。

当然,创设情境的办法并不仅仅限于用电子白板,还有许多有效的方式与方法。总之,通过创设情境,可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开启学生的兴趣阀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五、三入学习法

小学生的年龄小,注意力不能长时间保持集中,他们在上课时很容易走神,因此,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应该以丰富、生动的语言紧紧抓住学生。通过讲寓言、猜谜语、谈轶事、看图片,带领学生在知识的海洋里纵横前后上万里,驰骋上下几千年,用丰富、新颖的内容吸引学生,用灵活多样的形式打动学生,把学生引入广阔的语文世界。可通过“入画——入情——入理”的步骤,一步一步,环环相扣,引人入胜。入画,即以多种媒介入手,让学生进入知识的画面情境之中,又或者让学生通过对语言文字的理解,从心里想象出语言文字所描述的画面,吸引学生;入情,即学生融入课文创设的情境之中,让他们跟随作者的步伐,融入课本,感动学生;入理,即让学生由情明理,认识到课文所蕴含的道理,进而体会到丰富的人生哲理,实现学生情感的升华。

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抓住学生的个性特点,充分调动学生的求知欲望,努力寻找他们在学习中的闪光点,使每个学生的能力都能在轻松、和谐的教学氛围中得到发挥,从而不仅让学生学习好书本知识,更让学生想学、会学进而要学。同时,对学生讨论中争议大的问题,教师应及时答疑、解惑,使学生逐步进入善学的境界,而不是停留在平时老师只注重的苦学上。此外,还要有针对性地为部分后进生提供一些有“难度”的问题,从一点一滴做起,为这些学困生指明一扇通往成功的大门。

总之,教师在教学中应尊重学生、信任学生、赞赏学生、鼓励学生,努力营造轻松、和谐的课堂氛围,让学生对课堂产生浓厚的兴趣,进而能充分参与到学习活动之中,做课堂上的主人。教师在课堂上不能挫伤学生的自尊心,打击学生的积极性,而应以平等的态度与学生亲切交流,努力关心学生,爱护学生,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因为亲其师,从而信其道。

(编辑:朱泽玲)

猜你喜欢
杨梅课文情境
情境—建构—深化—反思
学理审思:真实情境写作之中考命题
画好运动情境图——解决追击与相遇问题
杨梅
走进新余市仙梅种植农民专业合作社
端午节的来历
背课文
杨梅酒
乐摘杨梅
感悟三角形的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