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鲍振东
谈慎独
◎文/鲍振东
所谓慎独,就是在独处之时,能够反躬自省、谨慎不苟,不为金钱所惑,不为美色所迷,不为名利所累,“独行不愧影,独寝不愧衾”。慎独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特别看重的修身之道。《大学》有言:“诚于中,形于外,故君子必慎其独也。”《中庸》亦云:“莫见乎隐,莫显乎微。故君子慎其独也。”
在古往今来的历史长河中不乏守身如玉的正人君子。东汉重臣杨震就是在这方面久负盛名的代表人物之一。杨震,字伯起,东汉弘农华阴人。他自幼好学,饱读经书,被时人称为“关西孔子”。他长期客居河南湖城县教书办学,50岁才接受大将军邓驾的推荐进入官场。担任荆州刺史时,发现本州秀才王密才华出众,便向朝廷举荐王密做了昌邑县令。后来,他调东莱任太守,途经王密任县令的昌邑时,王密亲自到郊外迎接恩师。晚上,王密前往驿馆拜会杨震。王密告辞时突然从怀中掏出十锭黄金放在桌上,说道:“恩师难得光临,略备小礼,以谢栽培之恩。”杨震见此,大为不悦,严肃地对王密说:“因为我了解你的真才实学,才向朝廷举荐你,希望你做一个廉洁奉公的好官。可你这样做,不是辜负了我对你的期望吗?你对我最好的回报是为国效力,而不是给我个人什么好处。”王密误以为杨震不收此礼是怕别人知道留下后患,便说:“夜深人静了,不会有人知道此事,但收无妨。”杨震听后,愤怒不已,声色俱厉地对王密说:“你这是什么话,天知、地知、我知、你知,怎么可以说没人知道呢?没有别人在,难道你我的良心就不在了吗?我们绝不能因为这样的事情而毁了自己的名节,请你务必将黄金拿回去。”王密听罢,顿时羞愧难当,赶紧带上黄金消失在沉沉的夜幕之中。杨震此举,被后人誉为“四知之明”。
史上以慎独守身著名的另一位仁人志士是明代的曹鼐。据《续太平广记·厚德部·曹鼐》记载:曹鼐在地方任泰和典史时,曾捕获一名惯于行窃的女犯。在押送途中,他和女犯投店无门,不得不在荒郊野外的一座破庙里过夜。该女犯年轻貌美,妩媚迷人。为了抵御住这眼前的诱惑,曹鼐秉烛而坐,取出纸笔,反复书写“曹鼐不可”这四个字,写完了烧,烧完了写,直至天明,终于战胜了心魔,守住了底线。在此后的仕途中,曹鼐每当遇到钱色等诱惑,均以“曹鼐不可”这四个字提醒自己,长此以往,守身如玉,终成一代名相,享誉史册。
清朝名臣曾国藩在“慎独”律己方面也是做得很出色的一位。他在临终前留给子孙的遗嘱中第一条讲的就是“慎独”。他说:“慎独则心安。自修之道,莫难于养心;养心之难,又在慎独。能慎独,则内省不疚,可以对天地质鬼神。人无一内愧之事,则天君泰然。此心常快足宽平,是人生第一自强之道,第一寻乐之方,守身之先务也。”
我们党作为由中国工人阶级、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中的先进分子组成的马克思主义政党,向来把加强广大党员特别是领导干部的党性修养作为自身建设的一件大事来抓,一直把“慎独”作为加强党性修养的一个重要着力点。刘少奇同志指出:“能否做到‘慎独’,以及坚持‘慎独’所能达到的程度,是衡量人们是否坚持自我修身以及在修身中取得成绩大小的重要标尺。”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慎独,就是要在独处时谨慎不苟。独处时的行为,实际上是对一个人党性修养的最有效的考验。只有做到了慎独,才能真正做到心中无愧。”
党的各级领导干部,作为肩负着党和人民重托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组织者、领导者,要在长期执政、改革开放、市场经济和内外环境变化的严峻考验面前炼就不坏之身、立于不败之地,必须大修慎独之功、坚守慎独之德,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不要心存侥幸、放纵自己。要知道,无论“暗昧之事”做得多么巧妙,“昏惑之行”做得多么隐蔽,最终都将暴露在光天化日之下,都逃脱不了党纪国法的严厉制裁。
这里必须指出的是,各级领导干部慎独修身,既是加强自身党性修养的必然要求,又是建设廉洁政治的必行之举。诚然,廉洁政治建设有赖于体制的完善和制度的健全,但体制也好,机制也罢,都是由人来建立的,也都是由人来落实的。只有在体制和机制的建设者、执行者内心深处建立起来的坚不可摧的道德防线,才具有阻挡一切邪恶之念的伟力。
□本栏编辑/高文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