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近40年间,山区农村的经济发展水平和生活层次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但随着经济结构的调整和经济发展的日渐多元化,农村经济发展面临种种困境,遭遇发展瓶颈。如何突破瓶颈?需要调动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促进特色农业的开发合作、发展新型农村合作经济组织、政府要以政策引导农业的产业化发展。
关键词:农民积极性;特色农业;新型农村合作组织;政策引导
中图分类号:F30 文献识别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6)015-000-01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近40年间,山区农村的经济发展水平和生活层次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但随着经济结构的调整和经济发展的日渐多元化,农村经济发展面临种种困境,遭遇发展瓶颈。我的家乡是一个革命老区,对这个问题体验更深刻,如何突破这个瓶颈,找到发展的新路径?这个问题是政府决策的问题,也是每一个山区出来的大学生应该关注的问题。
从现实情况看,我所在的县农村经济发展面临的困境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从数据看,农民的实际收入增长缓慢。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15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1195元,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1422元。我县2013年统计局数据,城镇居民全年人均可支配收入24229元,农村居户人均可支配收入10930.22元。但农村的纯收入统计往往会忽略人力成本,再忽略农村在数据统计中的取样、地方政府的政绩需要等,农民的实际纯收入还会低一些,脱贫致富还行走在路上。
二、基础设施薄弱,抗御自然灾害的能力差。近年来,山区的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事业虽有一定的发展,但仍显落后,突出表现在水利设施建设的严重落后。地方政府重视了大中型水利建设,但农村实用型的水利设施大多都是上世纪五六十年代修建的,年久失修、产权不明、管理混乱,导致了水利灌溉难以为继。私人新建的一些水利灌溉设备都是单纯的商业运作,规模小、效益低、成本高。凡此种种,导致了农村的抗御洪涝灾害的能力差,农民增产增效的期望值很低。
三、农业资金投入难度大。随着生产成本的加大,农民的生产投入需要资金支持,尤其是要在进行生产经营时的资金缺口很大。农村信用社贷款手续繁琐、数量不足。投入的不足,影响了农业的经营性发展和生产领域的拓展,绿色农业、生态农业大发展举步维艰。
四、农村发展的体制性障碍存在。如今国家采取了一系列惠农政策,但依然存在一些制度性的障碍,制约了农村经济的发展。农村资产资源盘活利用不够,农村产权抵押担保、流转交易等仍在探索试点;政府在农产品的销售环节工作力度不大、方法不多,不能为农民提供更多的政策性支持;农村金融体制难以适应农村经济发展需求,即使最基本的支农资金也难以足额到位;农村尚缺少真正意义上的农民合作组织,农村没有基本的社会保障机制,没有农业新技术推广机制;农产品流通渠道不畅,个体贩运规模小且不稳定,区域市场发育不全,大宗农副产品难以及时有效地销售出去,远远不能适应农产品的流通要求。
五、劳动力相对贫乏。随着农村与城镇生活质量差距的加大,尤其是教育与医疗资源的严重不均衡,进城务工的农民越来越多,尤其是青壮年长年脱离农村,这就造成农村劳动力多为留守妇女和儿童,留在农村的男性农民的老龄化严重,加之劳动力成本不断增加,开始出现抛荒现象。
六、农业生产投入大,产出小。近几年,农业生产成本持续增加,化肥农药和人力成本的增幅远远大于农民的产出增幅。经济类林木如苹果、樱桃、葡萄、桃子等项目收益稍好一些。单纯种植农作物,丰年尚能维持成本,若遇干旱,即使加上国家粮食补贴,也是入不敷出。以苹果生产为例,从化肥农药、苹果套袋、人力成本、灌溉浇水、储存销售各个环节的投入看,要占到毛收入的35%。一些劳动力不足的农户,不得不忍痛割爱,减少经济林木数量。
七、农民的生产收益相对偏低,农业的回报率低。相对其他行业,农业投入产出比例差距大,与工业、服务业相比,从事农业的收入相对较低,生产周期长、见效慢、收效低;受资源环境约束,农业规模扩张难度大,依靠转型升级提高效益效果不好;种粮的比较收益比其它经济作物低,出现宁愿外出打工也不愿务农,从而出现农民大量逃离农村和农业,间接引发耕地面积减少、弃耕撂荒等问题。
我国是农业大国,山区农村不能完全依赖“工业强县”的政府决策来改变现状,更迫切、更现实的是立足农村实际,创新发展农业,拓展生产和经济领域,只有这样,才能突破农村经济发展的困境,找到实现农民增效增收的新路径。
调动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仍然是工作首位。投入大、收效低的现实和城乡差距的加大,影响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新农村发展要尊重农民的利益和意愿,调动农民的生产积极性,提高农民的生活水准;要靠政策调动、经济引导和生态依赖,为农民搭建一个适应新形势下能实现自我价值、能发家致富的舞台。
促进特色农业的开发合作。以土地产权制度改革盘活农村资产资源,加快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成果应用,逐步建立农村综合产权流转交易市场,以土地经营权抵押实现融资;依托区域苹果展览会、有机蔬菜展览会、文化搭台经济唱戏、农业招商引资等多种形式,引进一些农业深加工企业,展销具有地域特色的农产品,延伸农业产业链条,扩大区域内农产品知名度,提升农业效益。
发展新型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农民合作组织是有效表达农民利益诉求的非政府组织,能够通过规范的渠道与政府平等“议价”,平衡各方面的利益,是实现和保护农民自身利益的有效途径。农村是一个熟人社会,存在邻里效应,当前农民合作组织的发起人往往是农村能人,有相对较高的文化水平和较大的号召力、说服力,对村庄有较大的影响。这些“懂理论、会操作、留得住、用得上、养得起”的农村能人,是农民合作组织发展的重要人力资本。这类组织可以加强农民与各界的经济联系,可以缓解了农副产品销售难的问题,可以减少生产成本、增加农民收入和积累,可以扩大产业链条,成为农民增收的一个长效机制。
政府要以政策引导农业的产业化发展。应当规范政府部门的行为,降低农民在与政府部门交往中所面临的门槛与困难。要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努力构建起果业经济、畜业经济、劳务经济、生态经济、药业经济等五大绿色农业产业群。做大做强一些农业龙头企业,培植农产品加工、营销企业,走农业深加工的道路;要积极创造、认证知名苹果品牌,进一步扩大品牌效应,提高区域产品的知名度,为区域农产品的销售做好舆论铺垫;要依托山区农业县绿色资源丰富、生态环境良好、人文景观众多的优势,突出抓好生态农业、生态旅游和生态家园富民,大力发展“果叶养畜、畜便入池、沼气家用、沼肥还田”的资源循环式生产和生活模式,促进农业的生态良性循环。
作者简介:徐勤政(1994-),男,汉族,山东大学威海分校商学院2013级金融2班,学习委员,主攻金融专业。
现代经济信息2016年1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