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快递配送模式选择的博弈分析

2016-07-07 00:14李丹王文娟
现代经济信息 2016年15期
关键词:模式选择博弈

李丹 王文娟

摘要:本文基于博弈论的视角,结合调研情况,分析高校快递配送乱象形成的原因,探讨高校和快递公司的模式选择过程。研究表明配送规模大的快递公司与学校为博弈主体时,更有可能形成合作的结果;反之,则不倾向于合作。规模不同的快递公司从自身利益的角度考虑选择配送模式,由此产生高校快递配送的乱象。而基础设施完善、场地充裕、快件数量多的学校更倾向与快递公司合作,为师生提供更好的服务。最后,分别对高校和快递公司提出了建议。

关键词:高校快递配送;模式选择;博弈

中图分类号:F250 文献识别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6)015-000-03

一、引言

随着我国电子商务的蓬勃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网络购物成为当下消费者购物的重要形式。而大学生群体是网络购物用户的重要组成部分,数据显示,2013年,大学生网民在各类商务应用上的使用率均超过全国平均水平。其中,网上支付在大学生网民中的普及率为70.3%,网络购物的普及率高达77.0%,远远高于这两类商务交易类应用在总体网民中的使用比例42.1%和48.9%。[1]大学生热衷于网络购物,这大大增加了高校快递配送的需求,高校校园快递配送应运而生。[2]

如今,在我国高校中,快递配送点林立已然成为一种普遍现象。一个校园中同时存在多种快递配送模式,而且提供快递配送的快递公司出于自身利益的考虑往往各自为政,各种代理点混杂,高校快递配送混乱无序。[3]这不仅影响大学校园环境的整洁度,同时也会造成校园安全和交通隐患;而且对于快递公司来说,配送效率也难以提高,影响其在高校配送市场的竞争。在快递配送过程中,高校和快递公司是两大利益主体,在选择快递配送模式时可视为双方博弈的过程。因此,本文从博弈论的角度来研究我国高校快递配送乱象的原因,探讨高校和快递公司两个主体如何做出模式选择。

二、高校快递配送模式现状

通过网络调查和电话访谈的方式,对我国105所高校现有的快递配送模式进行了调查,整理总结出高校中存在的快递配送模式主要有以下几种:

1.快递露天摆摊:各个快递车辆集中于校门口内外,占据固定位置摆放货物,师生在规定时间内去领取快递。普遍实行中(如中央财经大学、武汉大学、中国石油大学、中国政法大学等)。

2.校园代理点:快递公司多与校内超市、报刊亭、小商店等合作,由代理点负责配送。普遍实行中(如山东大学、山东财经大学、重庆大学等)。

3.专门快递网点:大快递公司在学校内设有专门门店,负责快递配送,由专门人员管理。多为“四通一达”有此实力(如厦门大学、浙江大学)。

4.校园快递统一配送:合作快递均送至某一固定地点,由专门负责人员编号整理,通知取件。部分高校(如中央财经大学“小麦公社”形式)。

5.自助取件:智能取件,无人看管。个别高校实行(如中国人民大学、福州师范大学)。

6.阿里小邮局、京东商城校园营业厅:快件自提和校园内微配送,实行快递入校园。

7.其他:如校园巴士、校外自提、宿管代收。

通过调查发现,高校内快递配送局面混乱。同一校园中不同的快递公司,快递配送模式也不相同;同一快递公司在不同校园,也会有不同的配送模式;各大学校园内的快递配送模式也不尽相同。此外,还存在快递配送低效,浪费时间、人力和物力,快递服务质量差等问题。

三、高校快递配送模式分类研究

经过对各高校存在的快递配送模式的特点分析及归纳,同时也为了方便研究。按照快递配送“有无固定配送点”和“快递企业是否与学校合作”两个标准[4]将快递配送模式划分为以下四类:

模式I:大的快递公司租用学校的房屋,开设专门店铺负责配送物品;或者快递公司与校内现有的店铺(如水果店、校园超市、报刊亭等)合作,由店铺代为配送货物。

模式II:快递公司单方经营配送业务,不在学校设立专门的快递配送点,一般是快递员临时在校门口内外设立配送点。

模式III:快递公司或电商选择与学校合作,获得学校租赁场地的优惠政策,建设专门的第三方快递配送点,如小麦公社、菜鸟驿站、园区服务站等。

模式IV:快递公司与校内勤工俭学中心或大学生创业团队合作,但是由于大学生负责配送不够专业、成熟,配送经验不足,而且缺乏资金和场地支持,大多采取流动的快递配送方式,没有固定的配送点。

四、快递配送模式选择的博弈分析

在高校快递配送中,主要的活动主体有师生、高校、物流公司、电商。因为师生和高校在利益诉求上高度一致,以及电商主要通过物流公司的业务量间接影响配送模式的选择;在博弈分析中,为了简单起见,将师生和高校合并为一个主体,电商作为高校、物流公司决策时的外生因素。

博弈的起点,高校选择是否与物流公司合作;博弈的第二阶段物流公司选择是否与高校合作。在高校不选择与物流公司合作的起概况下,物流公司可以选择与校内原有的商铺,如超市、报刊亭、精品店等合作配送,形成模式I。由此将形成五种结果,对应前文分析的四种模式:

模式III(结果1):快递公司和部分电商与学校合作,获得学校场地租赁等优惠政策,建设如小麦公社、菜鸟驿站等专业的第三方快递配送点。

模式II(结果3、5):快递公司和学校出于各种因素的考虑,双方无法建立起一种合作关系,快递公司没有在校内建立固定的快递配送点,只能在临近校门口的地方就地摆放,等待学生来取件。

模式I、IV(结果2、4):快递公司寻找其他合作者:(1)快递公司在校园内租赁固定的经营门店,专门负责经营快递业务,或者与校内原有的商铺,如超市、报刊亭、精品店等合作配送。(2)快递公司与校内勤工助学中心或者大学生创业团队合作,由于大学生负责配送快件,缺乏资金和场地支持,只能采取流动的快递配送方式,没有固定的配送点。

五、结论及建议

综上所述,博弈的纳什均衡是存在的。但是由于各个高校自身情况不同,快递公司的规模也大小各异,所以多个快递公司和高校博弈会产生不同的纳什均衡。配送规模大的快递公司与学校为博弈主体时,更有可能形成合作的结果;配送规模小的快递公司与学校为博弈主体时,更有可能形成不合作的结果。市场上存在规模不同的快递公司,快递公司从自身利益的角度考虑选择配送模式,由此产生了高校快递配送的乱象。而基础设施完善、场地充裕、快件数量多的学校更倾向于与快递公司合作,为师生提供更好的服务;高校配送规模大的快递公司在合作中能够化解规模带来的负面影响,得到更高的收益,从而更倾向于寻求合作。

根据以上分析及结论,对高校和快递公司分别提出以下建议:

从高校方面来看,首先,高校要有和快递公司主动合作的意愿。在高校快递配送的范围内,对快递公司而言,高校相对占据着主导地位。同时出于对校园环境、安全利益和学生利益的考虑,学校应该主动和快递公司协商,主动推进合作进程。

其次,按照“谁享受谁付费”的原则,高校与快递公司合作形成的配送主体应该对领取快递的大学生收取一定的费用。大学生是快递配送服务的享受者,按照市场原则,应该对其所享受的配送服务缴纳一定的费用,尤其是高校和快递公司建立合作以后能为大学生取件带来更多的便利。这样,建立的合作模式才会可持续发展。

最后,高校对合作模式中主要负责的第三方采取交叉补贴。高校与快递公司合作中若涉及第三方,如小麦公社的形式,可以允许其在进行快递配送的同时售卖自己的产品,或者给予场地租金下调等优惠政策。这样有助于提高第三方保证配送服务质量的积极性,维护合作模式的稳定。

从快递公司方面来看,高校快递配送整合是一个不可避免的发展趋势。快递公司也应该做好相互合作的准备,尤其是配送规模大、实力较强的快递公司带动配送规模小的快递公司的配送服务的发展,形成快递配送的规模效应,降低配送成本,提高配送效率。

参考文献:

[1] 《第35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R].北京: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2015.

[2]陈转青,崔铃云.大学校园物流配送营销策略研究[J].江苏商论,2011(6):79.

[3]刘珍.高校校园快递新模式研究[J].武汉商业服装学院学报,2013(1):27-29.

[4]王惠珠,郑伟勇.校园快递配送模式分析[J].中国储运,2015(10):159-161.

作者简介:李 丹(1994-),女,汉族,山东聊城人,北京市中央财经大学本科生。

王文娟(1965-),女,汉族,山西大同人,中央财经大学副教授,博士,研究方向:公共政策分析、公共卫生管理。

基金项目:北京市大学生创新训练项目“基于交易费用理论的高校快递配送模式的选择研究”(项目编号:BEIJ2015110088)。

猜你喜欢
模式选择博弈
生产性服务业集聚的驱动因素与模式研究
移动互联网背景下电信运营商产业链延伸合作模式及策略研究
移动互联网背景下电信运营商产业链延伸合作模式及策略研究
新形势下农村养老模式选择研究
我国基本养老保险基金筹资模式的选择
论文物保护与开发的博弈
集团公司财务预算管理研究
审计意见选择行为的博弈分析
专车行业改革必要性探究
不完全信息动态博弈视角下的预期与货币政策效应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