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戏曲表演是有个性与情调的,它的这些内在品质完全由“韵律”来反映。在我国,传统戏曲艺术表现形式强调“自然之道”的美学追求和从动源至动端的动势感觉。这些由表演动作、意境与节奏所展现出的内涵相互融会贯通,交替体现于戏曲表演活动之中,赋予戏曲韵律之美以强大的灵魂。
【关键词】韵律;戏曲表演;动作;意境;节奏
中图分类号:J82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6)07-0034-01
一、关于戏曲韵律的美学分析
韵律属于美学范畴,它在这一范畴内拥有独特的价值,能够使同一种文化形态处于不同的客观时代氛围中,并给出完全不同的注解。在戏曲表演中,我们可以将韵律理解为唱、念、做、打中的韵味,它们同样蕴含着传统戏曲规律中所遵循的美学追求,并且能够融入到表演中,为观众带来特殊的体验。综合来看,综合性、程式性、虚拟性与节奏性就是支撑戏曲艺术韵律表现的重要支柱,它发展和升华了戏曲,使其拥有更广泛的艺术表现风格,也符合我国传统美学所追求的“自然之道”。
戏曲是讲究“动势”的,它不仅体现在表演动作上,也体现在“势”上,这也是戏曲表演动作追求最高美学的路径所在。动势不仅仅表现在动作本身,还表现在表演者的意、气、神、功等诸多方面。另外,舞台调度中所存在的上下场、趟马、二龙出水等也涵盖了来源于动势的美感,它们由表及里地体现在戏曲表演的各种脚步、云手等手法上,这种流畅的线性流动就为戏曲营造了一种无动不舞、逢动必圆的审美意识,使戏曲具有独特的韵味。
二、戏曲表演动作中的韵律
有人认为,戏曲表演动作中从“动源”到“动端”是一个流动的内在连接,它为戏曲表演提供了丰富的内涵。以“动源”为例,它为戏曲演员的表演动作提供发力点,例如腰,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戏曲演员的一切动作都是以腰部作为中轴发力点的,正是这一“中轴”达成了它与观众、表演者自身眼神的互动,形成了一种隐性的默契,再配合音乐的烘托,一组基于腰部动势的戏曲表演桥段就得以完成。
我国戏曲理论家翁偶虹先生在谈到候喜瑞先生表演的《取洛阳》时就指出:“戏曲表演不仅要把心劲儿冲到动势上,也应该发展到身外。”这就说明在候喜瑞先生的《取洛阳》中,它的表演动作是由线性动势驱使的,这是一种需要他人来意会的微妙的韵律感觉。该曲目的表演一定要求演员做到肩不僵、手不松,这就是一种对动势的要求,它的力量应该从心灵传达到指尖,形成一种线性韵律美感,且要求准确、适度。这种韵律感觉需要表演者反复地研究和捕捉实践,从有意识的训练到下意识的行为,是一种对动势的调动和对戏曲表演韵律的深层追求[1]。
三、戏曲表演意境中的韵律
戏曲意境的深邃内涵直接影响着戏曲表演。戏曲意境讲求“情与景汇、意与象通”,它不仅代表了戏曲的创作依据,也是表演的依据。例如我国经典的戏曲《福寿镜》中,胡氏由于受到惊吓而精神失常,将现实与幻觉混淆,形成了一组内心画面。这种虚实结合的画面需要表演者利用戏曲舞蹈动作和眼神来准确拿捏,希望通过动作表达胡氏的内心世界,将疯妇人的形象淋漓尽致地展现出来,营造出一种虚幻的景象,这就是戏曲表演韵律中的意境。换言之,意境的表现一定要强调整体性、韵律性,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展现戏曲曲目中所要表达的丰富美学内涵[2]。
四、戏曲表演节奏中的韵律
在传统戏曲表演中,节奏讲究急、徐、快、慢,它们共同构成了戏曲韵律中和谐、均衡的美感。音乐旋律与动作韵律之间的相互配合,是希望达到一种观众所预期的表现效果,从客观角度去带动观众的内心节奏,让人们由内及外地感受到韵律与主观意识的统一。在《挑滑车》中,高宠的“枪下场”“急急风”等表演桥段中,节奏的急促变化就体现了他鏖战正酣的极端情绪。所以表演者在动作的节奏韵律上一定要做到体现角色情绪和气度,无论是踢腿、亮相还是搬花,每一组动作中都要求做到稳健、飘逸,透出一股阳刚气。从表面来看,这种表演的韵律很慢,但是它的节奏却很快,因此二者之间具有逆反性,如果观众能够穿透这种表演内涵来看本质,就会发现二者之间的对应关系,这就是一种基于观赏者与表演者双方心理节奏的表现,它们求同存异,也成就了戏曲表演艺术中独特的节奏韵律之美[3]。
五、总结
中国传统戏曲博大精深,它的韵律从节奏、意境和动作等不同角度体现了美学的精髓。作为东方独特的“歌舞演故事”形式,中国戏曲也突破了传统舞台的局限性,成为一种不可多得的文化展示。
参考文献:
[1]王好文.浅谈戏曲表演中的“韵律”[J].音乐时空,2015,(11):131.
[2]徐宗,刘宗美.浅谈戏曲“韵律”与戏曲表演[J].戏剧之家,2014,(5):40.
[3]杨彦斌.戏曲表演“韵律”的相关探讨[J].大众文艺,2014,(7):163.
作者简介:
武银岭(1964-),男,单位:河北艺术职业学院,国家二级演员,研究方向:戏曲表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