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民营川剧团的坚守

2016-07-06 12:09龚斯宇
廉政瞭望 2016年6期
关键词:张澜中川戏服

龚斯宇

五月下旬的南部县,天气已经热了起来。早晨九点,太阳底下的益民广场,一群人站在已经搭好的台子前,不紧不慢地等待一场戏的开场。

观众里,中老年人占了九成。“我今年七十二了。现在难得看场川剧,我一听别人说今天这里有演出,还免费,一大早就从家里赶了过来!”一名老者弯腰放下自己随身携带的折叠凳,一边说着一边坐到了正对舞台的最前方。

他仰着头看完了整场戏,中途未曾离开片刻。这场大幕川剧《布衣张澜》历时两个半小时才收场,年纪大的观众们大多守到了最后。“明天,还有没得哦?”老者收起折叠凳,扯着嗓门朝民中川剧艺术团的乐队喊道。

“还有,明天再来嘛!”

得到这个回答后,他才离开,脸上还挂着意犹未尽的笑意。

戏里戏外

演出九点半开始,戏台却在八点钟就搭好了。

民中川剧团团长庞明忠忙碌在舞台周围,检查着各个环节和流程,以确保演出不会出现任何岔子。

舞台两边的字幕,是他尤其看重的。

“要做就做到专业范儿,我们可不是草台班子。”他指着字幕屏说,一开始,有些演员并不适应字幕屏的出现——这意味着他们在台上说的、唱的一切,都得按照剧本来。“这样就不能临时发挥,对演员的素质要求更高。”

他记得,自己小时候学唱戏,师父也要求他“照着本子唱”——庞明忠把小时候学到的这个传统带到了自己的剧团。“我要做精品剧。”他说。

这天演出的《布衣张澜》,花了他很多精力。“张澜是我特别推崇的一个人物,他身上有我们这个时代非常稀缺的品质。我们这个剧,就是在讲他清廉、清贫的一生,不喊口号——把故事讲好了,观众才喜欢。”

彭小龙一穿上戏服,就像变了一个人。这一天,穿上戏服,他是青年张澜,看上去严肃、稳重;脱下戏服,他一边说笑,一边用手捋捋自己的头发,显得轻松无比。

他是民中川剧团的一名演员。在戏里,他扮演的张澜,挑着民族命运的重担;在戏外,他也有自己的担子要挑。“我希望川剧不要断了,所以才参与其中。”他说。

在后台休息时,他想起当初和他一起上川剧学校的同学。“大部分都离开戏台了。这个行当不挣钱,还很苦。”演完戏,他接过别的演员递来的白馒头,掰扯了几块往嘴里送。

谈起自己的职业,他却没有半点怨言。“我就是吃这碗饭的。从一个十来岁的娃到现在,没有一天离开过川剧。也有人劝过我,但我干了这么多年,怎么可能说走就走?”彭小龙觉得,人这一辈子,能做自己喜欢的事,是很幸运的。

他为自己的九零后儿子选择了子承父业的道路,一开始并不被儿子理解。让他欣慰的是,儿子慢慢理解了父亲,现在也已能够登台演出。

彭小龙是庞明忠的老朋友。在被“招兵买马”进民中川剧团前,他已经唱了三十多年的戏。在益民广场的另一头,庞明忠也嚼着馒头,张罗着大家收拾好唱戏的家伙事儿。他肩上挂着几个女式单肩包——都是剧团的女演员的,他帮忙拎。

作为剧团老板,庞明忠每场演出必到现场。“这是我的剧团,我当然要亲力亲为咯。”

“仁义礼智信”

西充人庞明忠已经74岁了,但他说自己还年轻。12岁那年,他学会川剧折子戏,并扮演小生,但接连而来的各种运动断了他的川剧梦;70岁那年,他返乡成立了民中川剧艺术团,想要圆自己儿时的梦。

传承川剧,源于他的川剧情结。“川剧影响了我的一生。小时候,练川剧很苦,家里人对我的要求也非常严格,一个动作做不到位,马上就要纠正。到现在,我都很怀念那段苦日子。”

“一开始,朋友们都说我疯了。”早年下海经商的庞明忠如今经营着自己的家族企业,人到晚年,他觉得自己必须为川剧做些什么。

庞明忠在农村长大。在他的记忆里,小时候看戏是村里最常见的娱乐活动之一。他的祖辈创立了“庞家班”,在乡邻中远近闻名。

1933年,邻县两个戏班子倒闭,把唱戏的家伙事儿都交给了庞家班,一共三千余件。“三个戏班子惺惺相惜。当时,庞家班班主就给庞家立下了规矩:好好保管那十几大箱物品,不能丢了,也不能擅自拿来使用。”对于家史,庞明忠从小便烂熟于心。

庞明忠父亲过世得早,他的奶奶和母亲挑起了家中的大梁。“两个女人,带着娃娃在家里挖了几米深的坑,给这些箱子还做了防潮处理,再把它们埋到地底下,‘破四旧的时候,它们才躲过一劫。”庞明忠回忆道。

到了八十年代,庞家人再挖出那些物品,却发现好多东西该生锈的生锈了,该生虫的也生虫了,庞明忠和家人心痛不已。现在,这些家伙事儿中的一部分,已经被庞明忠送进了博物馆。

而在博物馆之外,庞明忠希望戏服、乐器、川剧的唱段,能在人群中鲜活地传承下去。

庞明忠曾是参与攀枝花三线建设的一名工人。改革开放后,他放弃了铁饭碗,毅然下海闯荡。在繁忙的生意和多种角色的转换中,庞明忠有一个身份始终不变:重度川剧爱好者。

“你细细听,会发现川剧的唱词特别美,很讲究。”他一边说着,一边饶有趣味地哼唱了起来,“而且,川剧里有仁义礼智信。”他缓缓地说。

“川剧还有市场”

“作为一门老手艺,川剧的人才培养并不容易。”庞明忠坦言,川剧老龄化的问题有些严重——看川剧和会唱川剧的年轻人,越来越少了。民中川剧团的演员平均年龄在50岁以上,都是和他认识多年的老朋友。

“我们已是一支较为专业的表演队伍。”庞明忠介绍说,剧团共有演职员工56人。其中,国家一级演员2人、二级演员9人,国家二级作曲1人,各种金奖得主6人、文华奖得主1人。

“过去,民间曲艺承担了很重要的教化功能。现在,我们也可以继续让川剧发挥这种作用。”但光生原是四川省川剧院的演员,退休后加入了民中川剧团,在此次演出中饰演老年张澜。

2012年,全国文艺院团改制,庞明忠抓住这个时机,重建了“庞家班”——民中川剧艺术团。

有人说,他很任性。

“川剧团成立前期我就投入了300多万元,包括购买服装道具、灯光音响、舞台幕布,还有购买大客车、道具车等。”庞明忠说,他的企业每年都要出资125万元贴补剧团的发展。

“我前头亏了三年,今年开始不得亏了。因为我看好了市场,我知道我做的东西卖得出去。”骨子里,庞明忠仍是一个会做生意的人。他觉得川剧仍然有大量观众,很多川剧的主题,也符合现代社会的主旋律。

《布衣张澜》的这一轮巡演,给剧团带来了150多万元的收入。这个戏讲的是张澜的一生,突出人物的廉洁和正直,得到了南充市委和西充县委宣传部的支持,地方政府出演出费,每场两到四万元。

庞明忠觉得,川剧要走下去,还是要靠地方政府的支持——他觉得《布衣张澜》的模式是可复制的。“和地方政府合作,才能整合资源,才有大单子。”

“我立了家规,必须把剧团办下去。现在,我的儿子、孙子,都参与到这个事业里来了。”剧团办起来之后,庞明忠的儿子和孙子耳濡目染之下也成了戏迷。

这让他看到了传承下去的希望。“我想让年轻人都知道,虽然看川剧的人没以前多了,但它是个好东西。”

投身于川剧事业让他对传承中国传统文化的途径,也有自己的看法。“政府必须承担起相应的责任来。我们这个事能做起来,也是因为得到了地方政府的重视。”

同时,庞明忠还有个愿望——他希望民中艺术团能证明,民营企业传承传统文化是可行的,进而影响更多的企业家参与其中。

猜你喜欢
张澜中川戏服
礼敬民盟“教育世家”奠基人——张澜——纪念张澜诞辰150周年
张澜:拒用公款做长袍
图志
曾经的米高梅有15个服装仓库,15万套戏服......
NONLINEAR STABILITY OF VISCOUS SHOCK WAVES FOR ONE-DIMENSIONAL NONISENTROPIC COMPRESSIBLE NAVIER–STOKES EQUATIONS WITH A CLASS OF LARGE INITIAL PERTURBATION∗
广州戏服的历史沿革与发展
景泰至中川高速公路路线方案论证
RECURRENCE FOR WEIGHTED TRANSLATIONS ON GROUPS∗
从卖二手货到获得37座奥斯卡小金人
粤传统 粤传承 粤剧戏服手艺传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