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马俊
记者5日从民政部获悉,6月30日以来,持续强降雨导致的长江中下游等地洪涝灾害,已致170人死亡或失踪。这样的灾情让很多人想起了1998年的那场大洪灾。不过与当初主要依靠解放军战士人力抗洪抢险不同的是,今年的救灾中多了不少先进装备的身影。在7月4日-6日在北京国家会议中心举行的第二届中国军民融合技术装备博览会上,《环球时报》记者也见到不少抗洪抢险的高科技装备,它们已经或即将投入到抗洪救灾中。
自主无人艇将参与救助
在展会现场,一艘全长8.5米、装载在大型卡车上的无人艇(如图)算得上是重量级展品。这是由陆军工程兵技术装备所和珠海云洲智能科技公司联合研制的“陆军水面无人平台”。它的最大速度为27节,采用油电混合动力,最大续航时间长达6小时。依靠船上搭载的雷达、视觉、激光、红外、声呐、气象仪、姿态仪等多种传感设备,并配合高精度北斗导航系统与船舶自动识别系统,这种大型无人艇能全自动地智能规划路线,实时发现和避开水面和水下的各种障碍。可在内河、湖泊、浅海等不同水域执行侦察监视、巡逻、登陆破障、浅海扫雷和通信中继等传统军事任务。
工作人员介绍说,根据救灾任务的需要,这种智能无人艇也能携带不同的任务模块参与救灾。例如当灾民被湍急的洪水围困时,它可以不惧危险环境,装载充气式救生筏行驶到灾民附近,精准地释放救生筏和其他物资。为适应救灾的野外环境,配套的车载控制系统还能实现无人艇的自动投放和回收。工作人员说,目前正在与灾区联系,这种无人艇有望投入到救灾中。
救援部队赶到灾区后,通常需要尽快掌握受灾地区的第一手水域情况,才能制订出相应的救援方案。面对情况不明的危险水域,该公司推出的另一种“武警抗洪抢险无人侦察船”就有用武之地了。这种长1.6米的小型无人艇采用三体船结构,可平稳地在湍急的水流上航行。它同样是智能化无人控制,可快速完成对受灾水域的侦察勘测,并利用实时音频和视频通讯辅助救援工作,保障部队行动安全。
16旋翼无人机可吊运人员和救生物资
在以往的抢险救灾中,尽管直升机、运输机等空中力量反应快,但受到的各种限制也多。不过在今年的救灾中,各种无人机已经广泛用于对灾情的勘察。而在这次展会上,还出现一种水陆两栖救援无人机。市场上常见的消费级无人机通常是4旋翼,而这种圆盘状的大型无人机外直径达3.3米,旋翼多达16个,这让它成为同行中的大力士,最多能吊装50公斤的物体。它的最大续航时间为50分钟,飞行距离可扩展到20公里。
这种长沙中部创新集团研制的水陆两栖无人机外观上最大的特点就是下部安装了一副类似水上飞机的浮箱,可以让它在水面上平稳降落和漂浮。工作人员介绍说,依靠多旋翼无人机升力大、飞行稳的特点,它不但可以利用高精度相机和摄像机提供空中侦察信息,还能快速将救生物资“定点”运送到灾民手里,甚至能在危急时刻,利用载重大的优势直接将体重较轻的孩子或女性空运到安全地点。除了执行救灾任务,该大型无人机也能通过更换任务模块,执行消防和反恐任务。
应急供水车解决饮水难题
洪水往往会破坏或污染当地的供水系统,“不能喝生水”是灾区最重要的卫生防疫提示之一。不过无论是大锅烧开水,还是调运瓶装饮用水,在面对大批灾民时都存在各自的不足。
而就地取材、迅速将各种水源转化为饮用水的应急救援供水车无疑能解决大问题。据介绍,这次展会上展示的一种移动式应急供水车能使用江河水、井水、灌溉用水、地下水等各种水体作为水源,依靠先进的过滤技术,快速去除水中的各种有害杂质和寄生虫,每天可产20-100吨饮用水,满足1500人的日常需要。整套水处理系统与运输车辆整合为一体,可根据需要迅速赶赴受灾地区。工作人员介绍,它目前已在湖北灾区投入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