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正富
摘 要:在素质教育背景下,小学教学目标之一在于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其中科学素养是重要的组成部分。当前实现学生科学素养的提升,必须从教学活动的实践性入手,从中培养学生的科学兴趣、科学知识、科学方法和科学精神。因而从小学数学实践教学内容入手,探讨如何从四个方面综合提升学生科学素养,从而实现小学教学目标和教学质量。
关键词:科学兴趣;科学知识;科学精神
科学素养指学生对生活和学习中的科学概念和科学知识的认识和理解,同时学生能够在科学素养培养的过程中提升心理品质和探究能力。当前科学素养的品质主要包括四个方面:科学兴趣、科学知识、科学方法和科学精神。在教育体制改革的过程中,如何提升学生的的科学素养成为小学数学教师教学活动中的重点内容。从实践教学活动中进行阐述,小学数学教育活动是如何一步步提升科学素养和数学素养。
一、营造数学氛围,培养科学兴趣
数学知识涉及我们生活中的各个方面。但小学数学教学活动较为枯燥,小学生普遍缺乏学习的兴趣。因而要求小学数学教师通过导学案、微课等方式,引起小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同时教师还可以通过讲述数学中的小故事引起学生对数学符号、数学公式等的归属感和认同感。例如,在教学二年级数学“图形的拼组”时,教师通过播放复杂的图像视频,创设情境,引导学生思考图中出现的图形,由此激发学生的数学兴趣,激发科学兴趣。同样,在教“圆”一课的内容时,数学教师通过介绍我国的数学家——祖冲之的故事,向他们介绍祖冲之将圆周率估算到“3.1415926”到“3.1415927”之间,告诉学生记住圆周率的大小在“3.14”,通过历史故事,让学生感受数学和科学学习的有趣性,从而提高学生探究科学知识的兴趣。
二、创新教学模式,丰富科学知识
科学知识不是学生通过数学活动获得认识和经验,所以不仅是数学逻辑思维,还涉及对数学教学内容中的知识内容。小学数学教学活动中,教师可以通过创新多种教学模式,提高数学教学质量,掌握科学知识。当前数学教师通过实践教学法、合作互动教学等创新教学模式,提高教学质量和实现教学目标。例如,某小学数学教师在教学“位置与方向”时,通过合作互动的模式进行教学。首先,教师通过设计导学案,指导学生思考“我的家在学校的什么方向”等问题。其次,教师通过板书,教会学生掌握方位和参照物的关系。最后,教师通过组织小组活动,让小组内的学生互相说明彼此之间的关系。通过这种教学模式,指导学生掌握数学知识,同时丰富科学知识。另外,通过合作互动的教学方式,学生提高了自主创新能力和合作能力,使学生在45分钟的数学课堂教学中掌握较丰富的课外知识。
三、通过数学实践,传递科学方法
科学方法同数学具有相同的基础,即在于两者都以逻辑思维为主导,对世界展开实事求是的解读和认知。因而在小学数学教学活动中,教师通过实践教学的方法传递科学实践的原则和方法,从而提高学生所掌握知识的科学性和准确性。例如,某小学在学习“角的度量”时,教师在课前准备一些教学工具,如不规则的立体图形,一些绘画了奇怪形状的图片等到课堂中。另外,教师要求学生在课前准备一把量角尺。在上课时,教师在进行角的定义的解说后将教学工具下发到每一个学生手中,要求一部分学生估算图中的角度大小,并动手画出自己估算的角度。另外要求另一部分学生通过科学的工具进行角度测量。通过对比两组图形,让学生了解到准确测量的重要性,从而推动学生解决问题需要依靠科学的方法。
四、实施开放教学,提高科学精神
创新思维不仅仅是科学精神的核心,同时也是素质教育中的重要培养目标。实施开放教学能够有效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形成逆向思维,对问题更加深入的探究能力。小学数学教学活动中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可以在数学教学活动中创设开放性教学环境,发挥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鼓励学生发现问题并且采用自己的方式解决问题。例如,小学数学教师在“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教学中,设计开放性的问题,如什么样的四边形叫做平行四边形?”“平行四边形的内角可以是90°吗?”等不具有具体答案的题目,引导学生运用“平行四边形和梯形”一课中的知识点进行讨论,在这一过程中,学生通过探究思考,将自己的想象能力、分析能力等运用到问题思考中,最终达到提高学生科学精神的目的。
综上所述,科学素养是培养应用型人才的关键要求,也是社会科学技术、创新能力等发展的迫切需要。同时小学数学课程是培养学生科学素养的重要途径之一。因而要通过小学数学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创新设计,实现小学生科学兴趣、科学知识、科学方法和科学精神的全面提高,培养具有丰富科学素养的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人才,为社会发展贡献出一份力量。
参考文献:
[1]阚锋锦.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提升学生科学素养的策略[J].小学科学:教师,2010(1):17.
[2]任惠铭.浅谈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提升学生的科学素养[J].科学大众:科学教育,2013(4):94.
编辑 温雪莲